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年101歲
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論及孫思邈年壽,認為孫思邈生于隋文帝開皇元年辛丑(581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壬午(682年),享年101歲。
享年120歲
賈得道《中國醫學史略》認為,兩唐書孫傳所謂孫氏在周宣帝時因王室多故而隱居太白山,以及楊堅輔政時徵孫氏為國子博士,孫氏稱病不起等史料,推論孫思邈在北周宣政元年至宣政二年(578年-579年)間至少年逾弱冠,如此,孫氏應在北周武成二年(560年)以前誕生,其享年應為120歲以上。史仲序、張志遠氏亦主張類似此說。
享年125歲
一說孫思邈的生年在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左右,卒年仍為永淳元年(682年),享年125歲。
其主要根據是:
一、依《舊唐書·孫思邈傳》,北周宣帝時孫思邈以王室多故,隱居太白山。隋文帝楊堅輔政,征為國子博士,但孫思邈稱疾不出仕。按周宣帝即位于建德七年(578年),次年禪位于周靜帝,而楊堅輔政是在大象二年(580年),故孫思邈生于開皇元年的說法令人懷疑。
二、魏徵等于唐太宗貞觀時奉詔修齊、梁、陳、周、隋五代史,曾屢次詢訪孫思邈,而他“口以傳授,有如目睹”。按修史人員如姚思廉生于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李百藥生于北周保定五年(565年),他們熟知前代史事,難道還會一再詢訪比自己小一、二十歲的孫思邈?
三、《舊唐書·孫思邈傳》說:“詢之鄉里,咸云數百人,話周、齊間事,歷歷如眼見,以此參之,不百歲人矣。”據史推之,孫思邈當生于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左右,則列傳中的有關史事大多可以講通。若其的確卒于永淳元年,那么孫思邈的享年應為120余歲。
享年141歲
馬伯英等均持此說,主要觀點是:過去史家認為辛酉實為辛丑之誤,以及將照鄰《病梨樹賦序》中“今年孫思邈像九十二”改為“今年九十三”等論據不足且不夠可靠,并指出以《北史》、《周書》中無獨孤信任洛州總管記載,而否定隱居太白山,被贊為神童,楊堅征召等三條史料難以信服。孫氏自云“開皇辛酉歲生”是其閃爍之詞,隋文帝系梁大同七年(541年)生,恰為辛酉,以開皇年號謔代帝諱,其全句可理解為“我是與開皇皇帝同年即辛酉年(541年)出生的。”他們認為以此推論,則獨孤信贊“圣童”(可能在550年-556年間回長安期間),楊堅征召、魏徵修史請教于孫氏等史料均可得到解釋。郭靄春亦主541年之說。
享年165歲
黃竹齋《醫仙妙應孫真人傳》,認為獨孤信贊稱孫思邈為“神童”,應為獨孤信受命入關撫岳(賀拔岳)余眾的梁中大通六年(534年),此時孫思邈年已弱冠,向上推十九年,故孫氏生年則當在梁天監十四年(515年),永淳元年(682年)卒,享年168歲。于此觀點相近者為清劉毓松所著《通義堂文集·千金方考》,據其推算,獨孤信評品孫氏的時間為梁大同三年(537年)至大同四年(538年)之間,當時孫適滿20歲,自此上溯20年,當生于北魏神黽元年至二年之內(518年-519年),如此,孫氏享年為164-16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