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视频精品视频|国产欧美日韩麻豆91|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91.com在线|久久一精品

  您好,歡迎光臨《絲路情韻》網, 網址:www.jslybf.com; www.siluqingyun.cn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網站首頁    絲路要聞    魅力西部    國外風情    絲路在線    絲路頭條   多彩渭南    法制之窗    反腐打黑    絲路論壇    軍事瞭望    公益慈善    秦聲秦韻    東盟在線
光影華山    今日華山    人文華山    山水華陰     驢友在線    文化在線    紅樹林影視   財富人生    企業家風彩    景點推介    旅游世界    軍旅在線    杏林風景    農業科技
西部公安    西部檢察    西部法院    資源與環保   歷史名勝    歷史典故    傳奇故事    歷史名人    藝術精品    社會萬象    旅游文化    傳統工藝    奇石根雕   民間藝術
華陰政法      攝影家      風光攝影      人物攝影     書畫長廊    名人書畫      綜藝在線      小說       散文       詩歌       劇本      雜文隨筆      紀實文學    生活百科
 
   □ 絲路在線
· 習近平給田華等8位電影藝 ..
· 全球瞭望丨阿曼媒體:美軍 ..
· 人民觀察 | 三個關鍵詞 ..
· 金秋時節處處好“豐”景 ..
· 陜西渭南一公交女司機暴雨 ..
· 網信部門公開曝光第四批涉 ..
· 第四屆消博會丨創新消費融 ..
· 青瓦土墻 溪水潺潺(走 ..
· 新年好消息!房貸利率又降 ..
· 中央軍委舉行晉升上將軍銜 ..
詳細內容
讓烈士英魂勵后人,太行“五老”的“守與尋”

讓烈士英魂勵后人,太行“五老”的“守與尋”

  8年來,5位老人發起建設了烈士陵園尋訪烈士遺骸,不讓散落在山溝坡梁的烈士孤單

  3月27日,幾位老人正在擦拭烈士墓碑。本報記者原勛攝

  臨近清明,微涼的春雨中,87歲的崔達道再次來到教場烈士陵園。

  這里埋葬著他的親人。

  一位是大表兄趙觀音保,在抗日戰爭中因搶救和掩護傷員壯烈犧牲,時年27歲;另一位是二表兄趙二保,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不幸中彈犧牲,時年23歲。

  老人顫巍巍地下跪,用毛巾擦拭墓碑上的塵土,放聲痛哭……

  地處太行山西麓的山西省陽泉市盂縣,東與河北平山、井陘交界,是山西著名的革命老區。晉察冀軍區19團、4團長期戰斗在這里,許多八路軍戰士血灑疆場,長眠于此。

  盂縣大山中這個名叫教場的小山村,就有11位前輩為中國的革命事業獻出年輕而寶貴的生命。

  8年來,有5位老人在這里發起建設了一座烈士陵園。他們踏遍山山水水,尋訪散葬在荒山野嶺的抗戰烈士遺骸,挖掘鮮為人知的抗戰史跡,為的是不讓散落在山溝坡梁的烈士孤單,希望人們不要忘記過去艱苦卓絕的歲月,深知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5位老人和1個共同心愿

  歸葬散落民間的抗戰烈士,搜集、整理幾近失傳的本土抗戰史料,幫烈士找到親人;向年輕的一代宣傳國防教育知識,警示和激勵他們牢記過往的那段歷史

  走進教場村口,就能望見建在山梁上的教場烈士陵園。登上烈士陵園,視野開闊,教場村全貌盡收眼底。

  崔達道指著對面的山說,70多年前,那里發生過激烈的戰斗。

  之所以叫教場村,是因為這里在古代就是屯兵、練兵的場所。到了抗戰年代,教場村是一個鞏固的抗日根據地,日軍占領盂縣縣城后,縣委、縣政府和晉冀二分區曾一度在這里辦公,許多八路軍干部和傷病員曾在此掩蔽和救治,八路軍戰士也曾在此訓練。

  革命傳統熏陶著這個太行山中的小村莊。76歲的張萬明在20世紀70年代當過教場村黨支部書記,還曾擔任陽泉市司法局局長。

  他掰著指頭說起教場的革命烈士:抗日烈士張海彥犧牲時不到17歲;武委會主任張占龍就義前大罵“小日本”,被日軍用刺刀活活捅死;縣委后勤科科長張衍壽寧死不屈,被斬首示眾;還有參加解放戰爭犧牲的,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犧牲在異國他鄉的……

  戰爭年代,由于戰事緊急和條件所限,許多烈士的忠骨就近草草掩埋。教場村一些在外地的退休干部早有意愿——為教場犧牲的烈士修建一個烈士墓。

  2011年,張萬明跟村干部和鄉親說起修建烈士陵園的事情,得到大家積極響應。

  張萬明說,他的心愿是歸葬散落民間的抗戰烈士,搜集、整理幾近失傳的本土抗戰史料,幫烈士找到親人;向年輕的一代宣傳國防教育知識,警示和激勵他們牢記過往的那段歷史。這個心愿,也是5位互不熟悉的老人的共同心愿。

  每年清明節前夕,5位老人都會來到陵園祭奠先烈。

  村民說,這5位老人是建設陵園的帶頭人,很多人稱他們為“盂縣五老”:87歲的老攝影師崔達道、79歲的退休工人張道先、77歲的退休教師梁志達、76歲的退休干部張萬明、68歲的村民張貴清。

  “70年了,英烈們,你們又集合了”

  從一面荒坡到莊嚴肅穆的陵園。2013年7月27日,在教場烈士陵園墓碑揭幕儀式上,老人們哽咽了。張萬明端起一碗酒,仰天長嘆

  登上140級青石臺階,紀念亭內安放的花崗巖石碑,上面鐫刻著教場村在戰爭年代犧牲的革命烈士、干部、軍人、共產黨員的名字。

  走出紀念亭,登上石階,進入烈士墓地,100多米長的通道兩側,分立著的烈士紀念碑,上面刻著每位烈士的籍貫、身份、犧牲時間、地點、經過等內容。

  烈士墓地四周松柏凝翠,氣氛肅穆。

  從2012年1月動工到2013年8月竣工,從一面荒坡到莊嚴肅穆的陵園,“盂縣五老”有著怎樣的經歷?

  參與建設的村民告訴新華每日電訊記者,2011年動工時,由于缺少資金、缺少人力,5位老人一直為烈士陵園奔走:張萬明拖著多病的身體,多次往返于盂縣和河北平山縣的石材廠,拿出退休金購買石材加工成紀念碑和墓碑;崔達道查閱大量資料,尋訪英雄事跡,自掏腰包購買石桌石凳;烈士陵園所在的地方,曾經是張貴清承包的荒坡,原本準備種果樹;張道先出錢出力,甩開膀子,開山整坡;梁志達得知遠在40公里外的吉古堂村還有一位張姓烈士遺骸,專程趕到將其運回教場村……

  5位老人感動了鄉親,很多人放下手頭的營生和農活,既出錢又出力。教場村雖然人口少,收入低,在外工作的也多是工薪階層,但是大家對修建烈士陵園的熱情卻是很高的。

  在修建過程中,有170多人踴躍捐款,多則成千上萬,少則五十一百,共計12萬元。”張道先說,令他感動的是,一些沒有退休金、靠低保生活的困難老人也都積極捐款。

  5位老人都提到建設陵園的兩個關鍵人物:一位叫尹鎖來,他曾擔任教場村村主任。張道先說,教場村烈士陵園從修筑臺階到樹立墓碑,沒有一項工作是尹鎖來不參與的,“這里的每塊石頭上面都留有鎖來的指紋”。還有一位叫王保雙的“外鄉人”,他購買了大型花崗巖石碑,還給烈士陵園栽種苗圃和松柏……

  張萬明至今清楚記地得很多幫助過他們的人。他們當中,有石材廠的侯老板,有賣紅布的小攤販韓志勇,當這些人得知老人們為修建烈士陵園而奔走,常常主動以低于成本價出售產品。

  2013年7月27日,在教場烈士陵園墓碑揭幕儀式上,老人們哽咽了。“70年了,英烈們啊,你們又集合了。”張萬明端起一碗酒,仰天長嘆。

  38位烈士“回家”背后的那些感動

  為了讓烈士體面下葬,老人們每次親手撿拾遺骨,每次都是一塊塊、一根根,生怕遺漏,小心撿起,裝裹入殮,背靈柩上山,扶棺木入穴

  2013年教場烈士陵園建成后,附近不少村的村民找到“五老”,希望安葬戰爭年代散葬的烈士。

  8年時間里,張道先、張萬明、崔達道、梁志達、張貴清還走訪村莊,尋找散葬烈士,一共安葬了38位烈士。

  為了盡量挖掘烈士的詳細信息,老人們踏遍盂縣的山山水水、荒山野嶺。

  崔達道說,剛開始騎自行車、徒步尋找,后來年紀大了腿腳實在不行了,就租車去。“聽說哪里發現了烈士遺骸,我們就趕到哪里。”

  教場烈士陵園蘇根喜烈士紀念碑后有一段文字:“蘇根喜,綏遠人,一九二四年生,一九四三年春參加八路軍,任晉察冀邊區十九團四連通訊員,一九四三年秋,在大獨頭伏擊日寇戰斗中負傷,后轉移至趙家溝村醫治,因醫療條件所限,不治身亡,時年十九歲,犧牲后遺體葬于該村大崖掌,二〇一四年遷葬教場革命烈士陵園。”

  張萬明是這段烈士事跡的挖掘者。

  2014年,當他得知趙家溝有一位散葬烈士后,趕到村里找到了80多歲的親歷者趙習正老人,知道了這個19歲烈士犧牲背后的感人故事:

  當時嚴重受傷的蘇根喜,腸子外流,被安排到了村子里條件比較好的抗日積極分子趙亮成家。但是當時醫療條件有限,蘇根喜漸感自己難以支撐,便央求老鄉把自己轉移到廟里或學校,他害怕日本軍隊殺回來,連累老鄉。

  見老鄉不答應他的請求,蘇根喜便拒絕老鄉給他喂水,并掙扎著往炕下爬。大家無奈,只好把他轉移到村里的學校。安頓好后,蘇根喜喝了兩口水,便咽了氣。

  張萬明說,當時趙習正老人講述這段英雄事跡的時候老淚縱橫,他邊哭邊認真記錄著老人說的每一句話。

  沒過幾年,趙習正去世了,但是這段詳細生動的情節被永遠地記錄下來,并在當地廣為流傳。

  為了讓烈士體面下葬,老人們每次親手撿拾遺骨,每次都是一塊塊、一根根,生怕遺漏,小心撿起,裝裹入殮,背靈柩上山,扶棺木入穴。

  有人問崔達道,你不害怕這些骨頭?他堅定地說:“他們就是我的父親,誰會害怕自己的父親?”

  遷葬中,一些烈士留下的信息不完整。在吉古堂村發現的烈士遺骸,身旁的磚塊上只能依稀辨認有一個張字,崔達道就在烈士墓碑上刻上發現地的村名,起名張吉堂。還有一些烈士,雖然有名字,但籍貫不詳,雖然知道籍貫卻不知道姓名。

  崔達道說,我們始終有個心愿,就是讓每位烈士都能夠魂歸故里或者有親人祭奠。

  尋與守的路上,陪伴者越來越多

  當他講到兩位戰士誓死不做俘虜,緊緊抱在一起拉響了最后一顆手榴彈時,老人眼眶濕潤了,有的孩子也跟著偷偷抹眼淚

  眼下,張萬明正在整理已經掌握的51名待安葬烈士的信息。他說,令人欣慰的是,政府越來越重視了。

  在教場烈士陵園建設完善和他們尋找烈士期間,縣武裝部提供車輛便利,還提供軍裝讓烈士體面下葬;當地政府先后資助20萬元;還有很多人找到老人表示愿意一起尋找烈士遺骸……

  我國《英雄烈士保護法》于2018年5月1日正式施行,2019年各地成立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崔達道覺得,這幾年各級政府對烈士越來越重視了。從國家立法到縣相關部門主動幫助,這些讓他覺得找尋之路越來越輕松。

  2019年,上任不久的盂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田晉中主動找到崔達道說,“我是你們的接班人、傳承人。相信我,我也可以不吃飯,我也能貼錢,我會盡我的力量做好尋找工作。”

  田晉中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2020年,一場為烈士尋親的活動,讓安葬于教場烈士陵園的抗戰烈士找到了親人。在尋找河北籍烈士劉小旦過程中,田晉中聯系了河北省曲陽縣退役軍人事務局,最終找到了烈士劉小旦的親屬。

  2020年10月5日,劉小旦的侄兒、侄女一行9人在田晉中和崔達道的陪同下,來到教場烈士陵園尋親祭掃。看到精心打造的各種紀念建筑物以及矗立著一座座紀念碑和修葺一新的烈士公墓時,在場的親屬禁不住熱淚盈眶。

  劉小旦的侄女劉愛英對崔達道和田晉中說,感謝你們,你們沒有忘記他們。

  “大伯呀,七十三年了,我們今天終于找到你了。”在教場烈士陵園,劉小旦的侄兒劉大強看著墓碑哽咽道。

  如今,全國各地來教場烈士陵園吊唁的解放軍、工人、農民、學生已近3萬人次。盂縣正在考慮將教場烈士陵園納入到政府管理中來,還將進一步加強烈士陵園管護和硬件設施建設。

  每年清明節前,都有不少中小學生前來掃墓。

  不久前,記者在教場烈士陵園就遇到盂縣第二實驗小學的師生。校長楊文元說,每年他們都會組織師生來到這里,聽老人們講述過去的那段歷史,聽革命先烈抗戰的故事。“平時升國旗、班隊會,我們也會給孩子們講述這些烈士的故事,他們的功績是不朽的,我們不會忘記他們。”

  在烈士碑前,張道先再一次用洪亮的聲音講述著烈士抗戰的故事,孩子們聽得入神。當他講到兩位戰士誓死不做俘虜,緊緊抱在一起拉響了最后一顆手榴彈時,老人眼眶濕潤了,有的孩子也跟著偷偷抹眼淚。

  當少先隊歌唱起,看著綠樹環繞、青山掩映下的一個個稚嫩臉龐,老人們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魏飚、原勛)

【作者: 】  【發表時間:2021/4/2】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和諧陜西網 銅川慈善協會 渭南文物旅游網 環球網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國際日報 中國檢察網 中國法院網
人民日報 新華網 央視網 中國公安 中國文物信息網 太華索道 陜西 西部法制報


網站備案:陜ICP備14008634號-1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地址:中國·咸陽        電話:131-5212-8066       傳真:029-33765110

您是第 位客人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刊內容未經本網站及作者本人許可,不得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等,違者本網站將追究其法律責任。本網站所用文字圖片均來自作者投稿和公共網站,凡圖文未署名者均為原始狀況,但作者發現后可告知認領,我們仍會及時署名或依照作者本人意愿處理,如未及時聯系本站,本網站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