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视频精品视频|国产欧美日韩麻豆91|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91.com在线|久久一精品

  您好,歡迎光臨《絲路情韻》網, 網址:www.jslybf.com; www.siluqingyun.cn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網站首頁    絲路要聞    魅力西部    國外風情    絲路在線    絲路頭條   多彩渭南    法制之窗    反腐打黑    絲路論壇    軍事瞭望    公益慈善    秦聲秦韻    東盟在線
光影華山    今日華山    人文華山    山水華陰     驢友在線    文化在線    紅樹林影視   財富人生    企業家風彩    景點推介    旅游世界    軍旅在線    杏林風景    農業科技
西部公安    西部檢察    西部法院    資源與環保   歷史名勝    歷史典故    傳奇故事    歷史名人    藝術精品    社會萬象    旅游文化    傳統工藝    奇石根雕   民間藝術
華陰政法      攝影家      風光攝影      人物攝影     書畫長廊    名人書畫      綜藝在線      小說       散文       詩歌       劇本      雜文隨筆      紀實文學    生活百科
 
   □ 絲路在線
· 習近平給田華等8位電影藝 ..
· 全球瞭望丨阿曼媒體:美軍 ..
· 人民觀察 | 三個關鍵詞 ..
· 金秋時節處處好“豐”景 ..
· 陜西渭南一公交女司機暴雨 ..
· 網信部門公開曝光第四批涉 ..
· 第四屆消博會丨創新消費融 ..
· 青瓦土墻 溪水潺潺(走 ..
· 新年好消息!房貸利率又降 ..
· 中央軍委舉行晉升上將軍銜 ..
人文華山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人文華山
華山:中華文明的華表

華山:中華文明的華表

2017-11-25 華山景區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秦嶺是中華民族的父親山。


       母親河在青藏高原漫步,在黃土高原徘徊,在晉陜峽谷奔騰, 經過4000余公里的長途跋涉之后,在一個被稱作“潼關”的地方,與久久等候上億年的父親山浪漫相遇了。這是一次創世紀般的相遇,一次感天動地泣鬼神的相遇,母親河接納了來自父親山的渭水、洛水,孕育滋生了巨麗輝煌的河渭文化、河洛文化。偉大的華夏文化、光耀世界的中華文明,由此開枝散葉,開花結果,遠播四方。



      在古漢語中,“華”或“夏”皆指中國、中國人。現代漢語中,“華”字地位上升,并替代“夏”,繼而成為指代中國、中國人的最重要文字標識。華人、中華、華語、華文、華裔……“秦”字、“漢”字,也是中華、中國、中國人的重要文字標識。“秦”字,原本是一地名,后成國家名、朝代名。英語世界,以“秦”(chin)稱呼中國、中華(china)。中國人以“秦”命名一座偉大山脈——秦嶺。秦嶺的英文譯名chinling。“漢”字,原本是秦嶺山中的地理名——漢中、漢水。因劉邦受項羽封“漢中王”,其創建國家稱為“漢”。由此,“漢”成為國家名、朝代名。繼而,漢人、漢字、漢文化……

      華、秦(chin)、漢,三個指代中華、中國、中國人的重要標識文字,皆與父親山——秦嶺密切相關。父親山以“華山”之名與母親河浪漫相遇。“華山”古稱“太華”、“太華山”。有人說,我們族群居于“華山之周”,因山而名族曰“華”。也有人說,因山處在華夏族群地理中心,由族而名山曰“太華”、“太華山”。翻來覆去,有點類似于先有蛋還是先有雞,抑或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無論如何,“華山”是一個地位顯赫的名字,她是一個偉大民族的特殊記憶。


      華山,其形如“華”,此“華”并非一般的草木之“華”,而是中華民族始祖母——華胥氏之“華”。華胥氏是中華民族創世紀式人物,是伏羲、女媧之母,也是黃帝、炎帝先祖。黃帝曾有“華胥之夢”,受華胥氏托夢,開啟了天下大治的新局面。伏羲女媧享有“人文始祖”稱謂,炎帝黃帝享有“人文初祖”稱謂,而華胥氏享有“人祖”、“始祖母”稱謂。有人斷言:華胥即華夏。華夏族群,即是華胥氏族群的縮略簡稱。“華”本是草木之花,蓋植物精華,聚天地精華。華胥氏是采集時代的族群首領,也是天地精華的總代表。華胥氏的靈魂精神依歸了華山,塑造了華山。也就是說,華山是華胥氏魂魄所歸,精靈所塑。華胥氏是中華民族始祖母,華山是中華民族之根脈。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圣母”,華山是中華民族的“圣山”。

      夏商周,秦漢唐,以至于清,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或政權以“華”取名。然而,“華”字在中國文化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中國”一名已經有三千年文字記載,它代表著華夏正朔,代表著“中央之國”。“中華”一詞,即是“中央之國”與“華夏之族”的加合。“中華”之“中”,乃“中央之國”之“中”;“中華”之“華”,乃“華夏”之“華”,“華山”之“華”,追根溯源是“華胥氏”之“華”。也許,這正是如今的“華山”古人稱之為“太華”的深層含義。1921年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發現了距今7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致是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期。仰韶遺址分布以華山為中心,全國5200余處,其中陜西2040處,河南、甘肅、山西各1000處。也許,因為如此,華山是理所當然的“中華山”,秦嶺是“中國嶺”。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廣義)華山山脈并非一座孤山,而是大秦嶺的一列山脈,一大支脈。華山山脈由洛南、藍田、商州三縣區交界處的山結——華臺子出發,時而高聳挺拔,時而逶迤和緩,直達鄭州鞏義洛河入黃口,蜿蜒迂回500余公里。具體來說,華山山脈由西向東,依次為草鏈嶺-少華山-(狹義)華山-小華山(小秦嶺)-崤山-邙山,六部分合起來,即是華山山脈。


      草鏈嶺是華山山脈主峰所在,最高海拔2645米。因嶺上數峰相連,猶如鏈條,加之布滿草甸,仰望宛如一條青草鏈而得名。草鏈嶺植物垂直分布明顯,櫟-白樺-杜鵑-紅樺-冷杉-草甸自下而上,羚牛,鹿,野豬,狼,紅狼,狐貍,果子貍,獾等哺乳動物漫步其間。山頂有第四紀冰川石海,人跡罕至,“籍籍無名”。但源于草鏈嶺的兩條河流卻非同凡響,一是向西流至西安的灞河,一是向東流至洛陽的洛河。


       與草鏈嶺相連的是有“小華山”之稱的少華山。少華山與太華山是姊妹山,張衡《西京賦》將將二者并稱“二華”。《山海經》記述道:小華之山,其木多荊杞,其獸多如牛,其陰多磬石,其陽多珷枎之玉。2002年,設立陜西省少華山森林公園。少華山池潭遍布,飛瀑高掛,奇石林立,星羅層疊,以谷幽、水秀、石奇、林茂而見長。


       華山(狹義)位于華山山脈腹心,是國家5A級景區。最高海拔2154.9米,山體倚天拔地,四面如削,千尺幢、百尺峽、蒼龍嶺、鷂子翻身、長空棧道,異常險峻,被譽為“奇險天下第一山”。華山五峰:五云峰(北)、朝陽峰(東)、落雁峰(南)、蓮花峰(西)、玉女峰(中)。朝陽、落雁、蓮花三峰鼎峙,“勢飛白云外,影倒黃河里”,人稱“天外三峰”。其余 36 小峰羅列于前,虎踞龍盤,氣象森森。隨著風云變換,華山千姿萬態,云華山、雨華山、霧華山、雪華山,人間仙境一般。華山有72個半懸空洞,20余座道觀。玉泉院、都龍廟、東道院、鎮岳宮是全國重點道觀。華山的動植物資源頗有特點,以華山松、油松、栓皮櫟、遼東櫟、銳齒槲櫟、槲櫟、椴樹、山楊等樹種為主,其間有金雕、豹、黑鸛等20余種國家保護動物。

      華山的東鄰居是“小秦嶺”,也有“小華山”之名。小秦嶺的主體在豫陜兩省交界的靈寶市境內,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西臨潼關,東據崤函。最高峰老鴉岔,海拔2413.8米。山地坡度多在45°以上,山峰尖峭,山脊陡峭,險、奇、峻堪比華山。在此設小秦嶺國家自然保護區,分布有紅豆杉、銀杏等國家保護植物13種,金錢豹、金雕、金貓、林麝、黑鸛等國家保護動物27種。


      小華山的東部邊界為弘農澗,其東南皆是崤山。崤山位于陜西洛南縣,河南靈寶市、盧氏縣、陜縣、澠池、洛寧縣結合部,其大部分在三門峽市轄內。《水經注》:“崤有盤崤、石崤、千崤之山,故名三崤,又分東崤山、西崤山,故名二崤。”盧氏縣官道口之西南崤山海拔1300-1500米,最高點冠云山海拔1866.1米。河流切割,山體破碎,呈現波狀起伏中山地貌。盧氏縣官道口東北至陜縣硤石一段,海拔在1300米以上,崤山主峰青崗峰(甘山、千山),海拔1902.6米。硤石東北是崤山尾閭,至澠池被大面積黃土覆蓋,呈低緩山地分布,山坡西北坡陡峻、東南坡和緩,現單斜山地態。


      崤山向東延伸即是邙山,在義馬、新安、孟津、偃師、鞏義境內。古時,邙山樹木森列,蒼翠如云,山川絢麗,風光宜人。如今原始植被無存,海拔250-300米,呈黃土丘陵狀。邙山在洛陽市北,為古代帝王埋骨處。邙山上的大小土包,盡是歷代帝王將相、達官顯貴墓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朝帝王陵墓及皇族、大臣陪葬墓總數千座以上。秦相呂不韋、南朝陳后主、南唐李后主、西晉司馬氏、漢光武帝原陵、漢獻帝陵、詩人杜甫、書法家顏真卿、王鐸等名人墓葬。俗諺:生在蘇杭,死葬北邙。白居易“北邙冢墓高嵯峨”。沈佺期《北邙山》:“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城中日夕歌鐘起,山上惟聞松柏聲。”唐代張籍:“人居朝市未解愁,請君暫向北邙游。”現有中國第一座古墓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

       華山山脈是渭河與洛河、黃河與洛河的分水嶺。其中,草鏈嶺-少華山-華山一段,是渭河與洛河的分水嶺;小華山(小秦嶺)-崤山-邙山一段,是黃河與洛河的分水嶺。由華山山脈與渭河、黃河、洛河構建的“一山三河”地帶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地帶。在“一山三河”地帶,有渭河、洛河塑造的兩大平原,滋養了西安、洛陽兩大聞名世界的古都。西安建城史3000余年,西周、秦、西漢、新、東漢獻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個朝代以西安為都,西安的都城史1100年;洛陽建城史達4000余年,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等13個朝代以洛陽為都,洛陽的都城史達1500年。兩者合起來,先后21個王朝在華山腳下建都。在2000余年間,帝國都城在西安、洛陽之間轉換反復,在周代,是西周與東周;在漢代,是西漢與東漢,西京與東京;在唐代,是京師與東都。人們常用西都、西京指代西安,用東都、東京指代洛陽。在“一山三河”地帶,在西安、洛陽兩大古都之間,由黃河與華山夾峙形成一個狹長地帶,形成往來于帝國兩大都城之間的天然走廊,堪稱中華“帝國走廊”或“中華廊道”。“中華廊道”亙古見證了諸多重大歷史事件,寫就中華民族壯麗史詩的光輝篇章。


       公元前1057年,周武王繼位。此時,周的疆域西自靈臺,東至河洛,有漢水、汝河地區,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周滅商而王天下,其時已至,其勢已成。武王9年,大會諸侯于孟津(邙山之北會盟鎮)。《史記·殷本紀》:“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這即是著名的“盟津之誓”,也稱“八百諸侯會盟津”。這是一次演練,標志著諸侯聽命于周,也因此宣示了周的盟主地位。周武王11年,武王領戎車三百、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再度會師盟津,與商決戰。大軍從盟津渡河,沿河東進,正月甲子清晨到達殷郊牧野。次年二月,牧野會戰,商軍陣前倒戈,引周軍入殷都,紂王自焚,商亡。由此,中國歷史進入了周代紀年。

      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去世。因周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和召公奭聯合輔政。二人遂決定“分陜而治”。三門峽市陜縣之南,“中華廊道”上有一原面,稱之“陜塬”。所謂“分陜而治”,就是以“陜塬”為界,把劃分為東、西兩大行政區。《左傳·隱公五年》記載:“自陜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陜而西者,召公主之”。古籍所稱“陜西”,皆指“陜塬”以西地區。元代之后,陜西省之得名,亦源于此。

      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周室禍起蕭墻,敬王受迫王子朝。晉國出兵救援,王子朝與舊僚攜周室典籍逃楚。老聃有失職之責,于是離宮隱退,騎一青牛,欲出函谷關,西游秦國。漢劉向《列仙傳》:“老子西游,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終”。這“五千馀言”,即是《老子五千文》,也稱《老子》,更多時候被稱作《道德經》。雖只有五千言,卻對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思想文化產生極為重要影響。老子過函谷關,走“中華廊道”,這是中國文化史上必須記述的重大事件。函谷關也因此被視為老子著述《道德經》的靈谷圣地,道家文化的發祥地。

       函谷關位于弘農澗西岸,剛好處在“中華廊道”的中央,向來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之說。《辭海》解釋:因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函谷關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嶺,東臨絕澗,南依秦嶺,北瀕黃河,地勢險要,谷底蜿蜒道路相通,崎嶇狹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關道兩側,絕壁陡起,峰巖林立,地勢險惡,地貌森然。素有“車不方軌,馬不并轡”之稱。《太平寰宇記》稱“其城北帶河南依山,周回五里余四十步,高二丈”。《讀史方輿紀要》:“自新安以西,歷澠池、硤石、陜州、靈寶、閿鄉而至于潼關,凡四百八十里。其北皆河流,翼岸巍峰插天,約谷深委。終日走硤中,無方軌列騎處。”


      當秦孝公從魏國奪得“中華廊道”控制權后,將函谷關建設成為最重要的軍事戰略基地。此時,以秦人的視角看,函谷關以東是關東,也是關外,而函谷關以西是關西,是關內,也是關中。最早的“關中”,即是指函谷關以西地帶。到后世,繼而發展出“四塞之固,金城千里”的說辭,言說“關中”是指函谷關(后來是潼關)、武關、大散關、蕭關之中。

       位于西方的秦國強勢崛起,引來東方諸國的不滿與憤恨。在秦孝公之后,秦惠文王于前325年稱“王”,這是秦國“第一王”。秦惠文王北掃義渠,南平巴蜀,南下商於,東出函谷,吞并天下的企圖心昭然若揭。東方諸國明顯感到強秦壓力,合縱制秦成為共識。前318年,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楚懷王為縱長。因燕、楚暫時受秦威脅不大,心存觀望。僅有魏、趙、韓三國實際出兵。三國聯軍攻至函谷關,被秦軍擊退,第一次合縱攻秦失敗。前298年,秦攻楚,戰于析(今西峽),占城邑10余座。乘秦軍久戰疲憊,齊、韓、魏聯合攻秦,苦戰三年,擊敗秦軍,并攻下函谷關,秦歸還韓之武遂、魏之封陵等地,第二次合縱攻秦得勝。前294年,秦軍出函谷關,大舉進攻韓、魏,次年在伊闕(龍門)殲滅韓魏聯軍24萬。數年之內,連下宛(南陽)、鄧(孟縣)、桓(桓曲)、軹(濟源)等61座城邑。秦昭王不滿稱“王”,自稱“西帝”。東方大國強烈反彈,前287年,齊、趙、魏、韓、燕聯軍攻秦。秦主動取消帝號,并將之前所占城池部分歸還,五國聯軍撤兵,第三次合縱攻秦即宣告結束。前260年,在著名的長平之戰中秦軍大勝,坑殺40萬降兵,并于同年滅東周之西周、義渠,兵鋒所向披靡,東方大國為之震驚。前247年,魏、趙、韓、楚、燕組成聯軍,在河外(河南)大敗秦軍,尾追至函谷關后撤軍,第四次合縱攻秦取勝。前246年秦王政繼位,五年四次攻魏,三次攻韓,一次攻趙,獲得大片土地,在戰略上對趙、魏、韓三國形成包圍態勢。前241年,趙、魏、韓、燕、楚再度組成聯軍合縱攻秦,一開始進攻順利,快速突破函谷關,直至距秦都咸陽七、八十里的蕞地(臨潼北)。秦強力反擊,擊潰聯軍,第五次合縱攻秦宣告失敗,此后永無機會。前238年,秦王政親政,前230年滅韓,前228年滅趙,前225年滅魏,前223年滅楚,前222年滅燕,前221年滅齊……“滅諸侯,成帝業”“數年之中盡兼天下”。前221年,39歲的秦王政稱始皇帝,中國進入帝國時代……

      戰國時代,在函谷關還演繹了“雞鳴狗盜”的故事。《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述:齊孟嘗君出使秦,不料被秦昭王扣留。孟嘗君一食客,裝狗鉆入秦營,偷出狐白裘獻給昭王妾,以說情放孟。孟嘗君逃至函谷關,秦昭王又下令追捕。另一食客,裝雞叫,引眾雞齊鳴,騙開關門,得以逃回齊國。原來,孟嘗君半夜時分到達函谷關下。當時,秦國法律規定,函谷關“日入則閉,雞鳴始開”。隨行一食客,善口技,仿雞鳴,關內群雞鳴和。關吏以為雞鳴時分,遂開啟關門,孟嘗君得以出關。


      秦朝末年,因“天下苦秦”,各路起義烽火連天。在名義上,楚懷王是“頭”,實際上各路人馬各有如意“算盤”。為了激勵士氣,凝聚力量,楚懷王出一計策。《史記·高祖本紀》:“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意思是,誰先拿下關中,誰就是“關中王”。這是一種巨大的誘惑,也等于是建立了有效的激勵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大秦嶺帝國的瓦解。在進軍函谷關的緊要歷史關頭,項羽在崤函之地發生坑殺20萬秦軍的“大屠殺”事件。由此,項羽殘暴的惡名昭彰,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項羽爭奪天下的“軟實力”。項羽一介莽夫,一門心思要攻奪函谷關。劉邦心思多,繞開了易守難攻的函谷關,從“中華廊道”西南秦嶺山地迂回進軍,突破了“秦楚古道”上的武關,率先“入定關中”。雖然劉邦沒能如期坐上“關中王”的位子,卻為日后奪得天下積累了人望。

      大漢帝國,疆域遼闊,天下安寧,加之函谷關周邊地帶曾經郁郁蔥蔥的森林消失,黃河岸邊淤積出可以行軍的灘地,在“中華廊道”上,函谷關的軍事意義遠不如前。漢武帝于(秦)函谷關地望設置了弘農郡(今靈寶),在新安縣新建(漢)函谷關。據說,新建函谷關的原因很特別,西漢名將楊仆“數有大功,恥為關外民,上書乞徙東關,以家財給其用度”。因楊仆“以家財給其用度”,漢武帝“徙函谷關于新安”,使楊仆成為“關內人”,落得順水人情。因此,在“中華廊道”上有兩座函谷關,即位于靈寶的秦函谷關和位于新安縣的漢函谷關。

      至東漢末年,“中華廊道”上的兩個函谷關均無險可守。于是,建安元年(196),曹操為防關西兵亂,始設潼關。潼關成為秦漢函谷關的“替代品”。由此,“中華廊道”上的戰略重心由函谷關移至潼關。


      漢代覆亡后,有一個五胡十六國時期,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混亂的時期,也是“中華廊道”上潼關戰略地位最顯赫的時期。建安十六年(212),曹操與馬超、韓遂“潼關大戰”,潼關之名,始見于史。西晉永嘉三年(309),晉朝南陽王司馬模守關中,部將趙染以蒲坂(永濟蒲州)降前趙君主劉聰,劉聰使趙染攻長安戰潼關。東晉咸和三年(328),后趙武帝石虎攻前趙蒲阪,與劉曜戰潼關。咸和九年(334),后趙河東王石生舉兵長安,與石虎之子挺攻戰潼關。永和六年(350),前秦君主苻健之弟苻雄與后趙雍州刺史杜洪戰潼關,苻健遂入關中。太元十八年(393),氐帥楊佛嵩叛亂,河南太守楊期追之,戰于潼關。義熙十二年(416),姚懿以蒲坂叛亂,后秦末帝姚泓遣姚驢屯潼關。義熙十三年(417),劉裕伐秦,前鋒王鎮惡抵潼關攻蒲阪。姚泓使姚紹督軍五萬守潼關,又遣兵救蒲阪。義熙十四年(418),長安亂,朱齡石奔潼關,赫連勃勃占領關中。


      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分裂時期,潼關依然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雍州刺史劉誕遣其屬柳元景自南陽北出,入盧氏,拔弘農,進潼關。元嘉二十九年(452),雍州刺史臧質分道向潼關。魏人聞之,遣軍屯守。北魏孝昌三年(527),莫折念生關中起義,遣其黨據潼關,既而魏復得之。未幾,蕭寶寅以關中叛,遣兵守潼關。永熙三年(534),高歡入洛,魏主西入關。歡自追迎之,至弘農,攻陷潼關,進屯華陰。尋退屯河東,使別將薛瑜守潼關。宇文泰復攻潼關,斬瑜……南北朝時,北周愍帝宇文覺于潼關打敗東魏大將竇泰,改潼關為“潼谷關”……


      在“中華廊道”潼關與秦函谷關之間,有一狹長地帶,史稱“桃林”、“桃林塞”。《辭源》:“桃林,地名。又名桃林塞、桃原、桃園……其地約相當于今河南靈寶縣以西、陜西潼關縣以東地區。”在這里,流傳著“夸父逐日”的故事。《山海經·海外北經》記述:“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夸父死后,其身軀化作了一座山——夸父山,也就是小華山(小秦嶺)。夸父的手杖化作“鄧林”,也就是“桃林”。因桃林地勢險要,后人稱“桃林塞”。桃林塞在函谷關的“關內”,在潼關的“關外”。與函谷關、潼關相比,桃林塞守備起輔助作用,特別是小華山山大林密,宜于伏兵,可出其不意。一旦函谷關失守后,桃林塞也是一“關”,有限阻擊來犯之敵。當敵軍進犯潼關時,桃林塞是關前戰場。要想攻破潼關,必先經過桃林塞。唐天寶十五年(756年),安祿山叛唐,多次從崤函之地進攻潼關,且被唐軍擊退。后來,唐玄宗聽信楊國忠讒言,迫使哥舒翰放棄守關拒敵,率兵出關應敵,兩軍苦戰桃林,安祿山伏兵縱火焚燒唐軍,并以精騎自南山迂回出擊,唐軍大敗,潼關、長安相繼失守。杜甫《潼關吏》:“衰哉桃桃戰,百萬化為魚。”

       1944年,侵華日軍第一軍發動“靈陜之戰”,目的是搶占潼關,完全控制“中華廊道”,為日后大舉進攻西安作準備。對“靈陜之戰”,日軍蓄謀已久,岡村寧次親自研究和部署作戰方案,參戰主力約3萬人。中國軍隊浴血奮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第57軍第8師師長吳俊回憶:“反復爭奪一個據點達10余次之多,以至尸橫遍野,其悲壯之激烈狀況,不亞于淞滬戰場。”1933年日軍占領潼關的夢想破滅,1944年日軍占領潼關的意圖再次宣告破滅。“中華廊道”銘記下中華民族抵御外來侵略的光輝篇章。


      歷史上,發生在函谷關的重要戰爭13次,而發生在潼關的重要戰爭多達45次。李世民《入潼關》:“崤函稱地險,襟帶壯兩京。霜峰直臨道,冰河曲繞城。古木參差影,寒猿斷續聲。冠蓋往來合,風塵朝夕驚。高談先馬度,偽曉預雞鳴。棄繻懷遠志,封泥負壯情。別有真人氣,安知名不名。”1703年,大清康熙帝視察“大河上下”,仰望潼關城墻,驚嘆不已,稱其“天下第一城”。據《山海關志》評論道:“畿內之險,惟潼關與山海關為首稱。”


      在以長安(西安)為都的帝國看來,“中華廊道”是“東方大道”;在以洛陽為帝都的帝國看來,“中華廊道”是“西方大道”。千百年來,在“中華廊道”上,抑或是“東方大道”、“西方大道”上,人們不僅聽到了鏗鏘的戰馬嘶鳴聲,也可以聽到了悠揚的商隊駝鈴聲。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廊道”是中華帝國的“京畿大道”、“中央大道”,也是“黃金大道”。


     “絲綢之路”形成于公元前2世紀,興盛于公元6-14世紀,沿用至公元16世紀。絲綢之路的東部起點是漢唐兩京——--長安、洛陽。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由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委員會建議名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全部申遺點33處,中國22處、哈薩克斯坦8處、吉爾吉斯斯坦3處。除西安、洛陽城內申遺點外,還包括了位于“中華廊道”上的新安漢函谷關遺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遺址。

     黃河與秦嶺(華山)相交匯形成的“中華廊道”是古代中國,也是當代中國的東西“大動脈”。從江蘇省連云港市至甘肅省天水市的310國道(G310)經過“中華廊道”,連接江蘇連云港市和新疆霍爾果斯市的連霍高速(G30)經過“中華廊道”,隴海鐵路、蘭新鐵路與哈薩克斯坦鐵路接軌的“新亞歐大陸橋”,以及連接東西部的高速鐵路,均經過“中華廊道”。

      華山——中華圣山,永久鐫刻著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印記。

漢代覆亡后,有一個五胡十六國時期,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混亂的時期,也是“中華廊道”上潼關戰略地位最顯赫的時期。建安十六年(212),曹操與馬超、韓遂“潼關大戰”,潼關之名,始見于史。西晉永嘉三年(309),晉朝南陽王司馬模守關中,部將趙染以蒲坂(永濟蒲州)降前趙君主劉聰,劉聰使趙染攻長安戰潼關。東晉咸和三年(328),后趙武帝石虎攻前趙蒲阪,與劉曜戰潼關。咸和九年(334),后趙河東王石生舉兵長安,與石虎之子挺攻戰潼關。永和六年(350),前秦君主苻健之弟苻雄與后趙雍州刺史杜洪戰潼關,苻健遂入關中。太元十八年(393),氐帥楊佛嵩叛亂,河南太守楊期追之,戰于潼關。義熙十二年(416),姚懿以蒲坂叛亂,后秦末帝姚泓遣姚驢屯潼關。義熙十三年(417),劉裕伐秦,前鋒王鎮惡抵潼關攻蒲阪。姚泓使姚紹督軍五萬守潼關,又遣兵救蒲阪。義熙十四年(418),長安亂,朱齡石奔潼關,赫連勃勃占領關中。


      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分裂時期,潼關依然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雍州刺史劉誕遣其屬柳元景自南陽北出,入盧氏,拔弘農,進潼關。元嘉二十九年(452),雍州刺史臧質分道向潼關。魏人聞之,遣軍屯守。北魏孝昌三年(527),莫折念生關中起義,遣其黨據潼關,既而魏復得之。未幾,蕭寶寅以關中叛,遣兵守潼關。永熙三年(534),高歡入洛,魏主西入關。歡自追迎之,至弘農,攻陷潼關,進屯華陰。尋退屯河東,使別將薛瑜守潼關。宇文泰復攻潼關,斬瑜……南北朝時,北周愍帝宇文覺于潼關打敗東魏大將竇泰,改潼關為“潼谷關”……

        在“中華廊道”潼關與秦函谷關之間,有一狹長地帶,史稱“桃林”、“桃林塞”。《辭源》:“桃林,地名。又名桃林塞、桃原、桃園……其地約相當于今河南靈寶縣以西、陜西潼關縣以東地區。”在這里,流傳著“夸父逐日”的故事。《山海經·海外北經》記述:“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夸父死后,其身軀化作了一座山——夸父山,也就是小華山(小秦嶺)。夸父的手杖化作“鄧林”,也就是“桃林”。因桃林地勢險要,后人稱“桃林塞”。桃林塞在函谷關的“關內”,在潼關的“關外”。與函谷關、潼關相比,桃林塞守備起輔助作用,特別是小華山山大林密,宜于伏兵,可出其不意。一旦函谷關失守后,桃林塞也是一“關”,有限阻擊來犯之敵。當敵軍進犯潼關時,桃林塞是關前戰場。要想攻破潼關,必先經過桃林塞。唐天寶十五年(756年),安祿山叛唐,多次從崤函之地進攻潼關,且被唐軍擊退。后來,唐玄宗聽信楊國忠讒言,迫使哥舒翰放棄守關拒敵,率兵出關應敵,兩軍苦戰桃林,安祿山伏兵縱火焚燒唐軍,并以精騎自南山迂回出擊,唐軍大敗,潼關、長安相繼失守。杜甫《潼關吏》:“衰哉桃桃戰,百萬化為魚。”

      1944年,侵華日軍第一軍發動“靈陜之戰”,目的是搶占潼關,完全控制“中華廊道”,為日后大舉進攻西安作準備。對“靈陜之戰”,日軍蓄謀已久,岡村寧次親自研究和部署作戰方案,參戰主力約3萬人。中國軍隊浴血奮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第57軍第8師師長吳俊回憶:“反復爭奪一個據點達10余次之多,以至尸橫遍野,其悲壯之激烈狀況,不亞于淞滬戰場。”1933年日軍占領潼關的夢想破滅,1944年日軍占領潼關的意圖再次宣告破滅。“中華廊道”銘記下中華民族抵御外來侵略的光輝篇章。

      歷史上,發生在函谷關的重要戰爭13次,而發生在潼關的重要戰爭多達45次。李世民《入潼關》:“崤函稱地險,襟帶壯兩京。霜峰直臨道,冰河曲繞城。古木參差影,寒猿斷續聲。冠蓋往來合,風塵朝夕驚。高談先馬度,偽曉預雞鳴。棄繻懷遠志,封泥負壯情。別有真人氣,安知名不名。”1703年,大清康熙帝視察“大河上下”,仰望潼關城墻,驚嘆不已,稱其“天下第一城”。據《山海關志》評論道:“畿內之險,惟潼關與山海關為首稱。”


      在以長安(西安)為都的帝國看來,“中華廊道”是“東方大道”;在以洛陽為帝都的帝國看來,“中華廊道”是“西方大道”。千百年來,在“中華廊道”上,抑或是“東方大道”、“西方大道”上,人們不僅聽到了鏗鏘的戰馬嘶鳴聲,也可以聽到了悠揚的商隊駝鈴聲。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廊道”是中華帝國的“京畿大道”、“中央大道”,也是“黃金大道”。


      “絲綢之路”形成于公元前2世紀,興盛于公元6-14世紀,沿用至公元16世紀。絲綢之路的東部起點是漢唐兩京——--長安、洛陽。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由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委員會建議名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全部申遺點33處,中國22處、哈薩克斯坦8處、吉爾吉斯斯坦3處。除西安、洛陽城內申遺點外,還包括了位于“中華廊道”上的新安漢函谷關遺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遺址。

黃河與秦嶺(華山)相交匯形成的“中華廊道”是古代中國,也是當代中國的東西“大動脈”。從江蘇省連云港市至甘肅省天水市的310國道(G310)經過“中華廊道”,連接江蘇連云港市和新疆霍爾果斯市的連霍高速(G30)經過“中華廊道”,隴海鐵路、蘭新鐵路與哈薩克斯坦鐵路接軌的“新亞歐大陸橋”,以及連接東西部的高速鐵路,均經過“中華廊道”。

華山——中華圣山,永久鐫刻著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印記。



(來源: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作者: 】  【發表時間:2017/11/27】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和諧陜西網 銅川慈善協會 渭南文物旅游網 環球網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國際日報 中國檢察網 中國法院網
人民日報 新華網 央視網 中國公安 中國文物信息網 太華索道 陜西 西部法制報


網站備案:陜ICP備14008634號-1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地址:中國·咸陽        電話:131-5212-8066       傳真:029-33765110

您是第 位客人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刊內容未經本網站及作者本人許可,不得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等,違者本網站將追究其法律責任。本網站所用文字圖片均來自作者投稿和公共網站,凡圖文未署名者均為原始狀況,但作者發現后可告知認領,我們仍會及時署名或依照作者本人意愿處理,如未及時聯系本站,本網站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