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通訊員 衛華莉 史小麗)6月28日早上,一位60多歲阿姨的敲門聲打斷了正埋頭整理檔案的我。“你好,這里是公證處嗎?我來咨詢個事!”。“你好,是公證處,你有什么事?請坐下來說!”。幾句寒暄之后,這位當事人講述了她和一位鄰居阿姨之間的事情。
她的鄰居是單位退休工人,已經八十多歲了,經常有病,老人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常年在外地經商,從不管老人,二兒子是下崗工人,也對老人不盡贍養義務,小兒子有間歇性精神病,不久前被送到精神病院治療。幾十年的鄰居,她經常對老人噓寒問暖,時不時照顧老人的生活起居,給老人買藥、幫助辦理一些生活上的瑣碎事,一來二去,老人對她有了依賴,想讓她去照顧自己的生活,并把自己生前、身后事情托付給她,包括小兒子的部分生活事宜。可是她不知道該以怎樣的方式去照顧老人和處理老人的一些事情,來公證處想讓我們給出出主意,想想辦法。聽完她的講述,工作人員告知她,待考慮妥善,擇日上門聽聽老人的想法,再決定下一步的方案。
6月30日,華陰市公證處工作人員冒著酷暑來到她們居住的社區,對老人的情況進行了解,老人居住的小區由于修路,車輛無法到達,無奈工作人員只好由那位來公證處的阿姨帶路步行出發。炙熱的太陽像火球烘烤著大地,空氣感受不到一絲風的氣息,散發著像是焦灼一樣的氣味,讓人不由心煩意亂,工作人員用攜帶檔案包遮陽,快步行走在通往老人居住小區的便道上,等到了老人家門口,工作人員已是汗流浹背。來到家里,滿屋子簡陋的陳設,無不顯露一位被遺棄老人對生活的絕望,老人躺在客廳一張鐵架子單人床上,空調掛在墻上近乎擺設,僅憑一臺風扇驅散著熱氣。見到工作人員到來,老人起身坐起來,說明了來意,老人講述了自己的想法,來公證處的阿姨也談了自己的意見,她們雙方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扶養人想提高費用說不出口,被扶養人還有自己的想法,看到這種情況,工作人員給出了建議。最終在工作人員的調和下,達成了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幾個小時的努力付出,事情終于有了結果,看到她們彼此滿意的表情,工作人員心里深感一絲欣慰。
自華陰市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以來,華陰市公證處始終秉承“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的理念,對涉及老年人等特殊群體的公證事項,積極推出便民利民舉措,通過預約受理,上門辦證等措施,讓群眾“少跑路”或“不跑路”,拓寬公證法律服務渠道,真正做到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讓人性化的公證服務溫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