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但蔡元培似類乎完人。
翁同龢說:蔡元培乃庚寅貢士,年少通經,文極古藻,雋才也。胡適說:蔡先生是位翰林出身的宿儒,也是位受過新時代訓練的學者,是位極能接受新意見新思想的現代人物。能充分信用他手下的人,每委人一事,他即付以全權。遇有困難時,他卻挺身負全責;若有成功,他每嘖嘖歸功于主事之人。人每樂為之用,又樂為其盡力。跡近于無為,而實則盡人之才,此是做領袖的絕大本領。梁潄溟說:把眾多知名人士聚攏在北大,而且使其各得發抒,這畢竟是蔡先生獨有的偉大。開出一種風氣,釀成一大潮流,影響到全國,收果于后世,這當然非他一人之力。然而數起來,卻必要以蔡先生居首。陳獨秀說:有關大節的事或是他已下決心的事,都很倔強的堅持著,不肯通融,雖然態度還很溫和;這是他老先生可令人佩服的第一點。容納異己的雅量,尊重學術思想自由的卓見,在習于專制好同惡異的東方人中實所罕有;這是他老先生更可令人佩服的第二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杜威說:拿世界各國的大學校長來比較一下,以一個校長身份,而能領導那所大學對一個民族、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為蔡元培70歲祝壽時,各界人士見蔡先生一直尚無房產,于是數百人捐款準備為其筑房。他們說:這可以看作是社會的一座公共紀念坊,因為這是幾百個公民用來紀念他們最敬愛的一個公民的。我們還希望先生的子孫和我們的子孫,都知道社會對于一位終身盡忠國家和文化而不及其私的公民,是不會忘記的。
在紅樓還有一件事,更能反映出蔡元培在人們心中的地位。1947年9月,在紅樓一層第167號房,中共地下黨為了革命的需要,建立了一個公開的圖書館。學生自治會決議指出:“為了紀念已故校長蔡孑民先生,承繼兼容并包的精神,收集各種書籍,培養自由研究的風氣,發揚民主與科學的傳統,決定成立孑民圖書館。”在社會各界積極支持下,一年內藏書達5000冊,至1949年又增加了一倍。
蔡元培,號孑民(1868.2~1940.3),青少年時代接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曾為了治愈母病,仿效古人割臂肉入藥。從15歲起中秀才、舉人、進士,直至28歲補翰林院編修。從30歲起轉而學習日語、英語、拉丁語、德語、意大利語,并任過世界語學校校長。從39歲起20年內5次出訪德、法,還考察過比、奧、意、瑞士、荷蘭、英、美等國,游學旅居國外12年,興趣在哲學、文學、人類學、文化史、心理學、美學、民族學等諸多領域。
1916年12月,不愿出任浙江省長的蔡元培同意擔任北大校長。很多友人勸其為保個人名節,不要接北大這個爛攤子。但孫中山認為:蔡元培去北京,不僅可整頓北大,而且北方需要傳播革命思想,像蔡元培這樣的老同志,應當去那歷代帝王和官僚氣氛籠罩下的北京,主持全國性教育。蔡元培在孫中山鼓勵之下,決心赴任。48歲的蔡元培接到任命狀后,就開始大力改革北大現狀。首先改五科為三院,其次進行師生隊伍建設,招聘具有進步思想的教授;留用學有專攻的舊派人物;解除包括洋人在內的德才缺失的教員合同;策劃國際著名科學家諸如居里夫人、愛因斯坦來華講座活動。對于學生則要求端正學習目的:非為做官,非為致富,要研究高深學問,砥礪德行。重視大學圖書館的作用;支持學生業余社團、進步組織及創辦各種學術刊物;提倡美學教育、增設美學課程;發起“進德會”以對抗來自社會嫖賭毒的誘惑;開辦夜校使員工有受教育的機會;推動青年出國勤工儉學運動;組織學生軍進行軍事訓練。蔡元培所進行的任何一項改革,都要頂著巨大的壓力和危險。僅以招收首批女大學生為例,軍閥曹錕便要以“蔡校長讓男女同校,敗壞風俗,可拘押究辦”。
蔡元培生活簡樸,一生四海為家不置房產。在家自己洗衣服,倒使前來的名流官宦窘態十足。有學生見飯館伙計給校長送中飯,打開提籃看到的不過是饅頭和醋溜白菜,與普通學生無大區別。就連蔡夫人都說:他飯燒好也吃,燒焦了也吃,容易伺候。蔡元培對人態度平和,有一次,錢玄同不太客氣地說:蔡先生,前清考翰林,都要字寫得很好才能考中,先生的字寫得這樣蹩腳,怎樣能夠考上翰林?蔡元培笑著說:可能當時風行黃山谷字體的原因吧。
有人說:北大的學生都很高傲,怎么到了蔡先生面前都成了小學生。但無論學生或教師與蔡元培之間的關系都是融洽的。據當時在北大紅樓讀書的蕭勞回憶:有一次,因替朋友辦理旁聽北大課程證明與學校教務處發生矛盾,他火氣十足直闖紅樓二層208號的校長室,蔡元培聽完他的申訴后,又調查了教務處方面的原由,最后親筆寫下準予旁聽的批條。
在蔡元培的書房掛著他的手書格言:“學不厭,教不倦。”他對學生品德教育十分重視。在發生學生之間匿名小字報事件后,他在一次大會發言的最后點了這件事。他認為:相互間發生矛盾可以規勸,但須從友誼出發。若用匿名揭帖,“受之者縱有過,也決不易改悔,而施之者則為喪失品性之開端。凡作此事者,以后都要痛改前非,否則必是品性沉淪之漸”。
蔡元培除日常繁重的校務工作外,還親自進行授課實踐,開設了美學課。當時的學生回憶說:蔡先生聲音不高卻很清晰。講到外國美術時,還帶圖片進行展示,我們覺得很有興趣。紅樓最大的第二教室完全擠滿了來聽美學課的學生,連講臺上都站滿了。
蔡元培從1917年1月開始任北大校長至1927年辭去校長職務,他自己曾說:總計我居北大校長名義,十年有半,而實際在校辦事,不過五年有半。然而正是在紅樓這短暫的時期,他參與了一場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深刻影響的革命運動——五四運動。
1919年5月2日,《晨報》頭版頭條揭露巴黎和會裁決將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轉讓日本。為此,發出“國亡無日,愿合四萬萬民眾誓死圖之”的號召。蔡元培于當日在北京大學召集百余名學生代表開會,鼓動青年奮起救國。5月3日凌晨,蔡元培在家中見到特地趕來的國民外交協會負責人汪大燮,當他得知政府密令巴黎和會中方代表在喪權辱國的《凡爾賽和約》上簽字消息后,又召集《國民》、《新潮》雜志社的學生代表到自己東堂子胡同的家中開會,通報情況。當天下午,國民社、各校學生代表召開了緊急會議。蔡元培又以北京歐美同學會總干事身份,給中國使團首席代表發電報阻止簽字。當晚7時,在蔡元培允許后,召開全體學生大會,并聯系到北京13個中等以上學校代表參加。會議決定將原擬5月7日的示威集會提前至5月4日。對此蔡元培都給予了支持,他說:現在民族命運系于一發,如果我們再緘默等待,民族就無從挽救,而只有淪亡了。北大是全國最高學府,應當挺身而出,把各校同學發動起來,救亡圖存,奮起抗爭。五四運動中,北大學生的社團組織起了重要作用,例如示威用的旗子共三千面,都是由北大書法研究會、畫法研究會的成員連夜把示威口號書寫在剪好的白布上制成的。這些社團正是蔡元培倡議下組建的。5月4日晚上,蔡元培參加了學生大會,并表示:一定要把被反動軍警逮捕的北大20多名學生保釋出來。會后,又成立了以他為首的北京各大專院校校長談判團,準備如營救失敗,則北京教職員集體罷課。蔡元培多方請托,并親自到警察廳表示:愿以一人抵罪,擔保開釋學生。5月7日,北大召開全體成員大會,迎接被捕學生歸來。蔡元培率眾在紅樓門口列隊并陪同出獄學生進入設在操場的會場。蔡元培支持學生的立場,還可以從其7月23日發表的《告北大學生暨全國學生書》中再次得到證明:“諸君自五月四日以來,為喚醒全國國民愛國心起見,不惜犧牲神圣之學術,以從事救國之運動。”
五四期間,社會上炮轟北大、焚毀大學、暗殺校長的流言四起,教育部派來的秘書每天坐鎮校長室,監視蔡元培一言一行,干預日常教學工作。隨著反動政府進一步施壓,為保全北大,5月9日,蔡元培被迫遞交辭呈離開北京。令他始料不及的是由于他的被迫辭職,引發了一場大規劃的“挽蔡運動”。在“挽蔡運動”中,紅樓內充滿群龍無首的焦慮氣氛。一天下午,各系教授在紅樓二層臨街一間教室內開會,協商挽蔡問題。突然,守舊派人物拖著清代長辮的辜鴻銘冒出一句:蔡校長是我們學校的皇帝,所以非得挽留不可。在“挽蔡”運動中,北京各中專學校以上的校長全部同時辭職,教育總長因與政府意見相左亦提出辭呈。北京各高校宣布罷課。蔡元培在此期間曾有三條宣言:“絕對不能再做那政府任命的校長”“絕對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學校長”“絕對不能再到北京的學校任校長”。
在經多方協商努力之后,蔡元培同意復職。9月20日,北大三千人開學典禮后,還召開了歡迎蔡校長重掌校務的大會。學生代表致辭中說:“今日之歡迎先生非感情的、非虛偽的,乃歡迎國家新文化!國立大學之新紀元!學生等之新生命!”
蔡元培在北大紅樓對當時社會政治、文化、教育等做了大量興利除弊的工作。也正是在他執掌北大時期,將眾多知名人士聚攏在沙灘紅樓,使其各展所長,開出一種風氣,形成一大潮流。(張習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