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视频精品视频|国产欧美日韩麻豆91|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91.com在线|久久一精品

  您好,歡迎光臨《絲路情韻》網, 網址:www.jslybf.com; www.siluqingyun.cn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網站首頁    絲路要聞    魅力西部    國外風情    絲路在線    絲路頭條   多彩渭南    法制之窗    反腐打黑    絲路論壇    軍事瞭望    公益慈善    秦聲秦韻    東盟在線
光影華山    今日華山    人文華山    山水華陰     驢友在線    文化在線    紅樹林影視   財富人生    企業家風彩    景點推介    旅游世界    軍旅在線    杏林風景    農業科技
西部公安    西部檢察    西部法院    資源與環保   歷史名勝    歷史典故    傳奇故事    歷史名人    藝術精品    社會萬象    旅游文化    傳統工藝    奇石根雕   民間藝術
華陰政法      攝影家      風光攝影      人物攝影     書畫長廊    名人書畫      綜藝在線      小說       散文       詩歌       劇本      雜文隨筆      紀實文學    生活百科
 
   □ 絲路在線
· 習近平給田華等8位電影藝 ..
· 全球瞭望丨阿曼媒體:美軍 ..
· 人民觀察 | 三個關鍵詞 ..
· 金秋時節處處好“豐”景 ..
· 陜西渭南一公交女司機暴雨 ..
· 網信部門公開曝光第四批涉 ..
· 第四屆消博會丨創新消費融 ..
· 青瓦土墻 溪水潺潺(走 ..
· 新年好消息!房貸利率又降 ..
· 中央軍委舉行晉升上將軍銜 ..
詳細內容
安靜的遺產——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50周年

2014年10月15日 15:35:11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西寧10月15日電(記者龐書緯 易凌 黃燕)中國將在16日迎來第一顆原子彈爆炸50周年。50年前,在新疆羅布泊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后,中國成為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之后,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50年后,當年核爆的痕跡難覓,但那“驚世一爆”留下的遺產仍在。

    從被“下線”的電影到中國的“橡樹嶺”

    1954年,一部表現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牧民新生活的電影《金銀灘》在中國內地公映,引起轟動。然而,僅半年后,這部電影卻被緊急“下線”,原因一時成謎。

    四年后的寒冬,23歲的洛陽礦山機器廠吊裝技術員杜學友告別已有身孕的妻子,和幾十名工友一起從牡丹之都出發,坐上了西去的火車,但具體去哪兒,無人知曉。

    多年之后,謎底揭開。

    據時任中國第二工業機械部軍工局副局長的張冶那回憶,1958年夏,他和同事們在西部多地為核武器研制基地選址。當他們來到備選地址之一的青海省海北州海晏縣的金銀灘時,隨行的蘇聯專家認定:“在中國再也找不到比這里更好的基地廠址了!

    金銀灘海拔約3200米,面積超過1100平方公里,東南為草原延緩地帶,地勢平坦,東、西、北都有高山屏障,特別是周邊的一些丘陵,適合進行爆轟試驗,加之人煙稀少,是建設核武器研制基地難得的理想場所。

    就這樣,金銀灘成為了中國研制原子彈的“橡樹嶺”,并有了一個名字:221工廠。1942年,美國在田納西州的橡樹嶺修建了核武器研制基地。

    1945年8月,兩顆橡樹嶺基地研制的原子彈在日本廣島、長崎爆炸,人類進入“核時代”。隨著“冷戰”開啟,中國曾多次遭遇來自西方的核威脅、核訛詐。

    “原子彈從誕生之日起,它的政治用途遠比軍事用途大得多。”軍事專家徐宏說。

    對杜學友而言,盡管那次神秘之旅之前他聽聞過原子彈,但從未料想它會與自己產生實際聯系。在蘭州下了火車后,又坐卡車,經過兩天兩夜的跋涉,杜學友終于來到了金銀灘。盡管對艱苦的生活已有心理準備,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還是讓他和同伴始料未及。

    “第一天就趕上大雪,我們湊合著搭了個帳篷,每個人的行李只有‘四大件’,就是狗皮帽子、羊毛氈、帆布棉鞋和棉大衣。結果一覺睡醒,頭上、臉上結滿了霜,和圣誕老人一樣。”杜學友說。

    隨后的“三年困難時期”(1959-1961),在金銀灘從事核武器研制基地基礎設施建設的杜學友等人,每人每月的糧食供應僅10公斤,且幾乎沒有副食。

    “我們餓得腿部浮腫,指甲全陷了下去,實在沒辦法了,就從草原上撿蘑菇、到山上打獵。”杜學友說。

    在這樣的條件下,1963年,中國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澳悄晗奶,我們終于可以洗澡了,那是我五年來洗的第一個澡!倍艑W友說。

    同年,在北京某科研院所工作的青年工程師劉兆民,從北京火車站出發,僅被告知“去前方”。最后,他也抵達了金銀灘。

    劉兆民的研究方向是炸藥爆破,而在當時實驗設備的簡陋超乎想象。炸藥切割等高危工作,是在人體靜電接地的情況下用銅鋸手工完成的,爆炸隨時可能發生。

    但劉兆民并不知道,當時在20個省市區的400多個工廠、科研機構里,超過一萬名科研人員和技術工人和他一樣為同一個目標日夜操勞。盡管,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也并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與核武器研制有關。

    1964年1月,中國第一瓶豐度為90%、可作為原子彈裝料的高濃鈾235研制成功;4月,中國第一套核部件生產成功;5月,武器級高能鈾核心部件準備就緒。

    6月6日,在金銀灘221基地,劉兆民全程參與的“全球聚合爆轟實驗”成功,標志著中國原子彈技術攻關基本完成。

    

西北偏北上空的蘑菇云

    1963年底,杜學友和工友們再次坐上西行的列車。與6年前一樣,得到的通知依舊是“去前方”。

    最終的目的地是比金銀灘更西更北的新疆羅布泊。短短幾個月后,一座高102米、共計8600多個部件的鐵塔,在荒無人煙的戈壁深處樹立起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即將在這里試爆。

    后來的官方數據顯示,和杜學友一起在此參與原子彈安裝、調試的工作人員共有5058人。

    1964年10月16日清晨6時30分,原子彈插接上了雷管,最后一批工作人員撤離。“我是最后撤離的幾十人中的一個,當時沒想到原子彈就在自己身后爆炸,沒考慮危險不危險,只覺得時間過得太慢。”杜學友說。

    杜學友和同伴們撤離到距離爆炸點60公里外的白云崗觀測點,現場見證了原子彈爆炸。

    16日15時許,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在羅布泊騰空而起。

    “我當時高興得啥都顧不上了,直接摘掉了防護眼鏡,扔掉了帽子,和認識的不認識的戰友們一起歡呼。后來還是在旁邊一位軍人的提醒下,又戴上了防護眼鏡。我到現在也不知道那位軍人的姓名,但很感謝他,當初要不是他提醒,我眼睛很可能出問題。”杜學友說。

    當晚,中國通過廣播向全世界公布了這個消息。

    “我也是通過廣播才最終確認了一年多來從事的工作其實就是原子彈研制,可見當時保密到了何種程度!眲⒄酌裾f。他在爆炸一個月后才在211工廠放映的內部紀錄片中看到了那朵蘑菇云。

    “當時原子彈還有一個外號叫‘爭氣彈’!倍艑W友解釋說,“我從記事起到15歲新中國成立前,都不知道吃飽是什么感覺。幾乎所有工作人員都和我一樣體會過國家積貧積弱給個人帶來的恥辱感。所以當時很多人不知道造的是原子彈,但也能猜到其必定與國防有關,加上后來蘇聯中斷了對我們的技術援助,大家都憋足了勁要爭口氣。”

    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震動了國際社會。有西方媒體“預言”,中國核爆炸將打破國際均勢,中國將比過去更加期待獲得對第三世界的領導權。

    但幾乎與原子彈爆炸同時,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強調發展核武器是用于防御,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都不會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

    北京大學歷史學者張靜說,至少從現有資料來看,核爆炸的成功并沒有使中國外交政策發生改變,這一點正如時任外交部長陳毅所說,“中國并不根據有沒有原子彈來決定外交政策……中國的核武器只用于防御”。

    然而,隨著核試驗的成功和常規軍事力量壯大,美蘇等大國再也不能無視中國的存在。中國在國際社會上堅持自身原則、捍衛自身權利的能力大大增強,這對上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政府外交上的節節勝利,特別是1971年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意義重大。

    1966年10月27日,中國第一枚安裝核彈頭的地對地導彈發射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鑄劍為犁

    1984年,中國在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20年之后,加入了國際原子能機構。1992年,中國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書》、承諾履行防止核武器擴散義務。1996年之后,中國再未進行任何核武器相關試驗。

    金銀灘上的喧囂也逐漸散去。

    中國政府在1987年決定對221工廠全面退役,并于1993年通過驗收!埃玻保薄痹蟼兺诵莺笥械姆掂l養老,杜學全和劉兆民600多人在1990年搬到了西寧的211家屬院頤養天年,目前還有約300名“老211”居住于此。

    “放到現在,很多人很難理解我們在極端艱苦的情況下搞原子彈,究竟靠的是什么動力。但在‘冷戰’那個特殊背景下,想反對原子彈,就必須首先擁有原子彈,這是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必然選擇!焙髞沓蔀椋玻玻惫S高級工程師的劉兆民說。

    張靜也認為,中國自上世紀70代末以來的改革開放能夠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核實力帶來的安全保證。

    然而,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所處的全球最具經濟發展潛力的亞太地區,近年來政治形勢波詭云譎,地區性不穩定隱患依舊存在。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陶文昭說,如今,盡管核戰爭、核威脅、核訛詐的陰云已漸漸散去,但核武器依舊是大國綜合實力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大國博弈的“底牌”。同時,在國內,原子彈、導彈、人造衛星研制過程中體現出的“兩彈一星精神”,也成為維護國家認同、民族認同的重要資源。

    不可否認,核武器自從誕生之日起就伴隨巨大的爭議。對此,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學者常莉認為,當今世界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在于推動核能的和平利用,同時考慮有關國家在安全、利益等方面的訴求,緩解國家間緊張關系,營造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

    今天的金銀灘早已恢復了最初的模樣。每到夏季,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滿是燦爛的格桑花,只有幾個凸起的土包下包裹著的銹跡斑斑門鎖似乎還在默默訴說舊事。

    2009年,在金銀灘不遠處,青海原子城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眾多的展品中,有不少當年原子彈研發人員寫給家人的書信,發黃的紙張密密麻麻寫滿了字,卻不見“原子彈”一詞的痕跡。

    2010年,杜學友以游客身份20年后第一次重返金銀灘,已歸于沉默的回憶再度撲面而來,當年震耳欲聾的一爆猶在耳側,但他更享受此時的寧靜。

    “但愿再也不會聽到那爆炸聲了。”杜學友說。


【作者: 】  【發表時間:2014/10/16】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和諧陜西網 銅川慈善協會 渭南文物旅游網 環球網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國際日報 中國檢察網 中國法院網
人民日報 新華網 央視網 中國公安 中國文物信息網 太華索道 陜西 西部法制報


網站備案:陜ICP備14008634號-1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地址:中國·咸陽        電話:131-5212-8066       傳真:029-33765110

您是第 位客人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刊內容未經本網站及作者本人許可,不得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等,違者本網站將追究其法律責任。本網站所用文字圖片均來自作者投稿和公共網站,凡圖文未署名者均為原始狀況,但作者發現后可告知認領,我們仍會及時署名或依照作者本人意愿處理,如未及時聯系本站,本網站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