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日,紀實文學《梁家河》首發。該書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村插隊時的工作生活,記錄了他七年知青歲月的深刻體悟,展現了幾十年來梁家河村發生的巨大變化。全書10余萬字,40幅圖片,共分為《樹高千尺忘不了根》《窯洞里長滿了故事》《一聲聲喊我小名》《我們走在陽光路上》四個部分。

5月29日上午,西北大學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召開擴大會議,集體學習紀實文學《梁家河》。省委高教工委副書記陳乃霞和省委高教工委宣傳部負責人旁聽了學習會議。會議由校黨委副書記、校長郭立宏主持。
學習會上,郭立宏首先傳達了省委書記胡和平在《梁家河》首發式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校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田明綱領學了《梁家河》一書中《我把心留在了這里》《要為人民做實事》《走進新時代》等章節。校黨委副書記趙作紐,校黨委常委、紀委書記李邦邦,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楊洪,社科處處長吳振磊,新聞傳播學院黨委書記韓凱峰,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黨委書記馬向科分別結合各自學習工作實際,交流了學習感悟。陳乃霞也在會上交流了學習心得。

省委高教工委副書記陳乃霞
《梁家河》這本書,可以說是習近平的青年史。該書發行以來,全省師生通過多種形式開展了學思踐悟活動。西北大學這次中心組學習,主題鮮明,重點突出,為我省高校切實掀起學習《梁家河》高潮作出了榜樣。
聽了大家的分享,我愈加感受到《梁家河》中飽含的精神力量和為民情懷。我們學習《梁家河》,要學些什么呢?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回憶起梁家河時說,“年輕的我,在當年陜北貧瘠的黃土地上,不斷思考著‘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最后我立下為祖國、為人民奉獻的信念!
作為一個偉大民族的接班人,我們都應該向總書記學習,明確自己的人生方向和價值追求,牢牢樹立為人民、為祖國奮斗的信念。
在梁家河的日子里,青年習近平抓緊一切時間學習,還組織鄉親們學習。他不僅堅持書本學習,還始終堅持向人民群眾學習。
我們應該像總書記那樣,抓住一切學習的機會。適應發展變化的客觀世界,就必須把學習從單純的求知變為生活的方式。
在習近平看來,吃苦,是磨煉人的最好辦法,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吃苦精神永遠沒有過時,我們應該向總書記那樣,在困難和艱苦面前不埋怨、不逃避、能堅持、肯擔當;要懂得人生當奮斗,含淚播種的人一定能含笑收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讓我們從《梁家河》中學習、體悟心憂天下的情懷、善于團結的胸襟、大公無私的境界、熱愛人民的赤誠,弘揚優良傳統、增強“四個自信”,凝聚干事創業的磅礴力量。
校黨委副書記 趙作紐
《梁家河》可以說是當代中國版《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本給年輕人必讀的勵志讀本,更是黨員和領導干部精神的定額口糧。
我在書中更多看到的是一個正在成長的、有率真個性的青年習近平?赐赀@本書,再比照習近平治國理政方略,會體悟出其中所蘊含的哲學智慧,集中體現為四個統一:一是堅定前行的目標和理想與穩步漸進的階段和方法的辯證統一;二是凝聚人民最大共識和力量與全黨個體實踐和自覺擔當的集中統一;三是直面問題的勇氣和胸襟與科學務實的風范和作風的融合統一;四是歷史比較國際比較的寬闊視野與建黨執政富國強軍的真理自信的有機統一。
結合自身工作,我將處理好多年形成的部隊剛性管理模式與高校包容的治學環境之間的關系;準確把握好工作千頭萬緒中的輕重緩急;設身處地真情服務廣大教職工和青年學生;學習并掌握運用好新時代高校治學辦學客觀規律,善于破解難題。
梁家河已經成為探索一代胸懷使命的中國人的精神起源地和歸宿地,已經成為當代中國人胸中洶涌奔騰的一條精神之河。

校黨委常委、紀委書記 李邦邦
通過閱讀,我深深地感受到,梁家河是總書記讀懂人生、讀懂人民、讀懂中國的重要起點,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發祥地、邏輯原點和實踐起點。
總書記在梁家河歲月的一言一行,真切地詮釋了什么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堅定信念。青年習近平在困境中珍惜光陰、刻苦學習,不怕吃苦、勇于擔當,自強不息、一心為公的優良品質,特別是“一物不知、深以為恥”的進取精神,“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奮斗意志,“要為人民做實事”的不變初心,是我們應該終生學習和實踐的。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用好用活《梁家河》這部“教材”,教育引導學生真學真信真懂真用馬克思主義,踐行好愛國、勵志、求真、力行的要求,努力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楊洪
《梁家河》一書所蘊含的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頭苦干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復興民族的夢想等內容,是新時代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生觀教育的鮮活素材。高校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思政課教師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領路人,肩負著幫助大學生系好人生“扣子”的重大使命,在思政課教學中融入梁家河故事和精神不僅是深化教學內容和增強課程吸引力的需要,而且是廣大思政課教師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

社科處處長 吳振磊
從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到《梁家河》,我深深感受到梁家河確實蘊含了“大學問”,那就是在青年習近平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始終不渝跟黨走的信念、主動融入群眾的情懷、持之以恒的精進、謀事創業的擔當。作為一名高校社科工作者,我們要主動學習、研究、傳承梁家河精神:一是堅定始終不渝跟黨走的信念,在理論自信上貢獻西大智慧;二是堅持主動融入群眾的情懷,在科研服務中彰顯西大學術境界;三是堅持持之以恒的精進,在改革創新中激發西大學人動能;四是堅定謀事創業的擔當,在新時代擦亮西大文科品牌。

新聞傳播學院黨委書記 韓凱峰
從《梁家河》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習近平知青歲月的感人事跡,看到了他堅定“為人民做實事”初心的高遠追求,看到了一批農村基層干部帶領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的奮斗歷程。讀了《梁家河》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習近平首先是個普通人,從書中,我們看到了偉人普通而平凡的一面;習近平是追求政治進步的人,從入團到入黨,充滿了艱辛,但他積極爭取政治上早日進步;習近平是帶領群眾干實事的人,他以“團結觀”為突破口,擼起袖子在黃土地上做起了他的“大學問”;習近平是有強烈人民情懷的人,在陜北貧瘠的黃土地上,他立下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堅定信念。

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黨委書記 馬向科
我想用三個詞來分享我的閱讀體會,就是“信心”、“信念”和“信仰”。
-
首先是信心。陜北七年,鑄就了習近平鋼鐵般的意志和高尚的人格。在這樣的人民領袖的帶領下,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更加堅定了實現偉大中國夢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
-
其次是信念。支撐青年習近平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執著探尋的是追求真理的信念。
-
最后是信仰。習近平說的“梁家河情懷”是檢驗信仰初心的試金石。
我們要鑄牢忠誠、堅定追隨,自覺把崗位平臺當做人生舞臺,奮力譜寫屬于我們生命華章中的“梁家河”!

校黨委副書記、校長郭立宏
郭立宏在講話中肯定了學校前一階段學習《梁家河》的做法,要求在前期學習的基礎上繼續深化,進一步帶動全校的學習活動。
他指出,全校要迅速掀起學習宣傳熱潮,仔細研讀、深入學習,正確把握蘊含其中的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頭苦干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和中華復興的夢想;要以學習《梁家河》為契機,整合全校人文社科資源,盡快產出系列研究成果,彰顯我校在“延安精神”研究方面的特色;要將學習《梁家河》貫穿到人才培養各環節,教育青年學生“愛國、勵志、求真、力行”,使“梁家河精神”成為西大學子最鮮明的精神特征;要使《梁家河》成為干事創業的行動指南,鼓舞我們埋頭苦干、攻堅克難的鮮明旗幟,凝聚干事創業的力量,形成干事創業的風氣,用一流的辦學成果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建設。
他對陳乃霞一行旁聽督導我校理論學習中心組活動表示感謝,指出要切實發揮好中心組的作用,使中心組成為加強理論武裝、堅定理想信念的重要陣地,提升領導能力、加強班子建設的重要抓手,統一思想認識、推動事業發展的重要手段。
在西北大學校內,師生通過各種形式,開展對《梁家河》的一書的學習。學生代表分享了自己的心得體會。
經濟管理學院
2014級金融學本科生 劉澤強
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之上,有無數個像梁家河這樣的基層鄉村,無數個基層單位組成了我們的國家。我作為學校第二十屆研究生支教團的成員,即將要到基層去奉獻我們的青春。這也是給我們這些象牙塔中的大學生一次深入了解基層的機會,讓我們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做出應有的貢獻。在未來支教的時間里,我一定認真學習習總書記“為人民辦實事的不變追求”,真真正正、踏踏實實地給那些渴望知識的孩子們帶來“燭光”。
馬克思主義學院
2017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碩士生 黃翌
學習《梁家河》,我們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要從書中提煉青年習近平在延安精神的滋養下和在梁家河七年的錘煉中形成的許多優秀品質,以青年習近平為榜樣,向青年習近平看齊,為成為一名合格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奮斗;二是要深切理解“梁家河這個小村莊的變化,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通過學習了解梁家河的變遷史,更加堅定對我們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心,增強“四個自信”,以更加昂揚的姿態投身到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的宏偉事業當中去。
新聞傳播學院
2016級廣告學本科生 葉鋮
梁家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萌生之地,新思想得以萌生的重要源頭就是青年習近平對知識的不斷汲取,對學習的渴望。這也啟示我們,青年時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是一個“由小到大”的過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蔽覀儜摪褜W習作為首要任務。只有通過學習開拓了視野,有了過硬的本領,才能實現我們的夢想。
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2017級化學類本科生 姚敏
習近平總書記說“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大學問從哪里來?從梁家河日日夜夜的親身實踐中來。無論是帶領鄉親們打壩淤地,還是挨家挨戶做工作為鄉親們修沼氣池,這都給予了青年習近平“大學問”。這些“大學問”,使得他從初到梁家河時的彷徨與迷茫,轉變為到帶著不舍和堅定的人生目標離開梁家河,這是一次升華與蛻變。
信息來源/ 宣傳部
攝影/ 華人 馬騫
編輯/ 劉敘含 責編/ 李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