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15:陜西經濟 雁行破陣沙莎
新年觀察 “要堅守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大邏輯,踐行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保持定力、主動作為、扎實工作,確保全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現在各省都處于結構調整的陣痛過程,面對經濟下行的共同遭遇,誰先破陣誰領先。”2014年12月25日,省委書記趙正永在省委十二屆六次全會第二次會議上的講話,讓人得以窺見2015陜西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和大邏輯。
新常態下的“五力破陣”
陜西經濟在新常態下的突破口到底在哪里?
“我用兩個月的時間走了一趟絲綢之路,作為搞經濟的,我能清楚地看到這條道路將帶給陜西的巨大機遇。亞歐大陸橋經濟帶是有心臟的,而這個心臟必然是西安”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經濟學家張寶通在評述絲綢之路對于陜西的意義的同時,也點出了國家經濟戰略布局將給陜西帶來的巨大影響。這樣的影響無疑是陜西破陣的錦囊。
陜西破陣,已有錦囊,而智慧理性的實施步驟無疑是關鍵。
1 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國開放第二季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中國經濟發展及外交事業的一大重要構想。李振平認為:“絲路經濟帶是中國開放的第二季,整個改革開放發展的第二生命期。”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為我省擴大開放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們要趁勢而上,使新起點建設成為邁向中高端水平的新亮點。”婁勤儉省長不僅清楚地知道絲綢之路經濟帶對陜西的意義,更明白在這條經濟帶上陜西需要下的功夫。
事實上,陜西已然全方位展開了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的建設。陜韓、中俄產業園區開始建設。鼓勵省內企業到中亞等國合作建設智能制造、電子信息、現代農業等產業園區,在良種繁育、資源勘探開發領域與國外企業展開深度合作。
而在探索內陸自由貿易新模式方面,陜西整合優化了海關特殊監管區功能,加快建設鐵路物流集散中心和中亞五國能源交易平臺。
“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參與全球產業、服務業專業化分工,多方面搭建形成國家戰略性合作平臺,構建起國際化市場運行機制體制,融入全球一體化發展推動我省戰略性轉型升級,使我省全面建成內陸開發開放新高地。這是陜西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使命。”李振平對陜西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作用有宏觀的認識。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既是合作也是競爭,在這中國開放的第二季,能不能成為主角將對陜西產生長遠影響。
2 創新驅動發展,陜西經濟發展內力的必要修煉
2013年12月30日,國家科技部正式批復支持陜西省開展創新型省份建設試點工作,陜西省成為繼江蘇、安徽后的全國第三家創新型試點省份。
創新到底會帶來怎樣的內生力量。西安交通大學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發成功在超臨界水環境下利用煤氣化制氫及發電的技術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這一技術顛覆了傳統火力發電理論,將煤炭利用從“火燒煤”的氧化反應變為“水煮煤”的還原反應,提高了煤電轉化效率,使煤炭發電過程實現了無氣態污染物和粉塵排放。
根據測算,如在火電行業采用這一技術,全國每年可節約發電燃煤3.28億噸。有專家分析認為,該技術對于發揮我國煤炭資源優勢,搶占能源變革先機,保障能源戰略安全,加快治污降霾等具有深遠意義。
這只是陜西力抓基礎研究的一個縮影。按照創新型省份建設工作方案,依托原始創新和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的比較優勢,陜西將面向主導產業搭建多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力爭突破體制機制壁壘,釋放人才、資源等創新要素活力。
“圍繞3D打印、云計算、大數據等領域,鼓勵商業模式創新,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超前部署前沿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搶占產業技術制高點,實現‘陜西制造’‘陜西配套’向‘陜西創造’‘陜西服務’轉變。”陜西省科技廳廳長李明遠表示。
根據科技廳的報告,到2017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35%以上,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2%,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0%;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例達2.6%,大中型工業企業R&D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達1.5%,全省技術市場合同交易總額突破800億元
3 產業轉型升級,培育經濟新增長點
產業轉型升級既不是一蹴而就的理想,也不是空中樓閣的愿望,需要立足陜西本身的特點進行理性、條理的推進。
產業轉型首先要立足自身優勢,能源化工和裝備制造依然是陜西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它們的轉型升級是關鍵。
到2017年,煤炭資源就地轉化率超過50%、形成綜合化工產能4000萬噸以上。在煤化工方面,重點發展烯烴、芳烴、醋酸及中低溫煤焦油輕質化等應用產業,形成放射狀的“煤-甲醇-烯烴、芳烴、醋酸——化工產品終端應用”及“煤——煤焦油——加氫制輕質油——化工產品”等產業鏈;在石油、天然氣方面,發展“勘探技術研發、新型開采裝備——儲存裝備——輸送裝備——頁巖氣化工”產業鏈;在電力、新能源方面,加快風能、光伏發電與并網技術創新,發展清潔能源。在裝備制造業方面,陜西以提升裝備產品技術水平為抓手,著力推進裝備制造業服務化發展,打造裝備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聯動發展的新型產業鏈,建設關中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到2017年,全省裝備制造業增加值突破2500億元。
一個業界的普遍共識是,戰略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也都是高附加值、低能耗的產業。它們的培養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升產業層次、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具有重要作用。
陜西以渭南、西安高新區為重點創建國家級3D打印及智能制造示范基地,編制完成大數據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完善互聯網經濟發展體系。依托西安光機所建設光電孵化器,打造光電信息領域創新創業平臺。在云計算、物聯網、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創建一批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同時,優勢產業集群也帶來新發展熱點,西安稀有金屬新材料、衛星應用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試點積極建設,支持建設西咸新區、中電科信息產業園、軟件新城等重點園區。
4 保障改善民生,是投入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基礎
強省的真正含義是什么。陜西執政者的心中有清楚的掂量:真正強大,不在于外表的花花綠綠,而應該是內心的幸福與自信。在現代發展語境下,給予老百姓這種自信和幸福,就要扎扎實實做好民生工程。
自2011年出臺“將新增財力的80%和財政支出的80%用于民生”的政策后,四年來這一筆用于民生的錢從未動搖過。連續十年增加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達到月均2116元,失業保險金最高標準每月提高到960元,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農合政府補助提高到人均350元。
就業方面建立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的聯動機制,實施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和創業引領計劃,拓展大學生假期進政府見習范圍,強化小額擔保貸款發放,完善公益性崗位過渡安置,2014年城鎮新增就業43.6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696.3萬人。
社會事業方面,第一輪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投入80.36億元,解決21.8萬人學前教育問題。推進義務教育大學區制、免試就近入學、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等改革。繼續推進醫療衛生改革,制定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大力發展健康產業,省內異地就醫即時結算全部實現聯網對接,西北婦女兒童醫院等5個省級衛生重點項目建成使用。
5 深化改革開放,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
2014年被視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也被視作上述改革舉措能否切實落實的“驗證年”。而改革紅利的釋放在2015將顯現。方瑋峰說:“按照全面深化改革路線圖和時間表,經濟體制改革將對陜西產生巨大牽引作用。”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說:“重啟改革步子已邁出,落實是關鍵”,陜西改革的落實顯得步伐穩健。
持續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全面清理非行政許可審批,積極落實國家負面清單管理辦法,落實企業投資項目網上并聯核準制度工作方案,深化省直管縣改革試點。
深化融投資體制改革。研究制定政府核準投資項目新版目錄。出臺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改革省級產業轉型升級專項管理體制。
加快推進資源配置市場化改革。穩妥推進資源型產品、醫藥、教育等價格改革,縮小省級政府定價范圍,進一步完善水電階梯價格制度。加快省級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建設。實施不動產等級制度。
深化國企國資改革。制定優化國有資本結構調整與產業布局指導意見,出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施細則。研究支持非公有制企業進入金融、石油、公用事業經營領域的具體辦法。
白永秀有“五期疊加”的憂慮,陜西則找到了“五力破陣”的方法。正如趙正永書記說:“平常心、憂患心、自信心是理性看待新常態的關鍵。”我們已經能看到陜西穩中求進的腳步。
新常態下的陜西考量
毋庸置疑,了解2015年的經濟形勢,“新常態”是關鍵詞。新一代決策層以“新常態”定義當下的中國經濟發展階段,并通過“新常態”透視中國宏觀政策未來的選擇,絕非“一時興起”,而是深思熟慮之舉。
那么“新常態”,“新”在哪里?“常”在何處?
《人民日報》的表述是:“新常態,新特征”實質上就是進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的中高速增長階段。何謂“新常態”?從字面上看,“新”就是“有異于舊質”;“常態”就是時常發生的狀態。新常態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一種趨勢性、不可逆的發展狀態,意味著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與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期不同的新階段。
西北大學經濟學博士生導師白永秀認為,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經歷30多年超高速增長、爆發式生產與排浪式消費狀態之后,出現的一個新的發展狀態——均衡發展狀態。它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其形成經歷了一個過程,趨勢顯現也要經歷一個過程;它的出現并不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出了什么偏差,而是30多年超高速發展的自然結果;它的出現也不會導致中國經濟崩潰,因為中國目前經濟發展具有相當的韌性、潛力與回旋余地;它是對經濟發展狀態的總體描述,并不排除短期或者局部的一些特殊情況。
簡單的哲學思維方式,事物的發展一定即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認識新常態,必須放在陜西的層面進行特別考量。
陜西決策層對新常態的認識是,經濟發展新常態,既為陜西發展帶來了很大壓力,又提供了難得機遇,而且機遇大于壓力、發展危中有機。
從年初的爬坡過坎,到現在的機遇與壓力并存。不難看出,陜西經濟雖然負重,但依然前行。那么在具體的實踐向度,它的表現是怎樣的呢?
看數字:
經濟速度有相對性,加快發展仍是必然選擇
“數字是下來了,但在全國來看還是快的。”陜西省信息中心主任李振平拿出一張2010到2013年生產總值、增速及排名表說道。
這張表顯示,從2010年到2014年上半年,全國的經濟增速從10.4%降到7.5%,陜西則從14.6%降到9.7%,雖然顯示出波動下滑的趨勢,但是依然高于全國2到3個百分點,同時陜西生產總值排名始終呈前進態勢,到2013年經濟總量在全國位次移至16位,人均GDP則在2012年首次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陜西經濟增長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全省經濟呈現在上升通道合理區間穩健運行的特點。”省委十二屆六次全會對陜西經濟特點做出準確判斷。
那么,什么是陜西經濟發展的合理區間?
一個可見的參考是,全國層面連續35年10%左右的平均增速,而廣東、浙江、江蘇、山東這東部四省,改革開放以來平均增速分別達到13.3%、12.7%、12.5%和11.9%,均高于我省同期10.8%左右的平均增速。而這四個省份經濟總量在2004、2005和2007年先后分別達到1.6萬億元,之后仍保持了5到8年兩位數增長。而陜西的1.6萬億是在2013年才實現的。
現實中的陜西,發展依然是深度渴望。引漢濟渭、東莊水庫等重大基礎設施的建設,對陜西來說依然是必需的投資。消費層面,健康養老、家裝建材、家用汽車等方面雖然發展很快,但在全國并不突出。而今年進出口30%的增長速度也顯出陜西經濟對外的發展潛力。
陜西省發改委主任方瑋峰指出:“我省發展中存在和出現的新老問題都要通過發展來解決、對外新形象需要通過發展來塑造、人民群眾的生活需要通過發展來滿足,科教文衛等事業需要通過發展來支撐。”
看狀態:
轉型升級進行時,創新發展成新驅動力
作為能源大省,能源化工產業的轉型升級將深刻影響陜西發展趨勢。過去幾年“圍繞煤炭搞轉化、圍繞轉化上規模、圍繞規模促升級”的思路,推動了能源化工產業的深度轉化和綜合利用。延長石油能源綜合利用項目、陜西未來能源化工項目、陜北蘭炭進京入冀,陜西能源化工產業顯示出新的更合理的發展路徑。
三星高端閃存芯片、比亞迪二廠、吉利20萬輛整車這些電子信息、汽車制造、新材料、航空航天等產業的大力推進,大大改變陜西現有經濟結構。今年非能源工業產值增速高出能源工業12個百分點。
金融、物流、旅游等服務業也加大了提速增效的步伐。陜西股權交易中心和有色金屬交易中心正式成立,京東、蘇寧、阿里巴巴等大型電子商務企業和申通、圓通等倉儲物流企業落戶陜西。
作為科教大省,創新力在陜西的發展中越來越凸顯作用。全省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首次達到2.14%,位列全國第八。陜西的創新驅動力具有全面完整的特點,既有重大科研成果,也有科技基礎設施、同時在科研合作平臺和科技成果轉化上也積極謀求發展。人們可以看到,陜西不僅誕生了世界最大的自由鍛造油壓機、3D打印機、旱地小麥。而且諸如,省黃姜皂素工程研究中心、高端集成電路封裝測試工程研究中心,這些在全國也是首屈一指的研究中心正在陜西順利建設。同時成立陜西省大數據與云計算產業等技術創新戰略聯盟,19家科技企業在新三板掛牌上市。全省技術合同交易額創620億元新高,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5.8%。
對于陜西經濟形勢,婁勤儉省長有著全盤性的清晰認識:“做好新常態下的經濟工作,必須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合理區間上統一思想……陜西經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增長一旦滑出底線,將很難回復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