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坑院離咱不遠 周末去三原張家窯看黃土高原文化
作者: 來源:大秦網 2016年09月05日10:18
張家窯,曾經的三原北部塬區一個極為普通的、坐落在溝壑間隙的小村落,民風淳樸,黃土厚重,植被豐茂,天然集成。陽春,綠草如茵,山花爛漫,宜踏春攬勝;盛夏,林木蔥郁,涼風習習,乃消暑清心;金秋,雜果飄香,五谷豐登,可采摘嘗鮮;隆冬,銀裝素裹,盤腿窯中,堪品茗賞雪。
張家窯關中地窯民俗村坐落于中國書法之鄉陜西省咸陽市三原縣新興鎮焦寅村張家窯,距離縣城10公里,西銅高速新興出口2公里。交通便利,車程均在30分鐘左右,景區具有紅色革命老區歷史背景和區域優勢,是理想的旅游,休閑養生,文化傳承之地。
來到張家窯,這里的古窯相通、老街錯落有致、氣勢恢弘,登高遠眺渭北大地,高速公路非常之壯觀,農田地膜在陽光的照射下,發出耀眼的光芒。
地坑院離咱不遠 周末去三原張家窯看黃土高原文化【2】
你能想象到是怎樣一個地方?上山不見山,入村不見村,平地起炊煙,忽聞雞犬聲。 ----這就是是地坑式的窯洞,人稱地窯村。這種窯洞先就地挖下一個方形地坑,在土坑四壁掏出窯洞,形成一個四合院。地坑窯和普通農家院沒區別,但是人家在平地它在地下,只能看見地院樹梢,不見房屋。一個地坑就是一個院落,一個山林幽靜的民居,一個田園式的自然景觀,一戶淳樸的人家。地坑窯院這種生土建筑形態已經有近四千年的歷史,漢、唐、宋及以后的文獻,都有記載,堪稱人類穴居文明史上的“活化石”。
特別是看到重修一新的知青院落:“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橫幅時心潮澎湃,走進當年知青居住的農舍,感慨萬千。
毛主席曾說道:“你揮手、我前進”,老人家一句話,中國千千萬萬知青就義無反顧的走向了革命的大溶爐,成為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上唯一的特殊開拓者。想當年,多少知青走出校門、扛上鋤頭、肩挑扁擔、攀上山頭,身體單薄、硬著頭皮也要沖鋒。
“不是我們想去做英雄,只是時勢造英雄。”一句話便是對那個時代知青最好的解讀。
地坑院離咱不遠 周末去三原張家窯看黃土高原文化【3】
地坑院離咱不遠 周末去三原張家窯看黃土高原文化
作者: 來源:大秦網 2016年09月05日10:18

張家窯,曾經的三原北部塬區一個極為普通的、坐落在溝壑間隙的小村落,民風淳樸,黃土厚重,植被豐茂,天然集成。陽春,綠草如茵,山花爛漫,宜踏春攬勝;盛夏,林木蔥郁,涼風習習,乃消暑清心;金秋,雜果飄香,五谷豐登,可采摘嘗鮮;隆冬,銀裝素裹,盤腿窯中,堪品茗賞雪。

張家窯關中地窯民俗村坐落于中國書法之鄉陜西省咸陽市三原縣新興鎮焦寅村張家窯,距離縣城10公里,西銅高速新興出口2公里。交通便利,車程均在30分鐘左右,景區具有紅色革命老區歷史背景和區域優勢,是理想的旅游,休閑養生,文化傳承之地。

來到張家窯,這里的古窯相通、老街錯落有致、氣勢恢弘,登高遠眺渭北大地,高速公路非常之壯觀,農田地膜在陽光的照射下,發出耀眼的光芒。
你能想象到是怎樣一個地方?上山不見山,入村不見村,平地起炊煙,忽聞雞犬聲。 ----這就是是地坑式的窯洞,人稱地窯村。這種窯洞先就地挖下一個方形地坑,在土坑四壁掏出窯洞,形成一個四合院。地坑窯和普通農家院沒區別,但是人家在平地它在地下,只能看見地院樹梢,不見房屋。一個地坑就是一個院落,一個山林幽靜的民居,一個田園式的自然景觀,一戶淳樸的人家。地坑窯院這種生土建筑形態已經有近四千年的歷史,漢、唐、宋及以后的文獻,都有記載,堪稱人類穴居文明史上的“活化石”。

特別是看到重修一新的知青院落:“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橫幅時心潮澎湃,走進當年知青居住的農舍,感慨萬千。

毛主席曾說道:“你揮手、我前進”,老人家一句話,中國千千萬萬知青就義無反顧的走向了革命的大溶爐,成為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上唯一的特殊開拓者。想當年,多少知青走出校門、扛上鋤頭、肩挑扁擔、攀上山頭,身體單薄、硬著頭皮也要沖鋒。
“不是我們想去做英雄,只是時勢造英雄。”一句話便是對那個時代知青最好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