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陰老腔
本網訊 近年來,華陰市始終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遺保護指導方針,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科學規劃”的原則,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傳承人為核心,建立起科學有效的非遺保護和傳承機制,積極組織申報,在申報中傳承,在弘揚中發展,全市非遺傳承保護工作扎實有序開展。
目前,華陰市共有非遺項目10類35項,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項(華陰老腔、華陰迷胡),傳承人2人;省級項目6項(司家秋千會、劈山救母神話傳說、華陰素鼓、華山拳(劍)、西王紅社火、華山古廟會),傳承人3人;渭南市及項目2項(陳氏皮影雕刻技藝、天芯子),傳承人21人;華陰市級項目10項(華山細狗攆兔、華陰龍燈、夫北撲蝶、華陽糍粑、華陽豆腐、華陰油輪、華山瓦硯、華山戲法、橋營木偶戲、華山陳摶丹道養生學),傳承人23人。
為加強非遺傳承保護工作,2012年華陰市委市政府印發了《關于實施文化引領建設文化強市的意見》,逐步建立激勵、補助機制;2013年華陰市政府又出臺了《關于加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成立了組織機構,制定了非遺保護工作聯系會議制度和非遺代表作申報評定辦法,組建并完善了非遺評審委員會,統一協調解決非遺傳承保護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工作中,該市一是加強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隊伍管理,在充分發揮其傳承作用的基礎上,經常性組織召開民間老藝人和傳承人座談會,使他們在交流中相互切磋技藝,提高傳承水平,并發放一定生活補貼;同時發掘優秀年輕傳承者,使瀕臨失傳的項目得到有效傳承;二是以培訓活動為抓手,打牢非遺傳承人才基礎。組織舉辦老腔傳承培訓班,先后有50余名學員系統學習了月琴、板胡、簽手、后槽等專業技能操作及音樂理論知識;舉辦全市迷胡大賽,以村為單位層層選拔,先后有近千人參與演唱;開展青少年非遺普及教育,在各中小學建立非遺傳承教育基地,先后組織舉辦“非遺進校園”、“非遺進課堂”等系列活動,使廣大師生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三是積極組織對外文化交流,提高華陰非遺文化影響力。華陰老腔先后參加央視《直通春晚》、《中共中央春節團拜會》演出,華陰迷胡參加了陜西傳統文化晉京展演,司家秋千代表陜西榮獲十一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金獎,西關“天芯子”代表陜西榮獲中國首屆社火節金獎,大大提高了華陰非遺的知名度。
今后,華陰市將努力提高各項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對現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工作,對瀕危項目進行搶救性保護。同時采取形式多樣的宣傳方式,強化對非遺項目的宣傳展示力度,努力使全市優秀的非遺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楊雷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