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家規祖訓是燈塔
一個家庭就像一棵大樹,家教家規就是大樹的根,充滿正能量,永遠是家的燈塔,使每個人都不會迷失方向,根深葉茂,沐浴著陽光茁壯成長。

我的祖父侯科儉憑著一句祖訓“犯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干,一身正氣闖天下,哪里黃土都埋人”。清朝時,受移民風潮的感召,變賣了在山東平度的全部家當、田地,帶著一家八口人(祖父、祖母、二祖父(殘疾人),三個姑姑,兩個伯父)挑著擔歷時月余,一路風塵來到陜西在富平縣南社鄉沙河村安家落戶。開始了異地新生活,男人們做豆腐、賣涼粉、拉長工、打短工,女人們紡線織布,操持家務。發奮圖強,艱苦創業,起草貪黑,辛勤勞作,生活環境雖然艱苦,但日子過得也算紅紅火火。
爺爺還用祖傳的醫術、三棱針放血療法、銀針穴位急救、草藥秘方免費為鄰里鄉親療疾醫傷,不管忙時閑時,刮風下雨,霜雪夜半,有求必應,有叫必到,救人如救火,不能拖延分秒,這就是祖國傳統醫道。在過去醫療條件差,少醫缺藥的年代,人們非常崇拜醫生,被爺爺救治過的病人無數,為了表達謝意,逢年過節,雞蛋點心謝先生,盛情難卻,對那些家境貧寒的人,非但不收謝禮,還額外奉送,體現了醫患深情意濃。有的人過意不去,千方百計打聽爺爺奶奶的生日,以祝賀生日來表達救治之恩,和敬重之情,但爺爺奶奶的生日誰也不知道,從來也沒有過過生日。

“不過生日”這句話是我家的祖訓。我父母在世時不讓子女為他們過生日。我的朋友圈里在很多人的記憶里都知道我父親的生日是正月初二,過年就是過生日。這是父親無奈的一個善意的謊言,其實父親真實的生日是四月初三。父親在世時,我和朋友們也曾張羅過為他過六十大壽,與他商量時就遭到斷然拒絕,他說:“不過生日這是祖訓,即就是你官再大、錢再多、功再高都別過生日。過生日是個孫(損)門,記住”!這句話我也曾迷惑過,卻也發人深思。
我的父親侯忠林為人正直,謙和,卻也嚴肅認真,做事從不馬虎,為子女言傳身教,做出了表率。上世紀四十年代,我父親與杜村鄧存鈺合伙開染房做生意八年,兩家人一個鍋里攪勺把,工作上爭先恐后配合默契,生活上相互謙讓,親如兄弟。俗話說生意好做,伙計難割,父親和鄧存鈺合伙做生意八年,錢財賬目,生活開支,一切花銷,分配都清清如水,在當時可渭典范,至今兩家人的后輩后對當時的盛況還津津樂道。五O年分伙后我父親自己還開了三年染房,招了一個學徒,叫費玉亮蘭田交岱人。在我的記憶中,父親把購回的白布,也叫生布,約二尺寬五丈長為一匹,整匹放進酸水甕中津漬,濾去酸水再入染缸,染缸分青、蘭、灰等色,掌握好時間火候是關鍵,染好后出缸,這時,用一塊八寸長四寸寬的小木板,上面有一大一小兩個圓孔,把已染好的布,一頭從小木板的孔中穿過,便開始抽拉濾去顏料水,這個過程很壯觀,發出哧拉哧拉聲,水花四濺,一場活下來,父親、滿身是汗,臉上布滿了顏色斑點,鄰居們戲稱“侯麻子”。接下來用一個帶叉的挑桿把濾去顏色水的布搭在鐵絲上抻開拉展晾曬。晾干后還要經過噴霧回潮上碾壓,迭卷,打捆,碼放。那時,我父親的手和染的布是一個顏色,在陽光下父親的手指甲閑著紫蘭色的異樣光彩,至今那情景還留在我童年的記憶中。出售則將染好的布匹在前一天晚上就裝在木輪推車上捆好,第二天一早便推到南關集鎮上銷售。大宗買賣則與同行合伙雇車(馬拉車)拉到耀縣,黃堡、宜君出售。天道酬勤,辛勤勞動也得到了相應的回報,我父親開染房掙的錢在杜村買了房產,地畝,購置了牲口農具,為以后加入農業合作社、走集體富裕的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響應黨的號召,走集體致富的道路,成立初級社(初級農業互助合作社)高級社和人民公社,我父親都積極的走到了前頭,成了帶頭人。成立人民公社時,我們東屏隊的第一個牲口飼養室就在我家院子里搭棚建起。我父親,擔任了東屏隊第一個牲口飼養員,對工作認真負責,每天拌草、喂料、曬土墊圈,給牲口喂藥,梳毛,把集體的牲口喂得膘肥體壯,在大隊牲口比評會上,父親還受到村副支書李玉善的大會表揚。童年的我第一次感到父親給我們家帶來的榮光。

我父親還經常用祖傳的醫術,三陵針、銀針為鄰里鄉親,治病療疾。因為父親具備一些醫療知識,五八年黨號召村村成立保健站衛生室。我父親便響應黨的號召,在村支書趙忠賢的支持、鼓勵下與中醫鄧存厚辦起了杜村保健站(杜村醫療站的前身)。地址在杜村西門口舊村公所院內。一九六二年父親還被推薦到耀縣高爾原水庫工地當保健醫生,負責水庫工地民工醫療保健,工作認真負責,水庫工程竣工,父親帶著“先進工作者”獎狀回到家,給我們全家人臉上增光。
一九六四年黨的農業政策是“糧棉并重,棉花是國防工業原料,一定要把棉種好。”生產隊成立了棉花作務小組,我父親擔任棉花作務技術員,組員有邱愛玲,李桂芳,曾到渭南雙王村黨習務棉能手張秋香務棉新技術新方法,參觀南社務棉能手張月花,合理的密植高產示范田,把外地的高產經驗和先進的作務技術結合本隊的實際情況,科學作務,把棉花產量由原來的五六十斤皮棉提高到九十斤,再到一百一十七斤,再提高到一百三十七斤,一年上一個臺階,僅次于南社務棉能手張月花的一百三十九斤,被評為杜村務棉能手,事跡曾被陜西日報登載。在務棉期間,還不忘為生產隊分憂,在生產隊土地范圍內的渠邊路旁,桿插“加拿大楊樹”數千棵,這種楊樹長的快、材質好,所植楊樹四、五年成材,生產隊用這木材把原來破舊的麻桿檁條危房飼養室和倉庫保管室換成了寬暢堅固棚房,還蓋了文化室。

隨著農業政策的調整,土地實行承包經營,農副業并舉,縣委提出要把富平縣打造成奶山羊基地,改良當地原有的產奶量和品質嚴重退化的老品種奶山羊。我父親善于學習,緊跟形勢,相信科學,抓住這個良機,籌集了二百元托人從西農科院買回了富平縣第一只“莎能羊”母羊羔(此羊體形大,產奶量高,抗病力強,好飼養)。在當時花二百塊錢買一只羊羔還真遭到不知底細的人的白眼和潮笑,我父親憑著相信黨、相信科學和一份執著的情懷,任憑他人評說,經過兩年的精心喂養,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為富平縣奶山羊改良和縣上提出把富平縣打造成奶山羊基地的宏圖起到了帶頭和推動的作用。同時也給我們家庭帶來了豐厚的收入。在養殖事業上,低潮時總能頂住壓力,執著地堅守,高潮時依然是平靜自然的心態。
我敬佩父親,一生勤勞奮斗,艱苦創業,為人坦率正直,勇于承擔,敢于不良習氣做斗爭,身先士卒,為子女做出了表率,在我們成長的路上每一步、每一個關鍵時期都為我們指明方向,奮斗目標和要械除的毛病,我懷念我的父親。

我的母親張寶貞,一生跟隨父親打拼,是父親的好妻子,好幫手,是子女的好媽媽。母親是天下第一大愛。幾件生活中的小事一想起來,當年娘眼里的淚花總就現了在了我的臉上。一次,娘給我做了一雙新鞋,剛做好,娘讓我試試,穿上有點夾腳,娘嘟嚷著說孩子的腳長的真快呀,穿上踩一踩就行了,我哪里聽得進去,嘴里還不知從哪里學來的臟話給娘端了出來“做的啥球鞋,不穿不穿,脫下來扔的老遠老遠。那一刻我看到娘眼里閃著淚花。后來娘借來了鞋楦子經過錘打后又叫我再試試,穿上一試果然松泛了,很舒適,我笑了,娘用指頭在我的額上狠狠地戳了一下,娘也笑了。這就是母親,真的很偉大。
一次,天熱了,我的頭也長長了,娘請來鄰家二叔來給我剃頭,頭發得用熱水泡透剃起來才順當,那時我貪玩,母親把我拉過來摁著給我洗頭,還沒泡透,我就嚷著快剃快剃,二叔無奈,剃了半拉子,疼啊!掙脫就跑了,嘴里還罵人,被娘追了回來,娘斥責我“給你剃個頭真艱難,剃十個也沒你一個費事,一面向鄰家二叔賠禮道歉,我的錯,娘為我擔待著。在娘追我的時候,我又看到了娘眼里的淚花,我知道娘是被我氣的,打著罵著娘又為我重新用熱水泡洗,總算泡透了,剃了也不疼了,剃完了,我一摸,頭光光的好舒服,我笑著跑了。從此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剃頭泡不透剃著疼,瓜不熟不能摘,做事情順理才會成章,要有始有終。

我懷念父母親,當我踏上人生路,走向社會時,父親便語重深長的告訴我“人生在世,記住一句話“犯毒的不吃(不吸毒)犯法的不干(不犯法)這是你爺爺給俺兄弟們的家訓”。(父親兄弟三人,父為三)還告誡我們“要堂堂正正做人,處處謹慎小心,遇大事不能糊涂,小事上不要斤斤計較”;在生活上教我們“過日子要緊細(要懂得節約)待客要豐富”;“誠以待人,嚴以律己”。“沒有規矩不成方園,遵規守法受人贊,貪贓枉法惹禍端,這都是做人的大道理。”這就是父愛。父母的一生給我們子女做出了榜樣和表率,激勵著我們積極向上,艱苦奮斗,認真做事,誠信做人。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不失時機的對我們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幼年時教育我們要尊老愛幼;青年時教我們要積極向上,拜良師、交益友;近火者赤,近墨者黑,要知其人,先觀其友;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受人點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當我們處在十字路口或犯了錯的時候,除了嚴責(包括挨打)還及時為我們指明方向“走正路一生光明正大,歪門邪道寸步都不能扎(踏)”。還給我們講歷史上的人和事,“有的人精忠報國,讓人敬嘆,有的人興一時而誤一生”。父親雖然沒有文化,卻懂得很多做人和做事的大道理,令我們敬佩。

我的母親是用小跑走完的一生,勤勞辛苦,樸實節儉,任勞任怨,起草貪黑,為了掙工分養家糊口,只要生產隊有活,幾乎一天都不落,而且上工早(不干落后)收工晚(還要給豬羊捎帶的弄些草),性格樂觀,收工后工間休息時還給大家說笑話,講故事。在初級社、高級社那年代,由于我母親干活利火有竅道,處處帶頭,年年被評為小組長,受到群眾好評和贊揚。白忙著掙工分,晚上還要給我們納鞋底做衣裳。她真的很想買一臺縫紉機,上世紀六十年代,那年代買大件工具都要“分”(卡片),聽說老廟有縫紉機不要分,我拉著架子車天不明上路,到老廟買到了縫紉機,我高興呀,剎好車,我是一路小跑著趕天黑到了家,我看到母親開心的笑臉,那一刻,別提我的心里有多美啦。母親的胸懷充滿陽光和智慧。當我和別人發生糾結,耿耿于懷不可開交時,這時,母親便告誡我:“過去的事就讓他過去,不要總計較過去的事,揪住不放,只會更糟,要向前看,日子還要過,一切從新開始。”一句話就把我從是非窩子里拉了出來。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真是茅塞頓開。平凡的生活中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體現著父母的情懷和傳統文化的深遂美德。不斷的激勵著我們,鼓舞著我們,督促著我們。使我們做子女的都積極向上,奮發圖強,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都努力工作,互相鼓舞爭做模范,多做貢獻。充滿正能量的家規祖訓,永遠是家的燈塔,使每個家人都不迷失前進的方向。
免責聲明
本文來源“富平人”微信公號,若侵權請致信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