人民網北京7月17日電(記者 賀迎春)進入盛夏,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教育的步伐明顯加快。
6月26日,首都師范大學召開“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高峰論壇。
7月10日,北大附屬廊坊益田實驗學校項目簽約儀式在廊坊市永清縣舉行。
7月15日,北京、天津、河北留學生管理學會在保定簽署《京津冀來華留學生教育協同發展宣言》。
互惠:非首都功能疏解是“蝶變過程”
“學校原來定在2018年開學,我覺得晚了點,如果可以,能不能再早點招生?”永清縣縣長張兵在北大附屬廊坊益田實驗學校項目簽約儀式上懇切地說。
張兵認為,隨著北京的產業向河北等地進行轉移,高端產業需要高端人群,而高端人群必然需要高端配套,相關的教育、醫療必須跟上。
在距永清60公里的首都北京,7月11日剛剛閉幕的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屆七次全會一致通過了北京市委、市政府關于貫徹《京津冀協同發展綱要》的意見。決定貫徹京津冀一體化國家戰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既是破解北京大城市病、提升北京首都核心功能、實現產業升級階段躍升的重要舉措和‘蝶變過程’,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直接動力和關鍵環節。”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首都經濟研究所所長祝爾娟說。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環節和重中之重,要將不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功能和產業依次有序遷出,其中就包括部分教育、醫療、培訓機構等社會公共服務功能。
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的必要性還源于三地教育存在的巨大差距。據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秘書長張力介紹,2012年每十萬人口中各級學校在校生數顯示,北京形成高教資源的高地,天津緊跟,河北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不到京津一半;在中小學階段,與高校擁有來自各地生源不同,即使加上外來流動人口就學,北京仍然處于學齡人口低谷,天津類似,河北與全國平均水平大體相當。但河北初中66人及以上超大班額比例(特別是城鎮學校)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為百分之十幾,而京津這一指標已降至千分位以下。
對此,祝爾娟也列舉了一系列數字,2012年京津冀三地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北京是河北的兩倍多。再如普通高校每百名學生擁有的老師數量,北京達到10人,天津6.3,最小值的秦皇島只有4點幾。
專家認為,京津冀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差異懸殊,公共服務水平的落差大,將會影響區域間的要素流動,影響到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和區域的協同發展。
探索:不同類型的教育,不一樣的協同發展路徑
在高等教育的協同發展方面,一些高校已經開始行動。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介紹,清華大學與河北省政府共建“清華大學重大科技項目(固安)中試孵化基地”,還成立了清華大學天津高端裝備研究院。
依托中試孵化基地,清華大學相關院系可以將應用研究放到基地,促進應用學科和工程技術隊伍的建設和發展,同時依托基地開展應用成果的中試孵化工作,形成原始創新在院系、中試孵化在基地、技術轉化在地方和產業界的技術創新鏈條。“這樣既能發揮清華在技術進步、產業升級中的引領作用,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較好地滿足國家戰略需要;又能保證學校及院系集中精力抓原創性基礎研究,在若干領域加快邁向世界一流。”謝維和說。
首都師范大學副校長孟繁華則認為,高等教育層面,可通過遷出在京部分普通高校本科教育,促進三地高等教育協同發展。
三地在基礎教育方面的合作也呈燎原之勢。秉承“教育無地界,教育無校界”理念的廣渠門中學校長吳甡今年2月與康保縣簽訂了《北京市廣渠門中學對口幫扶河北省康保縣基礎教育項目合作協議》,創辦“北京市廣渠門中學分校”。根據協議,北京廣渠門中學將以“一校幫一縣”的幫扶模式,利用三年時間,選派專家、名師,在干部隊伍培訓、教師隊伍培訓、學生培養等方面對康保縣進行幫扶。
此外,北京八中固安分校已于去年8月31日舉行開學典禮,北大青鳥文教集團與廊坊益田集團也于近日合作創辦了北大附屬廊坊益田實驗學校。
北京的優質資源,除了在師資、設備等方面進行投入外,還大多強調理念的輸入。北大青鳥文教集團副總裁鄭彤就表示,“要讓北大精神在廊坊延伸。”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校長渠億川也強調要借鑒八中素質教育的經驗、運用八中教育科研的方法,要改變地區陳舊教育觀念,引導家長認清從擠獨木橋到走立交橋的社會變化。
在集團化辦學模式方面有豐富經驗的北京小學校長李明新闡述了他對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的看法。“傳播學校先進文化是根本,既要輸血,更要造血。建設一支教師隊伍是關鍵,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抓住課程和課堂的校本化建設是重點。”
職業教育方面,孟繁華認為,應該優化布局,實現人才培養和用人單位的地域性分離。他還特別提到張家口一所職業學校,長期與首都機場等單位密切合作,取得了很好的人才培養效果。
挑戰:黑土壤栽種的君子蘭搬遷后會不會枯萎
世界銀行1999年一份報告給出“知識促進發展”的四要素,一是完善的經濟體制和社會公共事業機構制度;二是受過教育的、創新性和技能型人才;三是較好的信息化基礎;四是有效的創新體系。
拿四個要素衡量京津冀的話,河北還處于爬坡追趕階段。“如果把一些高教資源簡單平移到四個要素相對較差的地區,能活得好嗎?有點像本來在黑土壤中栽種的君子蘭,弄到沙石很多、沒有太多養分的土壤中栽種,過不了多久就會枯萎。”張力對高教資源遷出后是否水土不服表示擔憂。
張力認為,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還面臨下列問題: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的本地屬性剛性很強,不易展開跨地區深度合作。對于非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各地財政支持和居民分擔成本的能力及愿望參差不齊,各地學校的現實關切、行業企業發展思路均有所不同,需要基于利益相關方契約協議,集小成于大成。
祝爾娟認為,要做好教育的疏解工作,促進教育協同發展,首先需要樹立創新理念。因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是跨界合作,需要沖破一些阻礙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壁壘,需要通過協同創新來促進協同發展。只有通過創新,打破一些發展障礙,促進要素流動,優化空間結構,才能釋放被抑制的潛能,開辟發展的新局面。
“要創新多種疏解方式,如整體搬遷、部分院系搬遷、辦分校、對口合作、集團化辦學、聯合辦學、共建校區或特色學科、組建京津冀高校聯盟等,促進高校優質教育科研資源共享。”祝爾娟說。
清華大學謝維和認為,協同發展中共有價值的構建,即形成共識,獲得雙贏很重要,而政府的指導、協調與參與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