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張夏存,靠冬棗供養了兩個大學生。”
“我們村齊鋼鋒,也靠冬棗供養了兩個大學生。”
“我們村付興章,靠冬棗更是供養了三個大學生。”
一口一個“我們村”、滿臉自豪的人,是陜西省大荔縣安仁鎮小坡村黨支部書記薛安全。
今年66歲的老薛,當村主任和村黨支部書記已有22年。22年來,他帶領村民將萬畝黃河灘鹽堿地改造成了良田,小坡村依靠種植冬棗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位于關中東府渭河以北最東段,東臨黃河,洛河斜穿其境內。三河匯流使得大荔縣水資源豐富,但過去河水泛濫也遺留下大片的鹽堿灘地。
小坡村臨近黃河,塬上處于洛河灌區末端的5000畝耕地,因渠道年久失修難保灌溉,常常產量不高,塬下的黃河灘則是大片的鹽堿地,光長蒿草不打糧。
說起過去的小坡村,老薛張口就來一句順口溜:“渠爛、坡斷、路不平,辛苦一年沒收成,花錢全靠打短工,村里有地不能種,外出包地去謀生。”
老薛自己也曾是“外出包地去謀生”的人。好在他人好、腿勤、膽子大,在上世紀90年代通過連年包地種西瓜,成了村里最早的致富戶。
1998年當選村主任后,他決心帶領村民做一些能改變現狀的事。首先是爭取政府支持,通過“以工代賑”的方式,把年久失修的灌溉渠修好,保證塬上5000畝耕地都能得到灌溉,解決了村民的口糧問題。
隨后,他將目光瞄準塬下的鹽堿地,想通過引水灌溉沖鹽的方式把鹽堿地改造成莊稼田,同時決定種植相對耐鹽堿的棗樹。
大荔縣不缺水,但小坡村卻缺引水的灌溉渠。最開始,老薛從3公里外拉水,一桶水澆灌一顆苗。經過多年的改造和試驗,荒灘鹽堿地上的棗樹成活了。2001年,老薛為小坡村爭取來了投資279萬元的引洛下灘渠道建設工程。在洛河水的沖洗和澆灌下,大片荒灘鹽堿地得到改造,種植的雪棗、梨棗等成活率越來越高。
但新的問題又來了,辛辛苦苦改造好的地卻沒有村民愿意承包,村里沒人愿意把錢和工夫搭在見不到效益的“改造田”里。“一畝10元也沒人包,村民更愿意出每畝300元的價錢去外村包地。”老薛當時真的很頭疼。沒有辦法,他發動20多名村干部每人承包10畝地,剩下的560畝地全由他來承包。
與此同時,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的指導下,他們又把雪棗、梨棗等嫁接成收益更高的冬棗。為了防止收棗季節受最致命的的陰雨影響,老薛和村干部摸索出了大棚防雨保溫冬棗種植技術。
幾年試驗下來,荒灘地不僅能種活冬棗,還因含沙量高、松軟透氣,結出的冬棗色澤喜人、含糖量高、硬脆爽口,在市場上很受歡迎。曾經的荒灘鹽堿地真的成了瓜果田,冒風險的村干部全都成了收益者,村支書薛安全承包的地最多,當然也收益最大。
村干部李建華的10畝冬棗,剛掛果成熟,就被一名浙江客商一次性以23.8萬元買斷。從來沒見過這么多錢的李建華逢人就笑。這一消息也如滾雷一般響徹了整個小坡村。
村干部甘冒風險,為村民蹚出了一條致富路,曾經心存疑慮的村民很快都效仿起來,沒人要的荒灘地成了大家爭搶的致富地,承包價也水漲船高,目前已達到每畝200元。
為了帶動村民共同致富,老薛向村民免費發放冬棗苗,聘請專家給予技術指導;同時成立了“大荔縣綠源農莊冬棗專業合作社”,為村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在村里建起了冬棗交易市場和物流中心,吸引客商前來采購。
小坡村的冬棗種植規模越來越大,現已達到1.5萬畝。種植和管理技術也不斷提高,如使用的大棚由最初的簡易棚,發展到鋼架棚、雙膜溫棚、鋼架棉被棚、溫室大棚等。
大棚技術的發展除了保證果品的收成和品質,還使得冬棗的成熟時間隨溫度控制而不同。目前,該村的冬棗上市時間已由原來的集中在9月,發展到8月、7月、6月都有冬棗成熟上市。錯峰上市保證了冬棗的價格,提高了村民的收益。
荒灘鹽堿地變成了冬棗田,曾經窮得“娃娃上學交不起學費,進城看病交不起路費”的小坡村,也搖身一變成了致富村、文明村。
在自家的冬棗大棚里,付興章說起他供養的3個大學生,笑得比冬棗還甜:“我種冬棗第一年就收入18萬元,以后每年都是十幾萬元,別說3個大學生,8個大學生我都供得起。”
68歲的劉興運老人不掩飾地說他現在很有錢。依靠冬棗種植,老人已給剛剛大學畢業的孫子存了100萬元。
“我們村2/3的村民都買了小汽車,很多村民在城里有房。”老薛最自豪的依然是“我們村”。
2019年,小坡村又新建了8個溫室大棚,種植大荔特色高石脆瓜,并依托萬畝冬棗設施園,建起了集觀光、采摘、休閑、旅游等為一體的“冬棗小鎮”。“冬棗小鎮”延伸了農業產業鏈,壯大了集體經濟,小坡村人來人往,欣欣向榮。
目前,小坡村正積極引進滴灌系統和智能化大棚管理系統,冬棗種植已走過了規模化、品牌化階段,正向精細化、優質化、高附加值化階段邁進。
大荔縣委書記劉莉說:“小坡村的發展歷程充分說明,一個好的領頭人,一個好的黨支部,一支好的村干部隊伍,在鄉村的發展建設中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