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
——陜西省學習貫徹“一帶一路”戰略的思考與實踐
趙正永
去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出訪哈薩克斯坦、印度尼西亞時,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得到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廣泛響應。一年來,陜西省自覺主動實踐這一戰略構想,不僅使經濟轉型發展明顯提升,而且對這一順應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感悟,對我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更加充滿信心。
立足大布局
拓展新視野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一帶一路”重大戰略構想,高瞻遠矚、運籌帷幄,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區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夢想連接在一起,為我國加快形成陸海統籌、東西互濟的全方位對外開放和全面發展新格局指明了方向,為促進區域共同繁榮和世界和平發展提供了新機遇。
順應國際格局“亞洲崛起”的深刻變化。當前,國際政治經濟力量對比已經發生重大變化,亞非發展中國家在國際格局中的影響力逐步上升、地位不斷提高。在這種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習近平同志提出共建“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拓展了我國和平發展的道路,加強了我們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全方位、多層次互促互惠合作,有利于我國戰略機遇期的保持與維護,保障我們和平發展的基礎條件,從而進一步提升中國及亞太地區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彰顯“命運共同體”的和平發展理念。習近平同志指出,世界繁榮是中國的機遇,中國發展也是世界的機遇,面對世界經濟的復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一枝獨秀,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有利于擴大歐亞地區市場規模和激活發展潛力,推動區域的大合作、大交流、大發展,造福各國人民。
體現“包容性發展”的大國思維。習近平同志指出,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完全可以共同發展,我們應該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消除疑慮和隔閡,把世界多樣性和各國差異性轉化為發展活力和動力。建設“一帶一路”,體現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中華傳統文化理念,展示了我國積極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共建“一帶一路”,搭建起一個讓人們更多了解中國、認識中國的新平臺,向世界展示出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發展范式,使中國的治國理念和發展經驗在更大范圍內得到分享,為推動世界繁榮發展增添中國力量。
打造區域發展戰略的“升級版”。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是新中 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始終重視解決的重大課題。毛澤東同志在《論十大關系》中提出正確處理“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重要論斷,推動內地走上了工業化之路。鄧小平同志提出“兩個大局”戰略思想,以東部沿海率先發展開啟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新篇章。江澤民同志不失時機地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胡錦濤同志提出東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開發和東北振興的統籌區域發展戰略。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與時俱進、勇于創新,豐富和拓展了我國發展必須兼顧地區平衡的戰略思想,提出共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將區域發展與對外開放緊密結合起來,使國內外聯動、區域間協同,東西并舉、海陸兼顧,推動從線到片的發展,極大地拓展了發展空間,使我們有了更寬的發展視野。
開辟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途徑。中國夢歸根結底是人民的夢,是由一個個區域夢想匯集而成的國家夢想。建設“一帶一路”,有利于助推內陸沿邊地區由對外開放的邊緣邁向前沿,破除開放不足的瓶頸制約,增強經濟發展實力和綜合競爭力,維護民族團結、鞏固邊疆安全;有利于強化東部地區對外開放的發展優勢,做強海洋經濟,更好地發揮引領帶動作用;有利于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更寬領域、更廣范圍推進區域合作,開辟了實現中國夢的新途徑。
踐行大戰略
邁出新步伐
“一帶一路”戰略提出以來,按照習近平同志“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的要求,國家有關部門高度重視,迅速行動,抓緊編制“一帶一路”總體規劃,研究推出具體措施,努力拓展國際合作的新空間。陜西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新歐亞大陸橋的重要樞紐,與中亞各國的交往交流源遠流長,有條件有基礎成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新起點,有責任有信心擔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一年來,我們主動把陜西發展融入建設“一帶一路”大格局中,搶抓機遇、向西開放,順勢而為、先行先試,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上邁出了新步伐。
搭建政策互信平臺。抓住國家批準建立西咸新區、賦予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支點的使命,以深化與中亞地區交流合作為重點大力推動全省向西開放。在第五屆歐亞經濟論壇上,我們積極倡導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9個國家共同發布《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西安宣言》,形成了沿線國家共同推進的共識。組織召開絲綢之路沿線20個城市市長圓桌會議,省會城市西安與土庫曼斯坦的馬雷、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等城市建立友好關系并開展交流與合作。同時,加快建設西安浐灞領事館區,推進中亞各國在西安設立領事館,積極在絲綢之路沿線重要節點城市設立商務機構。
構建立體化交通體系。堅持以交通促交流,著力構建聯通中亞的鐵路、公路、航空交通網絡。全省高速公路已超過4300公里,形成東西南北的重要樞紐。西安至哈薩克斯坦熱姆的貨運班列“長安號”列入國家“中歐快線”,實現常態化運行,亞歐大陸橋陜西段的通行和輻射能力全面提升。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新增國際(地區)航線4條,國內外總航線達到243條,今年上半年旅客吞吐量1365.4萬人次,國家首個航空城實驗區落戶西咸新區,絲綢之路航空樞紐加快建設。西安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連點開通運行,西安國際港務區建設進展順利。
深化貿易投資合作。以大通關為抓手推進貿易便利化,優化通關作業流程,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口岸實現“72小時過境免簽”,西安被列為國家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城市。加快推進新能源、節水農業等9個陜哈合作項目。推動一批陜西優勢企業積極開展經濟技術合作。2013年底,陜西企業累計在中亞設立境外企業6家,中方實際投資總額4.4億美元,陜西對中亞五國進出口額達到1.2億美元、同比增長13.27%。
積極打造區域金融中心。以促進貨幣流通為目標,舉辦歐亞經濟論壇金融合作會議和西安(浐灞)金融高峰論壇,加強與國家金融管理機構和國家開發銀行的溝通聯系。啟動西咸新區能源金融中心建設,構建離岸人民幣回流機制,打造中國向西開放的能源交易中心和結算中心。西安(浐灞)金融商務區建設取得新進展,中國銀行全球客服中心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證監會、保監會等分支機構已簽約入區。
加強教育文化交流。充分利用陜西文化、文物、教育等資源優勢,廣泛開展教育合作。在西安交通大學成立絲綢之路國際法與比較法研究所的基礎上,又相繼成立西北大學中亞學院、西安外國語大學中亞學院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研究院,現有中亞國家1200多名學生在西安各大學就讀和培訓。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遺成功,陜西7處遺跡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建設以“漢風古韻”為主題的絲綢之路歷史文化旅游區,編排大型歌劇《張騫》。目前,正在與文化部共同打造首屆(西安)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
建設新起點
開創新局面
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陜西在國家發展布局中的地位更加凸顯。我們要立足自身、做好本職,緊緊圍繞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建設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加快建設富裕陜西、和諧陜西、美麗陜西,譜寫實現中國夢的陜西華章。
發揮區位優勢,建設交通物流新起點。道路聯通是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重要前提。我們將充分利用陜西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獨特區位優勢,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作為優先領域,建設通江達海、陸空聯運、無縫銜接的對外開放大通道,加快形成便捷高效的立體化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建設西安國際航空港,開通更多西安到中亞、西亞、歐洲旅游航線及貨運班機,打造絲綢之路空中走廊;進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網絡體系,推動中國西部—中亞國家高速公路對接;盡快建立新歐亞大陸橋快速交通干道,開通西安至中亞旅游列車,加快推進西安至蘭州、西安至成都客運專線建設。整合提升綜合保稅區功能,打造國際商品物流集散中心。
釋放科教潛能,建設科技創新新起點。陜西擁有80所普通高校、102萬在校大學生、1000余所科研院所、22萬科技人員,是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點和密集區。依托各類科技園區和產業示范基地,加強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在紡織、裝備制造和能源化工等領域的合作。加快楊凌旱作農業國際合作中心建設,加強旱地作業與設施農業、環境調控與節水灌溉等方面的技術培訓和技術支撐,在中亞國家建設新技術推廣示范基地。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設立研發中心,利用國外的科技資源和人才,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產品。
強化互補聯動,建設產業合作新起點。我們將從沿線國家的資源稟賦、產業特點、發展趨勢出發,尋找產業發展的契合點和共振點。加強與中亞、西亞、俄羅斯等能源資源合作,加大煤炭、石油、天然氣以及太陽能、風能等能源領域的合作開發力度。結合產業結構調整,鼓勵電子信息、通信等高技術企業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投資興業,支持工程機械、汽車制造以及輕工紡織、食品加工等企業到勞動力富集、靠近目標市場的國家擴大生產經營,引導鋼鐵、水泥等企業到資源富集、市場需求大的國家建設生產基地,釋放富余產能。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建設“中國—中亞經濟合作園區”、特色出口商品基地和中亞5國能源交易平臺,吸引沿線國家各類企業在陜設立分支機構和生產基地,加速高端要素聚集。
傳承歷史文化,建設文化旅游新起點。我們將以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遺成功為契機,與沿線國家共同開展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合作舉辦藝術節、電影節等活動,引導和動員民間力量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扶持創作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文化藝術精品,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利用西安現有中亞人才培訓教育基地的條件,積極拓展與中亞各國大學的合作。加強旅游合作,建設以西安為起點的絲綢之路風情體驗旅游走廊,聯手打造國際精品旅游線路和旅游產品。
著眼貨幣流通,建設金融合作新起點。我們將著力構建西安與歐亞各國之間的貨幣流通平臺,加快建設西安金融商務區、西安高新科技金融服務示范園區和西安曲江文化金融示范園區,吸引歐亞國家各類金融機構在西安建設區域總部或分支機構。爭取國家外匯管理改革試點,配合韓國三星電子等重大項目,探索開展離岸金融業務。推動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和電子商務領域合作,加強銀行間的網上支付、電子結算能力以及銀行監管領域合作。同時,推動陜西保險、信托、租賃等金融服務機構與中亞各國的合作共融發展。
“一帶一路”始啟一年,凝聚起沿線各國和地區的合作共識,顯現出互利共贏的發展前景,促進了我們的思維更新、思路創新。我們堅信,隨著實踐探索的不斷深入,“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一定能夠釋放出更多改革發展紅利,一定能夠激發出實現“中國夢”的新活力。
(作者為中共陜西省委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