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故事——
二戰反法西斯,那些與俄羅斯人民并肩作戰的中國人
2015年05月08日16:30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編者按: 5月7日,在出席俄羅斯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慶典并訪問俄羅斯前夕,習近平主席在俄羅斯《俄羅斯報》發表題為《銘記歷史,開創未來》的署名文章。文中表示,中國人民和俄羅斯人民在反法西斯和軍國主義的戰斗中相互支持,相互援助,并肩戰斗,用鮮血和生命凝成了戰斗友誼,毛澤東主席的長子毛岸英以及在莫斯科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學習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和革命先烈后代參與抗擊法西斯德軍。文章讓那段歷史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今日,本網輾轉聯系到相關旅俄華僑史研究專家,了解那段難忘的歷史,尋訪到了更多不為人知的細節。

毛岸英1944參加蘇聯紅軍時的留影
毛岸英(毛澤東長子)
參加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在坦克部隊任連指導員。在炮火紛飛的反攻戰場上,毛岸英不怕犧牲,英勇頑強,哪里有負隅的德國鬼子,他就帶領坦克連沖上去,一路戰斗,一直到攻克柏林。
1941年6月22日,德國法西斯對蘇聯發動閃電戰,德軍迅速向蘇聯首都莫斯科推進。毛岸英和毛岸青當時正住在伊萬諾沃市的國際兒童院。 1942年5月,20歲的毛岸英用俄文直接給蘇聯最高統帥斯大林寫了一封信,要求上前線,信后署上自己的俄文名字“謝遼沙”,同時注明自己是“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
信投出去十幾天都沒動靜。碰巧,這時蘇軍政治部副主任曼努意爾斯基將軍到伊萬諾沃市國際兒童院看望各國的孩子們。毛岸英靈機一動,對曼努意爾斯基說:“我想求您幫個忙,我要參軍上前線!”
老將軍說:“不可以,你是中國人,沒有加入蘇聯國籍,上戰場還輪不上你。”毛岸英說:“曼努意爾斯基同志,我想問一個問題,您說共產國際這幾個字怎樣解釋?”沒等將軍回答,他自己答道:“共產表示世界走向一種大同,叫做共產主義,各個國家不同種族的人人人平等,共同富裕。國際,就是國際主義。我爸爸在中國打擊日本法西斯,斯大林在蘇聯打擊德國法西斯,目標都是一個。反法西斯是全世界人民共同責任。不錯。我是中國人,也沒有加入蘇聯籍,但這并不妨礙我去履行國際主義的義務啊!”
將軍被深深打動了,不禁點點頭。毛岸英馬上“變通”要求:“將軍,我馬上就要讀完八年級,請您幫助我進軍校吧,我要學習軍事,掌握打擊侵略者的本領!”
將軍看他決心這樣大,便答應幫忙。不久毛岸英接到去蘇雅士官學校報到的通知。離開軍校,毛岸英被授予蘇軍中尉軍銜,參加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在坦克部隊任連指導員。在炮火紛飛的反攻戰場上,毛岸英不怕犧牲,英勇頑強,哪里有負隅的德國鬼子,他就帶領坦克連沖上去,一路戰斗,一直到攻克柏林。1945年5月,蘇聯衛國戰爭取得勝利。斯大林在莫斯科接見毛岸英,贈送給他一把手槍作為紀念。

唐鐸將軍1955年
唐鐸(開國少將)
在蘇聯衛國戰爭的艱難歲月里,他身為一名蘇軍中校飛行員,駕駛戰鷹與德國法西斯鏖戰百余次,屢建戰功,先后被蘇聯政府授予紅星勛章、衛國戰爭勛章、紅旗勛章和列寧勛章。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1955年第一批授銜的將軍中,有一位頗具傳奇色彩而又鮮為人知的空軍少將。他曾是孫中山先生關懷培養下的中國軍隊第一批“空中驕子”,又在蘇聯空軍服役二十八個春秋。在蘇聯衛國戰爭的艱難歲月里,他身為一名蘇軍中校飛行員,駕駛戰鷹與德國法西斯強盜鏖戰百余次,屢建戰功,先后被蘇聯政府授予紅星勛章、衛國戰爭勛章、紅旗勛章和列寧勛章,這位傳奇將軍就是唐鐸。
唐鐸, 1904年出生在湖南省益陽縣岳家橋一個農民家庭里。1920年5月,16歲的唐鐸與肖子璋(肖三)、趙世炎等人從上海同船赴法國勤工儉學。回國后,唐鐸懷著拯救民族危亡的志向奔赴廣州,并被錄取為孫中山大元帥府軍事飛行學校(又稱廣東軍事航空學校)第一期學員。他和另外9名同學成為近代中國歷史上首批軍航飛行員。
1925年秋,廣東革命政府(孫中山大元帥府改組而成)選派唐鐸等六人去蘇聯空軍院校學習。1926年在蘇聯空軍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加入蘇聯共產黨。1932年初,晉升上尉。1933年慶祝蘇聯十月革命16周年時,作為100架飛機的長機,飛越紅場上空,接受斯大林和蘇聯人民的檢閱。
德國法西斯入侵蘇聯,1944年6月,唐鐸到前線后,他先后在蘇聯、波蘭和德國境內參加了著名的白俄羅斯戰役、波羅的海沿岸戰役和東普魯士戰役。無論是駕駛轟炸機還是強擊機,唐鐸每次都勇敢而又出色地完成了戰斗任務。特別令人驚贊不已的是,唐鐸在他一百多次升空激戰中,曾創下了一天六次升空轟擊敵人的空戰記錄。為表彰唐鐸的卓越功績和突出貢獻,蘇聯政府授予他列寧金質勛章。
1953年回到祖國,在陳庚大將的要求下,他負責籌建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建院工作。在接受了朱德總司令的親切接見之后,唐鐸奔赴哈爾濱。他以精深的專業造詣,承擔了培養空軍工程技術高級人才的重任。十一年間,他首創了空軍教學和科研領域里飛機工程、導彈、原子彈等八個專業,為新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做出了貢獻,受到周恩來、朱德等領導同志的高度評價,成為全軍唯一的一名長期在外軍服務、解放后才回國工作的將軍。

李特特
李特特:(李富春和蔡暢的女兒)
在零下40℃的天氣里,她與莫斯科人民一起挖反坦克戰壕。
李特特(1924— )是中共領導人李富春的獨生女。1938年底,她和部分中共領導人子女一道,從戰火紛飛的中國,被送往當時尚未卷入戰爭的蘇聯,并于1940年進入莫斯科遠郊的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學習。1941年6月,德軍突然入侵蘇聯,李特特和國際兒童院一些較大的孩子被安排參加軍事訓練,她獲得了“輕機關槍手”榮譽證書。
戰爭中,李特特還在醫院護理傷員,除了每天幫他們換藥、喂飯,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將一筐筐斷胳膊、斷腿收集起來埋掉。“我護理過一個年輕的士兵,他長的很英俊,但被截去了四肢,只剩下一個軀干被擺放在草墊子上。小伙子請我給家人寫信,告訴父母不用掛念,他一切都很好,戰爭結束后就能回家了。我寫著寫著,淚水止不住往下流。”在零下40℃的天氣里,她與莫斯科人民一起挖反坦克戰壕。“泥土凍得比石頭還硬,血從棉手套里面滲出來,后來就干脆不戴手套,任憑血和泥土混在一起。”

羅西北
羅西北(羅亦農兒子)
曾多次分送過陣亡人員通知單、獻過血,還和同學們一志參加軍事訓練,準備隨時參軍。
羅西北(1926—2005),湖南省湘潭縣人。1938年至1941年在延安自然科學院學習。1941年,黨組織把他送到蘇聯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蘇德戰爭期間,羅西北曾多次分送過陣亡人員通知單、獻過血,還和同學們一志參加軍事訓練,準備隨時參軍。

林利與父親林伯渠
林利(林伯渠女兒)
戰爭期間投身到保護傷員和向前線獻血的行列。
林 利(1922—— ),湖南臨酆人。1938年隨蔡暢、馬明方等人赴莫斯科共產國際黨校學習。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戰爭期間,投身到保護傷員和向前線獻血的行列。 1942年2月調烏發共產國際機關工作,其間積極參加救護傷員和向前線。參與了莫斯科廣播電臺戰時對華廣播工作。由于在蘇聯長期學習和生活,2006年,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了一本引起社會強烈反響的回憶錄,書名為《往事瑣記》,作者是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林伯渠的女兒林利。
林利1946年回國,建國后,多次赴蘇擔任重要翻譯工作。多次擔任黨和國家領導人赴蘇代表團的翻譯。

毛岸英(左)、毛岸青(中)與蔡和森女兒蔡妮(右)在莫斯科合影
蔡妮(蔡和森和向警予的長女)
隨兒童院里高年級學生到醫院去照顧傷員,為傷員組織音樂晚會,參加演出。有時還參加挖戰壕、挖防空洞工作。
蔡妮,1922年4月1日生于上海,1929年隨蔡和森到莫斯科。
1940年,轉到伊萬諾沃第一國際兒童院,1941年加入共青團。德國法西斯進攻蘇聯,伊萬諾沃的醫院變成了救治前線傷員的戰地醫院,蔡妮隨兒童院里高年級學生到醫院去照顧傷員,為傷員組織音樂晚會,參加演出。有時還參加挖戰壕、挖防空洞工作、星期六義務勞動等等。
1953年11月回國,在北京兒童醫院做兒科醫生,1957年又調到紅十字醫院。“文化大革命”結束后,調到北京外語學院俄語系當教員。1986年退休。
(資料由旅俄華僑史研究專家、旅俄華僑紀念館創始人、黑龍江省僑聯副主席曹明龍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