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區域。絲綢之路經濟帶,東邊牽著亞太經濟圈,西邊系著歐洲經濟圈,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絲綢之路經濟帶首先是一個“經濟帶”概念,體現的是經濟帶上各城市集中協調發展的思路。
絲綢之路沿線大部分國家處在兩個引擎之間的“塌陷地帶”,整個區域存在“兩邊高,中間低”的現象,發展經濟與追求美好生活是本地區國家與民眾的普遍訴求。這方面的需求與兩大經濟引擎通聯的需求疊加在一起,共同構筑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國際戰略基礎。
絲綢之路橫跨亞歐大陸,綿延7000多公里,途經多個國家,總人口近30億。以上合組織為例,組織內的6個成員國(中、俄、哈、吉、塔、烏)、5個觀察員國(蒙古、巴基斯坦、印度、伊朗、阿富汗)、3個對話伙伴國(白俄羅斯、土耳其、斯里蘭卡)絕大部分都位于絲綢之路沿線。
經濟帶是經濟地理學范疇。經濟帶發展需要依托一定的交通運輸干線,并以其為發展軸,以軸上經濟發達的一個和幾個大城市作為核心,發揮經濟集聚和輻射功能,聯結帶動周圍不同等級規模城市的經濟發展,由此形成點狀密集、面狀輻射、線狀延伸的生產、貿易、流通一體化的帶狀經濟區域。
“絲綢之路”除了陸上交通以外,還有一條主要途徑是取道海路,自中國東南沿海港口,往南穿過南中國海,進入印度洋、波斯灣地區,遠及東非、歐洲。這一東西方交往的海上交通要道,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也有研究者根據不同歷史時期主要的貿易商品,稱為瓷器之路、茶葉之路、香料之路。
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國會演講時提出,“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國愿與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由此進入國家戰略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