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銜春己幾時”、“燕子銜泥兩度新”,燕子歸來是春天的象征。每值陽春,楊柳吐翠,風和日麗,這“春天的信使”準能從遙遠的地方歸來,在院子里飛來飛去,在巢前呢喃私語。而在華山,燕子銜的可不是泥,而是黃表,這便是是華山景觀十大迷之【燕子銜表】。
華山南天門外有一石臺,三面臨壑懸空,下視深淵萬丈,四圍曠渺,相傳是軒轅黃帝會群仙的地方。春夏立交,常有善男信女焚表以祭天神。黃表碎片紛飛漫舞天空,引來無數燕子叼銜,成為別有情趣的一道景觀。不知這燕子為何要“叼表”呢?
華山南峰東側,經過二仙龕和紫氣臺,沿著崎嶇小徑一路向上攀援,南天門的雕梁斗拱魏然聳立在眼前。穿過下廟中的通道,就到達了升表臺。升表臺又叫聚仙臺,所發生的故事與軒轅黃帝有關。
金天宮
【軒轅聚仙臺,翩躚歸去來】那一年,黃帝云游名山大川,來到華山腳下,但見茫茫云嶺,天地間一片浩然正氣。行至華山南峰,云霧繚繞中,一方巨石三面凌空,四下云霧升騰,驚險之余深覺仙氣繚繞,頓時心生暢快,決定在此歇歇腳。好的風景總是讓人繾綣眷戀,至極的美連黃帝都不愿離去。他站在巨石上瞭瞰綿延峰巒,又看了看又看了看腳下這丈余巨石,此處不正是群仙聚會的最佳所在?
于是在那一年的夏秋之交,華山南峰的繚繞仙氣中便真的有群仙在此談笑風生,冷峻的華山忽然不再寂寞,連蒼松翠柏都抖擻著針葉含笑。人民也許會好奇,群仙聚在一起都會談論些什么?我想,以黃帝的智慧,定不會對山水厚此薄彼。他懷揣“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胸懷通達遠近,與群仙們暢述的定是濟世天下的種種,在峰巔感悟天地恒昌。這樣的相聚,很像一次靈魂的碰撞,仙與仙,人與人,山與山,日月與星辰。
終究要散去,群仙回歸自己屬地,流連著不愿走的,自然是黃帝。為了回饋這座山峰和這里的一方百姓,他化松針為飛燕,作為傳遞人間祈福的信使。他一步三回頭的離開了,白色大氅隨風擺動,燕群在送別,群山也在相送。
從此寒來暑往,飛燕載著華山的思念和黎民百姓的祈禱往來在山巒與黃帝之間,每年暮春之時,道家弟子們便在此祭天,善男信女將祭天黃表拋向天空祈禱,黃表紙片不但不下沉,反而飛飛揚揚的網上飄升,無數春燕飛來叼啄,邊飛邊叫,啾啾穿梭,銜著黃表而去,實在壯觀。聚仙臺也因而有了“燕子銜表臺”的叫法。
【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站在華山南峰絕頂之上,“升表臺”前,極目遠眺秦地,晴空萬里;俯視群山白云,多嬌險秀。華州鄉黨,宋代名相寇準在《華山》一詩中贊美感嘆:“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南峰頂上,“手可捫星辰”、“不敢高聲語”的美妙感觸,不身臨其境是絕對體會不到的。
隨著科學發達,有人解釋燕子叼表的現象是由于春夏之交,大地回暖,地表產生的大量熱空氣,受季風影響進入山谷,加上山頂風大,形成一定對流吸力,表紙隨風向上飄飛,乃熱空氣對流上升所致。
但我們更愿意相信,那紛飛的黃表果真能連通黃帝與人間,而這燕群就是虔誠的信使,它們在人與仙之間穿梭往返,圓著天下蒼生的心愿,呵護著一方善良的百姓。而此時,一番心下感慨后,我們也將滿心祝福與祈禱寫在紙片上紛揚至半空,看燕群翩飛叼取后飛去又飛回,遠山含笑,像是黃帝威嚴又慈藹的在注視,在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