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 2014年11月13日 20:28
有一種藍叫“APEC藍”,這是APEC會議期間不斷被廣大北京市民和廣大網民所調侃的話題,甚至有網友發出呼聲“讓APEC開得更持久些吧!”、“親,能天天APEC嗎?!”。調侃歸調侃,APEC會議已經結束,但是,如何把“APEC藍”保持下去,不能僅僅是習近平主席在10號歡迎晚宴致辭中的美好希望,而應該成為所有的城市管理者和每一位環保人認真思索、努力回答的嚴肅命題。
APEC藍證明空氣污染可以治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APEC藍”連同2008年北京的“奧運藍”和2010年上海的“世博藍”,都無可爭辯地證明了同一個道理: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還是人為源的排放沒有得到有效控制;與此同時也充分說明了另外一個道理:只要有足夠的決心和付出足夠的代價,就沒有解決不了的空氣污染問題。而問題的關鍵恰恰就在于我們的決心夠不夠大,我們能夠承受的代價夠不夠大。
治理,持續減排是硬道理
“碧水青天不自回”,為了這幾天的“APEC藍”,特別是期間針對預計可能會出現的兩次中度污染氣象條件,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四省市分區域、分時段組織實施了應急減排措施,從而確保了整個會議期間的空氣質量良好。但是,“APEC”畢竟不是常態,如何在常態下持續改善和保障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質量?持續減排才是硬道理,如何減排仍大有文章可作。就“京津冀”地區而言,有幾個大思路值得特別重視:
一是通過結構調整與產能優化來持續削減并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結構調整包括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
二是強化污染源全過程控制,以科技提升污染源排放控制水平;
三是加強監測和監督執法,以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運行正常;
四是加強預測預報和預警體系建設,在“老天不幫忙”的特殊時段應有特別的預警和響應措施;
五是加強京津冀區域協調,聯防聯控,互補共贏;
最后還要強調一點,城市管理者和廣大市民,都一定要有持久戰的思想準備,立足于穩扎穩打地推進節能減排、改善環境質量,要避免急功近利的、畢其功于一役的運動式環境治理模式。后者固然能夠換得一時的環境改善,但是往往代價過大,且不能持久。
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污染是環境之病,污染的清除也如同治病一樣,必須標本兼治。“APEC藍”再一次證明了“人努力”的作用至關重要,也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把非常態的努力,逐步轉化為常態的科學治理,把“APEC藍”保持下去將會成為偉大“中國夢”最亮麗的一道風景。
文/央視評論特約撰稿 杜鵬飛
作者系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