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人社部部長尹蔚民在介紹“十二五”以來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成就時表示,經中央批準后,人社部將向社會公開延遲退休改革方案,通過小步慢走,每年推遲幾個月,逐步推遲到合理的退休年齡。他同時透露,要到2017年才能正式推出延遲退休具體方案。
“通過前期的磨合與討論,人社部的方案已經擬訂完畢,下一步就是走國務院審批、征求意見、進一步討論等程序。”10月16日,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稱。
其 實,同樣的口徑,同樣的推出時間表,在今年全國兩會的記者會上,尹蔚民就有所提及,而那也是他第一次在公開場合明確回應延遲退休的問題。他當時稱,希望今 年能夠把延遲退休方案制訂出來,2016年報經中央同意后向社會征求意見,根據征求意見的情況修改完善,2017年正式推出;不過,推出后至少5年以后才 會實施。
對于采取漸進式“小步慢走”的基調,早在2013年人社部對外征求涉及方案時就已涉及。當時,來自社科院、人大、清華、武大等院校的多個專家團隊參與制訂了多套改革備選方案;其中,受關注程度比較高的則屬清華大學和社科院提出的兩套方案。
清 華方案建議:從2015年開始,1965年出生的女性職工和居民應當推遲1年領取養老金,1966年出生的推遲2年,以此類推,到2030年實現女性65 歲領取養老金;從2020年開始,1960年出生的男性職工和居民推遲6個月領取養老金,以此類推,到2030年實現男性職工和居民65歲領取養老金。同 時,艱苦崗位的男女職工可以提前10年領取養老金,也就是男女分別進行延遲領取,用15年的時間完成該項工作。
同 時,尹蔚民明確表示,目前世界上所有國家的退休年齡,除了非洲的一些國家之外,大多數國家都是在65歲、67歲,而且都是漸進式延遲的,而我國現在是世界 上退休年齡最早的國家。按人社部所言,實際退休年齡“平均不到55歲”,也就是說,退得早加之我國又是一個急劇快速老齡化的國家,延遲退休已是刻不容緩。
配套措施需跟上
眾所周知,延遲退休最直接的好處就是擴大勞動年齡人口規模,降低每個勞動年齡人口供養的退休人數,增加經濟發展的勞動力供給。
從2012年開始,我國勞動力總量雖然處于高位運行,同時,“十三五”期間不會出現明顯下降,但勞動人口已達到峰值開始下降。人社部預測,“十三五”期間,每年需要在城鎮安排就業的人數將維持在2500萬人;其中約1000萬人是登記失業人員。
同時,尹蔚民明確表示,我國就業方面當前面臨的主要矛盾,是總量壓力依然巨大,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隨著老齡化高峰的步步緊逼,這種矛盾還會日益加劇。
有數據表明,最近幾年,中國每一天都有接近25000人進入到60歲以上老年人的行列。從企業退休職工的增長速度來看,如果按照2012年全國凈增長620萬退休人員計算,全年252個工作日,平均每天為24800人辦理退休,幾乎秒針每跳動一下差不多就有一人退休。
這代人恰恰是計劃生育政策最早的一批響應者,他們中很多人只生育了一個孩子,構成了職工養老保險的撫養比是3.04∶1的局面,也就是3個人養1個人,如果繼續延續現有養老制度,到了2050年,該比例將下降到2.94∶1,毫無疑問,老齡化高峰已步步緊逼。
“延 遲退休對勞動力的供給不是量的問題,更是結構的問題,比如,農村有大量富余人員需要轉向服務業,尤其是涉及老人和孩子的服務業,這部分缺上千萬人的崗 位。”楊燕綏強調,延遲退休年齡這套方案在制訂過程中,國務院層面會為其配備多種配套措施,比如,養老金的制度結構,它不僅是財務問題更是年輕人對養老金 制度的支持問題,尤其個人賬戶一定要體現出多工作、多積累的特性。
楊燕綏強調,農村富余人員和加工業大齡人員向服務業轉移需要很多的政策支持,比如,需要職業培訓、咨詢、安全保護等方面的政策,同時,由于這部分人的精力以及時間有限,還需要社保繳費能否按照小時為單位計算等一系列政策。
據記者了解,清華大學方面的養老團隊已針對延遲退休的配套方案作出了一套計劃,希望在推行延遲退休年齡的同時,解決相應人員向專項服務業轉型的問題。
推 行延遲退休年齡刻不容緩,甚至需要出臺相應的鼓勵政策,從而減輕實施的阻力。中國人民大學人力資源開發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孫博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 表示,延遲退休年齡是我國應對養老金缺口、勞動人口供給等方面的必然選擇,但是,如果僅僅是通過增加老百姓工作年限,減少領取年限來緩解養老金缺口,并沒 有體現政府的養老責任,同時,推行的阻力相對較大。
在孫博看來,鼓勵式的延遲退休應成為方案的主旋律。
方案或2022年實施 您趕上了嗎
依照計劃,我國將在2017年推出延遲退休方案,5年后實施。以此計算,延遲退休將在2022年實施。目前女性小于48歲,男性小于53歲的人都將趕上延遲退休。這對34歲的黃文菊來說,若干年后,退休年齡將超過55歲。
66歲的周師傅已經退休好幾年了,延遲退休雖然與他沒有多大關系,但以一位過來人的身份,說起國家此次的退休政策改革,周師傅非常贊同。
周師傅說生命在于運動,工作也是一種運動,合理的延長退休時間未嘗不可,根據延遲退休計劃,實施后也不會一刀切,而是會逐步實施:如某人55歲退休那年實施延遲退休,或將延長2個月,第二年退休者將延長6個月。以此類推,形成一個心理預期,漸進式推進。
市民張先生認為,國家在推行退休改革的同時,也應該考慮在職人員的身心狀況,并且在政策、福利等方面出臺相關具體細則。
延遲退休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有人支持、有人提出疑問。據了解,在歐美國家普遍的退休年齡都為65歲,美國為67歲,日本為男65歲,女60歲。我們國家退休年齡將如何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人社部也表示,工作強度的降低和延遲退休的實施,這兩個過程將同步推進,大家不必過于擔憂。
人社部:我國是世界上退休年齡最早國家
我國是一個未富先老的國家,又是一個急劇快速老齡化的國家。現在60歲以上人口為2.1億,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15.5%。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將達到19.3%,而到2050年時將達到38.6%,這對我國養老和醫療都會帶來巨大影響。此外,目前我國職工養老保險的撫養比是3.04比1,到2020年將下降到2.94比1,到2050年將下降到1.3比1,老齡化也會使醫療保險支出面臨更大壓力。我國目前的退休政策是上世紀50年代初期確定的,當時人口的預期壽命不到50歲。經過了60多年的經濟和社會大發展,如今全國人口的預期壽命已達70多歲,但退休政策沒改,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的退休人員有8000多萬,平均退休年齡不到55歲,我國由此也成為世界上退休年齡最早的國家,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據悉,擬議中的延遲退休年齡辦法,將充分考慮多方面因素,以漸進式延遲退休改革政策,小步慢走,每年推遲幾個月。但此舉是否真能達到社會公平以及人力資源最佳配置的目的呢?對此,華東師大人口研究所終身教授桂世勛提出,應本著“先女后男”的原則,先盡快啟動實施漸進式延遲女工人法定退休年齡的政策。他說,聯合國于2012年公布了“2010至2015年中國的男性人口出生時預期壽命為72歲、中國的女性人口出生時預期壽命為76歲”,同時又公布了“2010至2015年中國的男性人口在60歲時的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18年、中國的女性人口在60歲時的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21年”。
桂教授說:“如果假設我國男職工開始工作的平均年齡為18歲、平均退休的年齡為60歲計算,那末我國男職工平均工作的時間為42年,但他們退休后平均存活的時間是18年,即目前我國男職工的平均工作年限與退休年限之比為2.33比1。同樣假設目前我國女職工開始工作的平均年齡也為18歲,那末按聯合國上述數據估算,目前我國女職員在55歲退休時的平均工作時間為37年,她們在退休后將平均存活約26年,即目前我國女職員的平均工作年限與退休年限之比約為1.42比1;目前我國女工人在50歲退休時的平均工作時間為32年,她們在退休后將平均存活約31年,即目前我國女工人的平均工作年限與退休年限之比約為1.03比1。而且,在我國的一些大城市,女性人口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已超過80歲,如2014年上海市女性戶籍人口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已高達84.59歲,以此估算,目前上海女工人的平均工作年限與退休年限之比約為0.8:1,即她們退休后平均存活并領取基本養老金的年份將明顯超過她們的平均工作年份。”因此,在桂教授看來,這種狀況不僅不利于充分發揮我國女職員特別是女工人的人力資源作用,而且也不利于有效減緩未來我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收支缺口。
桂教授說,我國15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數在2005至2024年間均超過9億,從2025年起低于9億,從2046年起低于8億。因此,鑒于勞動年齡人口數的這種變動趨勢,建議在2016年我國第十三個五年計劃開局之年,先行啟動實施女工人每過1年延遲6個月法定退休年齡的政策,使全國女工人的法定退休年齡在2025年時為55歲、2035年時為60歲。與此同時,可考慮實施女職員每過1年延遲3個月或6個月法定退休年齡的政策,在2025年后再實施漸進式延遲男職工法定退休年齡的政策。這樣做不僅有利于女工人及女職員平穩延遲法定退休年齡,而且也有利于在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數仍多達9億的時期內妥善解決好就業問題。
人社部將公開延遲退休改革方案
人社部部長尹蔚民昨天介紹了“十二五”以來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成就,稱我國是目前世界上退休年齡最早的國家,平均退休年齡不到55歲。經中央批準后,人社部將向社會公開延遲退休改革方案,通過小步慢走,每年推遲幾個月,逐步推遲到合理的退休年齡。
尹蔚民表示,目前世界上所有國家的退休年齡,除了非洲的一些國家之外,大多數國家都是在65歲、67歲,而且都是漸進式延遲的。我國現在是世界上退休年齡最早的國家,要考慮多方面因素,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改革政策,小步慢走,每年推遲幾個月。
而這一方案早在在今年三月舉行的全國人大會議上,尹蔚民就有所提及。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提出了三點:
第一,我們會根據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和勞動力的狀況,把握調整的節點和節奏。
第二,肯定是“小步徐趨、漸進到位”。就是說每年只會延長幾個月的退休年齡,經過相當長的時間達到規定的法定退休年齡。
第三,會有一個社會預告。就是先把這項方案公布出去,但方案的實施時間至少要在5年以后,給大家一個心理的預期。比如現在公布了這個方案,5年以后才可以實施。比如我是55歲退休,5年以后實施也就是55歲零兩個月退休,明年的人可能就是55歲零6個月退休,就是這樣一個心理預期,漸進式的。
同時他也表示,要到2017年才能正式推出延遲退休具體方案。“延遲退休將是制定漸進性退休年齡的辦法,這個時間表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提到的2020年前改革的一大任務,人社部門肯定會在這個期間把這個方案推出。這個方案的時間表,希望今年制定,明年報經中央同意,向社會征求意見,應該是在后年正式推出具體方案,實施還得在很長時間以后。”
熱點回應
“十三五”勞動人口不會下降
尹蔚民表示,我國就業方面當前面臨的主要矛盾,是總量壓力依然巨大,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雖然從2012年開始,我國勞動人口達到峰值開始下降,但勞動力總量仍高位運行。“十三五”期間,不會出現明顯下降。人社部預測,“十三五”期間,每年需要在城鎮安排就業的人數將維持在2500萬人,其中約1000萬人是登記失業人員;其余1500萬人中,高校畢業生700多萬;中職以及初高中畢業后不再升學的700多萬;其余是軍隊轉業人員等。
尹蔚民還介紹,目前我國GDP每增長一個點,就能拉動城鎮新增就業150萬人。“十一五”期間,我國GDP增長一個點只能拉動城鄉新增就業80萬到100萬人。因此,雖然我國現在經濟增速下降,但是拉動就業的能力卻增強了。
調查未發現大規模“裁員潮”
尹蔚民透露,我國高校畢業生的數量隨著高校擴招是急劇擴大的。擴招前,每年高校畢業生數量是100萬人左右,擴招后的2005年達到338萬人,2009年突破600萬,2014年突破700萬,今年達到749萬人。不過,我國通過采取多種措施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這幾年,高校畢業生年底總體就業率都超過90%。從世界范圍來看,各國青年失業率大體上在20%左右,有些歐洲國家青年失業率甚至達到50%。在這種背景下,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還是穩定的。
對于一些媒體報道的“裁員潮”問題,尹蔚民表示,從人社部的調查看,并沒有發現大規模的“裁員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