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舉措,就是通過給權力做“減法”,換來了群眾滿意度和政府服務效率的“加法”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劉書云陳晨
2014年1月24日,陜西省委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以下簡稱深改小組),省委書記趙正永擔任組長。一個月后,深改小組舉行第一次會議,正式吹響了陜西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自此,一幅全面深化改革的發展藍圖,正在三秦大地鋪開。
簡政放權、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是陜西省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舉措。通過給權力做“減法”,換來了群眾滿意度和政府服務效率的“加法”。
作為科技資源大省,陜西以開展創新型省份建設試點工作為契機,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科技資源統籌中心破解科技資源“分離、分隔、分散”難題;科技創新港搭建成果研發平臺;孵化器助推中小企業發展……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則為陜西全面深化改革打開了一扇“天窗”。長安號貨運班組實現常態化運行,多條通航線路架起的“空中絲路”,讓陜西與世界的交流日趨廣泛。
群眾最期盼的問題是陜西深化改革的“著力點”,一批民生領域的改革措施走在全國前列:新型農村居民養老保險經驗在全國推廣,醫藥衛生改革被譽為中國醫改“陜西樣本”,涉及240萬人口的陜南移民搬遷“倒逼”出當地城鎮化發展新格局。
陜西依法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為保護秦嶺在國內首次為一座山脈立法,主動關停淘汰秦巴山區的嚴重污染企業,漢江和丹江水質始終保持在二類以上,切實保證“一江清水供北京”;率先在全國啟動退耕還林工程,綠色版圖向北推進了400多公里,進入黃河的泥沙減少近70%,全省主色調實現了從黃到綠的轉變。
未來,處于發展關鍵期的陜西,將在全面進取中實現五項重點突破:
第一,努力打造內陸全面改革新高地,努力形成更多內陸地區可復制的模式和經驗;第二,努力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陜西將充分發揮地處全國幾何中心的優勢,打造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立體交通樞紐,探索內陸自由貿易新模式;第三,努力當好西部科學發展新引擎,把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賦予的引領大西北重任落到實處;第四,努力創造中國城鎮化建設新范例,借鑒西咸新區的先進理念,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城鄉一體化方面做出西部示范;第五,努力構筑國家生態安全新屏障,要在更高層次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積極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為國家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