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到2009年短短十年的發展進程中,四川文化產業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階段,2009年文化產業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80.82億元,實現增加值102.63億元。”省社會科學院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副秘書長趙志立告訴記者,隨著四川省災后文化重建項目的陸續竣工,四川省打造的巴蜀文化產業圈在全國的影響力必定越來越大,同時也將更有力推動四川省文化產業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
優勢:
特色文化資源凝聚核心競爭力
“文化特色是文化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四川文化積淀深厚、具有特色,長久以來都有重要的地位。”據介紹,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巴蜀兒女創造了具有明顯地域特征的燦爛文化。
“比如以三星堆、金沙遺址為代表的古蜀文化資源;以武侯祠、張飛廟、翠云廊為代表的三國文化資源;以司馬相如、李白、杜甫、‘三蘇’、郭沫若、巴金故里為代表的名人文化資源;以‘藏羌彝走廊’為代表的民族文化資源;以青城山、峨眉山為代表的宗教文化資源;以川西壩子、田園風光、天府古鎮和休閑文化、民族風情為代表的民俗文化資源;以川菜、川酒、川茶為代表的飲食文化資源;以大熊貓棲息地、自然保護區為代表的生態文化資源;以偉人故里、長征路線和川陜蘇區為代表的紅色文化資源等。”趙志立表示,它們既是四川人民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也是一筆巨大的物質財富,是四川實現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的基礎和條件。
相關人士表示,四川歷史文化資源如此眾多,“完全可以從旅游業、藝術業、音像影視出版業三個方面對四川歷史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實現歷史文化資源產業化。”
現狀:
打造文化品牌擴張產業規模
據介紹,針對豐富的文化產業資源,經過近幾年的打造,“現在,我省已在巴蜀文化資源集中的成、德、綿、樂、廣、雅地區建立文化產業帶;在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生態文化、紅色文化的集中區建起了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形成優勢突出、結構合理的產業集群,這些在整個巴蜀文化產業圈中形成的作用都是可圈可點的。”省文化廳產業處相關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推動“一帶一走廊”的打造,就是要以現代化的產業理念和制度,來審視和開發四川省文化資源,并把這些資源轉變為文化商品,推動衍生產業的大發展。
除此之外,打造有競爭力的文化品牌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如依托三星堆、金沙、武侯祠等文博資源,打造“四川文博”品牌;依托九寨溝、黃龍、峨眉山—樂山大佛等世界文化遺產資源,打造“生態文化”品牌;依托名城名鎮,打造“天府古城(鎮)”品牌;依托偉人故里、革命根據地等紅色文化資源,打造“紅色經典”品牌等。
據了解,經過多年的精心打造和推廣,四川省目前在古蜀文化旅游、文化演藝及相關的文化產品中,已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和風格。相關數據顯示,我省文化產業上億的企業就有千余家,文化產業單位達5萬個,從業人員為25.3萬人。
提升:
創意產業還需整合開發
相關人士坦言,巴蜀文化產業圈中的文化創意產業及衍生產品的開發還有待加強。據了解,四川省的文化創意資源豐富,但開發利用的比率極少。“如藏羌文化、川藏茶馬古道、獨特民俗風情等,為創作生產民族題材的影視產品、動漫產品、網絡游戲和發展文化旅游、版權圖書、民族工藝美術品等提供了絕佳的特色資源。”
趙志立指出,豐富的巴蜀文化資源是四川省文化產業的寶貴資源,但也容易模糊視界,讓大家不知從何著手取用。同時,開發單一的文化產品不僅資源利用率低、產業鏈短、可持續發展性差,而且難以形成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所以,既要學會從不同區域和民族中,選取文化特色強的代表性亮點資源,也要學會整合、并且系統、持續的開發,以形成具有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的系列產品乃至產品體系,促進大型龍頭文化企業的發展并帶動中小型文化企業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