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遠見的人,都愿意走笨路。年輕人問如何惡補一己不足,黃霑先生說“向大師學習”。看盡曠世大師震古爍今的杰作,再及其他不遲。而且,很可能看完滄海,對小溪流就不太感興趣了。年輕人雖然有的是時間,但與其花時間在平庸之作上,倒不如眼界放高些,只看空前絕后的東西,不向垃圾堆注目。
黃氏所議求學之道,倒提醒我想到另外的問題。一是“杰作”或經典,是需要年長的人向年輕的人推薦的。比如學習書法,入門途徑很重要,或謂人生的第一口奶。社會上鄉愿很多,自以為是的也不少,有的干脆因了利益驅動,自己都不明白的又當起別人的老師,這樣,貽害更廣。
初學的蒙童,以及年紀不輕的學子,都是需要開蒙的。開蒙即應向經典杰作問路。二是學習的人先“看看大海”。比如成人學書法,建議先通讀中國書法史。“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再選一種書體一本帖作為目標,或許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任何事初始都免不了盲目,摸著石頭過河未必不是好方法。但幾千年書法在流衍傳播賡續中形成了一整套方法,行之有效,我們非得舍此而求彼,那就不值得了。學書法,第一步選帖,第二步臨摹(實臨,摹寫為主),第三步化裁,第四步完善,一步都不能少。人人都想走捷徑,走便道。捷徑便道就是下笨功夫,走笨路。
世界上往往看上去最笨的人最聰明。愿意走笨路的人,才是有遠見的人。向大師學習,這叫取法乎上。不向垃圾堆注目,有時是不可能的,因為垃圾會圍了你。如何從垃圾堆中逃逸,則需要判斷力,當然還有勇氣。
2018,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