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百廢待興的中國,幾千年中它曾經屹立世界之巔,也跌入過低谷,百余年前的閉關鎖國讓中國脫離了世界發展的軌道。
為了追上那些科技強國,我們必須要付出更多的人力財力,也是近代史讓我們知道了落后就要挨打,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我國完成了一個又一個在外人看來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在這段黃金歲月中,一位又一位偉人被我們銘記在心。
在那段崢嶸歲月中,有那么一位,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位成為國務院副總理的農民陳永貴。他的一生都是傳奇,但是在葬禮上,有一位專門來送葬,他痛哭一場匆匆離去。
陳永貴是新中國剛成立時期農業的代表人物,在他領導下的大寨村是那個時代的的標志,就連偉人也親自接見過他,就有了那句“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的口號,他的一生在我們看來都是傳奇。
“陳永貴”,一個新中國建立初期農業發展的代表人物,他所帶領的大寨村也是曾那個時代的一面旗幟,就連偉人也曾親自稱贊過他,并發出“農業學大寨”的號召,他的經歷在我們旁人看來是無疑是充滿傳奇的。
陳永貴生于1915年,1920年陳永貴的父親帶著年僅5歲的他逃荒來到了大寨,來到了這個陳永貴輝煌和落幕的地方。
陳永貴的前半生和就是一名普通的農民,可能唯一的就是為八路軍報信被日本人抓進警察所,真正迎來他人生轉折的是因為他的第一個貴人-賈進。
1948年12月,33歲的陳永貴在賈進的介紹下加入我黨,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共黨員,任大寨村生產主任,由此開始了他傳奇的一生。
自1948年擔任大寨村生產主任開始,陳永貴先后曾擔任大寨村黨支部書記,人大代表,縣委書記,山西省委書記,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等職務。
“大寨精神”
陳永貴擔任大寨村的黨支部書記后,帶領著大寨村民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征戰”白駝溝、背裕溝、狼掌窩,別人不敢上的他上,別人完成不了的他能完成。
就這樣大寨村的糧食生產一年比一年高,每次都超過了國家的征購額度,數次被評為“糧食增產先進單位”,大寨村的事跡也逐漸的傳播開來。
1963年,大寨經歷了七次重大災難,面臨著顆粒無收的境地,然而陳永貴依舊拒絕了政府的幫助,獨自帶領著大寨村走出困境,并依舊完成了稅收任務。
同年11月28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奮發圖強、自力更生、以國為懷、顧全大局-大寨大隊受災嚴重,紅旗不倒》的文章,陳永貴和大寨村風頭無兩,成為了全國農業發展的一面光輝旗幟。陳永貴幾乎是一手打造了大寨村這個全國生產標桿,更是被多次提出在全國范圍內學習“大寨精神”的號召。
陳永貴與華國鋒
陳永貴在中央任職期間自然結識了很多的高層,其中,華國鋒應該算是與陳永貴“糾纏不清”的一個人。
華國鋒曾經被譽為是偉人的接班人,而陳永貴和他的大寨又是他所樹立起來的典范,陳永貴本人也是其的堅定支持者;他們倆應該是志同道合的一路人,事實也確實如此,在華國鋒任主席期間,陳永貴依舊擔任中央政治局和國務院副總理的職務,兩人在工作中一直配合的很好,并一直堅定的支持著華國鋒的工作。
可是在陳永貴辭職后對他的采訪中,當提及到華國鋒時,對他的評價卻不盡如人意,甚至帶有批評的話語。然而在陳永貴晚年被查出肺癌后,華國鋒又第一個趕來探望他。由此可見兩人的關系可謂是“愛恨交錯”。
雖然辭職,但陳永貴的待遇還是副總理,國家每年都會安排他去醫院檢查身體,但是在1985年,陳永貴檢查發出了肺癌,這件事誰都不愿意相信,當時我國還處在發展階段,根本沒法治愈,檢查出癌癥真的就是不治之癥了,華國鋒立即動身前往看望自己的老兄弟,陳永貴似乎看得很開,他還是笑著面對病魔,就像當年他帶領大寨村的村民抗擊天災一樣。
醫生一直勸他可以治療,但是陳永貴還是拒絕了,他說就不用在我身上浪費資源了,華國鋒來看望了陳永貴,兩人在病房中聊了會天,這也是最后一面了。
1986年陳永貴病逝,他走得很安詳,這一生也活得很滿足,來送行的是陳永貴的親人,他帶領的村民,還有北京農場的職工,并沒有驚動特別的人。
在病逝的當天下午,華國鋒來了,他穿得很樸素,華國鋒不想別人認出來他,在出門之前還打電話確認有沒有其他中央領導到場。華國鋒心情很沉重,一言不發地走進了告別室,他在
陳永貴的遺體前站了好久,看著老朋友那張飽經滄桑的臉,自己的淚水也止不住地流下來。華國鋒對著陳永貴三鞠躬,流著眼淚繞著陳永貴的遺體走了一圈又一圈,兩人可能還有很多話想說,但是最后一次對話定格在病房。
整個過程非常安靜,最后華國鋒和家屬握手道別,匆匆離去。華國鋒走后再也沒有外人來看過陳永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