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經國務院批準調整,設立了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的主題為“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其實在陜西蒲城就有一個特殊的非遺項目,千年來,村民們自娛自樂,藝人們也因一直“隱”在民間鮮為人知,它就是——蒲城走馬戲。
蒲城走馬戲,又稱走馬或竹馬。屬于陜西蒲城的一種地方戲曲,是現代眉戶的祖先,起源于北方,是兒童模仿成人以竹帶馬、歡唱奔跑嬉戲的一種游戲。走馬戲常在馬幫行進、船工航運中,為緩解途中寂寞,用石塊敲擊車船轅幫、筷子擊打碗碟、馬鈴,狂詠高唱走馬曲調。
已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蒲城走馬戲是備受當地百姓喜愛的地方戲曲。其表演形式和唱腔與華陰老腔有異曲同工之妙,雖已歷經千年滄桑,但依然鮮活如初。
走馬戲有《火焰駒》、《四岔捎書》、《廣華山》等百余部。具有簡單粗獷,詼諧純樸的特點,三、五、十人即可搭班演唱。主要樂器有三弦、板胡、二胡、三股弦、古長號、板、勺木、瓦子、木魚,細瓷碗碟、馬玲、手鑼、鉤子、銅鑼戰鼓等。演唱聲腔特點以東秦人口語為主韻,一旦開鑼唱起,如滔滔江河奔流,回味無窮。形象為頭頂粗布手帕巾,帶上硬腿圓橢眼鏡,團目張口,暢哼無禁。其余人搖頭頓足,神氣活現,妙不可言。
據考證起源于西漢或唐代,走馬戲主要流傳于蒲城的龍池、龍陽、黨睦等地和附近的幾個縣。“走”指挑夫,“馬”指馬夫、車夫,“戲”則是戲耍之意。
對于走馬戲的歷史,一種說法是源于西漢的傳統娛樂習俗——跑竹馬,是現代眉戶戲的祖先。另一種說法是產生于唐代。不管哪個說法,都是走馬戲歷史悠久的例證。
據唐代柳宗元的《館驛使壁》中描述,蒲城縣興鎮曾是唐代河東和北方大漠商隊進入長安的關隘,當地人稱為“旱碼頭”。當年發達的陸路運輸催生了車夫、挑夫等行業,為了緩解旅途勞頓,在行進中或歇息時,人們有的哼起鄉曲,有的唱起民謠,配以信手拈來的鍋碗瓢盆,車輪墊木,打擊合拍,久而久之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性鄉土曲藝。走馬戲表現形式簡單粗獷、詼諧質樸,內容多以貶惡揚善、歌頌英雄人物為主,演唱不擇場地,舞臺、廟堂、田間、村頭均可;三五人即可就地搭班,二三十人也能組團熱鬧一番。其主要的表演樂器有板胡、二胡、長號、板凳、勺木、瓦子、木魚,馬鈴、銅鑼戰鼓等等,唐時隨著絲路駝隊的興盛,三弦、胡琴等西域樂器也補充到伴奏之中。
今年蒲城走馬戲受邀去香港演出,也是受到香港同胞及各界華人的熱捧,蒲城縣龍池鎮康家村王文琪的家,是走馬戲的日常排練場,每逢農閑,他們一二十人便聚集在此。
彩排時,王文琪一邊唱,一邊左手拿著碟子,右手用筷子隨著節奏敲擊,搖頭頓足,神氣活現。當日彩排的人中,馬松柏74歲,李存才71歲,梁伏桃69歲,辛運生68歲……他們的年齡幾乎都在50歲到80歲之間。
王文琪說:“我五六歲就跟著外公登臺演出,曲子的一百單八調我都會。我們會演的本戲代表有《火焰駒》《放飯》《劉秀走南陽》等。”“走馬戲的黃金時期是上世紀60年代以前,那時老一輩幾乎天天演,人人會。后來到上個世紀80年代步入低谷,年輕人都忙于農活,抓經濟建設去了。”
隨著國家對非遺的重視,2003年開始他們幾個年長的走馬戲愛好者重操舊業,常聚集在一起排練。2004年7月他們曾受邀去西安參加陜西第四屆旅游博覽會,這也是多年來他們第一次赴大城市登臺亮相。前不久,他們一行27人受邀去香港演出,受到了香港市民的熱捧,并獲得了銅獎。
走馬戲是蒲城縣的11個省級非遺項目之一,很受群眾喜愛,但也存在演出者老年人居多,年輕人太少等問題,蒲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楊佩華說,走馬戲急需高人指點,更需要更大平臺來展示。讓他欣慰的是兩個孫子對走馬戲很著迷,一個是21歲的王曌,目前在中央戲劇學院學習,另一個是正在上中學的15歲王舵。
對于走馬戲的未來,我們都要充滿信心,應該堅信走過漫長歲月的民俗都是有生命、有靈性的,更不會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