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2年,在沈陽東關(guān)模范學(xué)校讀書時的周恩來(資料圖)
一、死不留灰 中國歷史第一人
周恩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死后不留骨灰的人。當總理去世的時候,正是中國政治風(fēng)云變幻的日子。1976年1月15日下午追悼會結(jié)束后,鄧穎超就把家屬召集到一起,說總理在十幾年前就與她約定死后不留骨灰。灰入大地,可以肥田。當晚,鄧穎超找來總理生前黨小組的幾個成員幫忙,一架農(nóng)用飛機在北京如磐的夜色中冷清地起飛,飛臨天津,這個總理少年時代生活和最早投身革命的地方,又沿著渤海灣飛臨黃河入海口,將那一捧銀白的灰粉化入海空,也許就是這一撒,總理的魂魄就永遠充滿人間,貫通天地。

1914年,在天津南開學(xué)校讀書時的周恩來(資料圖)
揭秘周恩來“無墓無碑”所為何?
沒有灰,當然也談不上埋灰之處,也就沒有碑和墓,欲哭無淚,欲祭無碑,魂兮何在,無限相思寄何處?于是人們難免生出一絲絲的猜測,有的說是總理英明;有的說是總理節(jié)儉,不愿為自己的身后事再破費國家錢財。但我想,他主要的就是要求一個干凈:生時鞠躬盡瘁,死后不留麻煩。他是一個只講奉獻,獻完轉(zhuǎn)身就走的人,不求什么紀念的回報和香火的饋餉。也許隱隱還有另一層意思。以他共產(chǎn)主義者的無私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忠君,他更不愿在身后出現(xiàn)什么“僭越”式的悼念。

周恩來與鄧穎超(資料圖)
二:總理為何“生而無后”?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紀念故人也有三:故居、墓地、后人,后人為大。雖然后人不能盡續(xù)其先人的功德才智,但對世人來說,有一條血緣的根傳下來,總比無聲的遺物更惹人懷舊。

周恩來與鄧穎超(資料圖)
卻要為烈士存孤續(xù)后
我在他的紹興祖居,親眼見過抗戰(zhàn)時期他和鄧穎超回鄉(xiāng)動員抗日時,恭恭敬敬地續(xù)寫在家譜上的名字。他在白區(qū)經(jīng)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搜求烈士遺孤,安排撫養(yǎng)。他常說:“不這樣,我怎么能對得起他們的父母?”他在延安時親自安排將瞿秋白、蔡和森、蘇兆征、張?zhí)住②w世炎、王若飛等烈士之子女送到蘇聯(lián)好生教育、看護,并親自到蘇聯(lián)去與斯大林談判,達成了一個誰也想不到的協(xié)議:這批子弟在蘇聯(lián)只求學(xué),不上前線(而蘇聯(lián)國際兒童院中其他國家的子弟,在戰(zhàn)爭中上前線共犧牲了21名)。這恐怕是當時世界上兩個最大的人物,達成的一個最小的協(xié)議。總理何等苦心,他是要為烈士存孤續(xù)后啊。

周恩來與鄧穎超(資料圖)
鄧穎超為何放棄生兒育女?
六七十年代,中日民間友好往來,日本著名女運動員松崎君代,多次受到總理接見。當總理知道她婚后無子時,便關(guān)切地留她在京治病,并說有了孩子可要告訴一聲啊。1976年總理去世,她悲呼道:“周先生,我們已經(jīng)有了孩子,但還沒有來得及告訴您!”確實,子孫的繁衍是人類最實際的需要,是人最基本的情感。但是天何不公,輪到總理卻偏偏無后,這怎么能不使人遺憾呢?是殘酷的地下斗爭和戰(zhàn)爭奪去鄧穎超同志腹中的嬰兒,以后又摧殘了她的健康。

1949年10月1日,周恩來和毛澤東等在天安門城樓上(資料圖)
三、“官而不顯”?做最平民化總理
千百年來,官和權(quán)是連在一起的。官就是顯赫的地位,就是特殊的享受,就是人上人,就是福中福,官和民成了一個對立的概念,也有了一種對立的形象。但周恩來作為一國總理則只求不顯。在外交、公務(wù)場合他是官,而在生活中,在內(nèi)心深處,他是一個最低標準甚至不夠標準的平民。他是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平民宰相,是世界上最平民化的總理。

周恩來總理的西裝照(資料圖)
出國訪問 機密文件箱里藏“寒酸行頭”
一次他出國訪問,內(nèi)衣破了送到我駐外使館去補,去洗。當大使夫人抱著這一團衣服回來時,傷心得淚水盈眶,她怒指著工作人員道:“原來你們就這樣照顧總理啊!這是一個大國總理的衣服嗎?”總理的襯衣多處打過補丁,白領(lǐng)子和袖口是換過幾次的,一件毛巾睡衣本來白底藍格,但早已磨得像一件紗衣。后來我見過這件睡衣,瞪大眼睛也找不出原來的紋路。這樣寒酸的行頭,當然不敢示人,更不敢示外國人。所以總理出國總帶一只特殊的箱子,不管住多高級的賓館,每天起床,先由我方人員將這一套行頭收入箱內(nèi)鎖好,才許賓館服務(wù)生進去整理房間。人家一直以為這是一個最高機密的文件箱呢。這專用箱里鎖著一個貧民的靈魂。而當總理在國內(nèi)辦公時就不必這樣遮擋“家丑”了,他一坐到桌旁,就套上一副藍布袖套,那樣子就像一個坐在包裝臺前的工人。許多政府工作報告,國務(wù)院文件和震驚世界的聲明,都是在這藍袖套下寫出的啊。只有總理的貼身人員才知道他的生活實在太不像個總理。

周恩來在西花廳辦公室伏案疾書(資料圖)
周恩來一生不回故鄉(xiāng)之謎:平生最恨“衣錦還鄉(xiāng)”
總理一入城就在中南海西花廳辦公,一直住了25年。這座老平房又濕又暗,多次請示總理都不準維修。終于有一次工作人員趁總理外出時將房子小修了一下。《周恩來年譜》記載:1960年3月6日,總理回京,發(fā)現(xiàn)房已維修,當晚即離去暫住釣魚臺,要求將房內(nèi)的舊家具(含舊窗簾)全部換回來,否則就不回去住。工作人員只得從命。一次,總理在杭州出差,臨上飛機時地方上送了一筐南方的時鮮蔬菜,到京時被他發(fā)現(xiàn),嚴厲批評了工作人員,并命令折價寄錢去。一次,總理在洛陽視察,見到一冊碑帖,問秘書身上帶錢沒有;沒有錢,總理搖搖頭走了。總理從小隨伯父求學(xué),伯父的墳遷移,他不能回去,先派弟弟去,臨行前又改派侄兒去,為的是盡量不驚動地方。

周總理吃飯狼吞虎咽為省時間工作(資料圖)
四、周總理“黨而不私” 拖病體看望康生
1974年,康生被查出癌癥住院治療。周恩來這時也有絕癥在身,還是拖著病體常去看康。康一輩子與總理不和,總理每次一出病房他就在背后罵。工作人員告訴總理,說既然這樣您何必去看他。但總理笑一笑,還是去。這種以德報怨,顧全大局,委曲求全的事,在他一生中舉不勝舉。周總理同胞兄弟三人,他是老大,老二早逝,他與三弟恩壽情同手足。恩壽解放前經(jīng)商為我黨提供過不少經(jīng)費,解放后安排工作到內(nèi)務(wù)部,總理指示職務(wù)要安排得盡量低些,因為他是自己的弟弟。后恩壽有胃病,不能正常上班,總理又指示要辦退休,說不上班就不能領(lǐng)國家工資。曾山部長執(zhí)行得慢了些,總理又嚴厲批評說:“你不辦,我就要給你處分了。”

1950年6月,周恩來和朱德在全國政協(xié)會議上(資料圖)
他以自己堅定的黨性和人格的凝聚力,消除了黨內(nèi)的多次摩擦和四次大的分裂危機。50年來他是黨內(nèi)須臾不可缺少的凝固劑。

1943年,延安“整風(fēng)運動”時的周恩來(資料圖)
紅軍長征時,當時周恩來身兼五職,是中央三人團(博古、李德、周恩來)之一、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軍委副主席、紅軍總政委。在遵義會議上,只有他才有資格去和博古、李德爭吵,把毛澤東請了回來。王明派對黨的干擾基本排除了(徹底排除要到延安整風(fēng)以后),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后又冒出個張國燾。張兵力遠勝中央紅軍,是個實力派。有槍就要權(quán),不給權(quán)就翻臉,黨和紅軍又面臨一次分裂。這時周恩來主動將自己擔任的紅軍總政委讓給了張國燾。紅軍總算統(tǒng)一,得以繼續(xù)北上,扎根陜北。

抗戰(zhàn)初期的周恩來(資料圖)
大躍進和三年困難時期。他藏而不露地將“15年趕上英國”,改為“15年或者更多的一點時間”,加了九個字。將“在今后10年或者更短的時間內(nèi)實現(xiàn)全國農(nóng)業(yè)發(fā)展綱要”一句刪去了“或者更短的時間內(nèi)”八個字。不要小看這一加一減八九個字,果然一年以后,經(jīng)濟凋敝,毛澤東說:“國難思良將,家貧思賢妻。搞經(jīng)濟還得靠恩來、陳云,多虧恩來給我們留了三年余地。”

周恩來十年風(fēng)雨苦撐危局(資料圖)
五、周總理一生“勞而無怨”
周總理是中國革命的第一受苦人。上海工人起義,“八一”起義,萬里長征,三大戰(zhàn)役,這種真刀真槍的事他干;地下特科斗爭,國統(tǒng)區(qū)長駐虎穴,這種生死度外的事他干;解放后政治工作、經(jīng)濟工作、文化工作,這種大管家的煩人雜事他干。
臨終仍佩徽章“為人民服務(wù)” 工作量黨內(nèi)之最
他一生的最后一些年頭,直到臨終,身上一直佩著的一塊徽章是:“為人民服務(wù)。”如果計算工作量,他真正是黨內(nèi)之最。周恩來是1974年6月1日住進醫(yī)院的,而據(jù)資料統(tǒng)計,1至5月共139天,他每天工作12~14小時有9天;14~18小時有74天;19~23小時有38天;連續(xù)24小時有5天。只有13天工作在12小時之內(nèi)。而從3月中旬到5月底,兩個半月,日常工作之外,他又參加中央會議21次,外事活動54次,其他會議和談話57次。

周恩來面對嚴峻的形勢,力挽狂瀾,竭盡全力維系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運轉(zhuǎn)。(資料圖)
他像一頭牛,只知道負重,沒完沒了地受苦,有時還要受氣。1934年,因為王明的“左”傾路線和洋顧問李德的指揮之誤,紅軍丟了蘇區(qū),血染湘江,長征北上。這時周恩來是軍事三人團之一,他既要負失敗之責,又要說服博古恢復(fù)毛澤東的指揮權(quán),惶惶然,就如《打金枝》中的皇后,勸了金枝,回過頭來又勸駙馬。1938年,他右臂受傷,兩次治療不愈,只好赴蘇聯(lián)求醫(yī)。醫(yī)生說為了徹底好,治療時間就要長一些。他卻說時局危急,不能長離國內(nèi),只短住了6個月,最后還是落下個臂伸不直的殘疾。

病痛中的周恩來總理(資料圖)
由于他的自我犧牲,他的厚道寬容,他的任勞任怨,革命的每一個重要關(guān)頭,每一次進退兩難,都離不開他。許多時候他都左右逢源,穩(wěn)定時局,但許多時候,他又只能被人們作為平衡的棋子,或者替罪的羔羊。歷史上向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dǎo)人換了多少,卻人人要用周恩來。他的過人才干“害”了他,他的任勞任怨的品質(zhì)“害”了他,多苦、多難、多累、多險的活,都由他去頂。

1975年,在全國四屆人大會議上作報告的周恩來(資料圖)
六、周總理為何“死不留言”?
1976年元旦前后總理已經(jīng)到了彌留之際。這時中央領(lǐng)導(dǎo)對總理病情已是一日一問,鄧穎超同志每日必到病房陪坐。當真是總理肚中無話嗎?當然不是。在會場上,在向領(lǐng)袖匯報時,在與同志談心時,該說的都說過了,他覺得不該說的,平時不多說一字,現(xiàn)在并不因為要撒手而去就可以不負責任,隨心所欲。總理的辦公室和臥室同處一棟,鄧穎超同志是他一生的革命知己,又同是中央高干,但總理工作上的事鄧穎超自動回避,總理也不與她多講一字。總理辦公室有三把鑰匙,他一把,秘書一把,警衛(wèi)一把,鄧穎超沒有,她要進辦公室必須先敲門。

1976年1月8日9時57分,周恩來總理在北京醫(yī)院不幸逝世。(資料圖)
周總理把自己一劈兩半,一半是公家的人,黨的人,一半是他自己。他也有家私,也有個人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但是這兩部分涇渭分明,決不相混。周恩來與鄧穎超的愛可謂至純至誠,但也不敢因私犯公。他們兩人,丈夫的心可以全部掏給妻子,但決不能搭上公家的一點東西;反過來,妻子對丈夫可以是十二分的關(guān)心,但決不能關(guān)心到公事里去。總理與鄧大姐這對權(quán)高德重的伴侶堪稱是正確處理家事國事的楷模。詩言志,為說心里話而寫。

周恩來(資料圖)
工作人員回憶,總理工作之余也寫詩,用毛筆寫在信箋上,反復(fù)改。但寫好后又撕成碎片,碎碎的,投入紙簍,宛如一群夢中的蝴蝶。除了工作,除了按照黨的決定和紀律所做的事,他不愿再表白什么,留下什么。
★ 精彩閱讀:
董卿首揭辛酸“打工”經(jīng)歷 罕見卸妝照大曝光
揭秘"神九"劉洋家庭婚姻生活 首曝成長私房照
揭宋祖英成名背后的男人 首曝"北漂"艱苦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