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雎》誕生地的創業傳奇】





沿黃觀光路合陽段全長42.7公里,“早知有洽川,何須下江南”,合陽的文化、合陽的風景在沿黃觀光路上舉足輕重。
“位于合陽境內的洽川在黃河之濱,是全國最大的溫泉湖泊濕地,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詩經·關雎》即誕生于此地。洽川景區包括處女泉、福山、莘國水城和夏陽瀵。這里蘆蕩萬頃、神泉千眼、珍禽百種、荷塘十里、黃河一條,這里不是江南,卻勝似江南。”洽川景區的張文雅介紹。
合陽被人們稱之為北國江南、渭北水鄉。記者在這里采訪時,為“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詩意化景色驚嘆的同時,更為這里的人們脫貧致富、堅韌不拔的精神所折服,為他們勇于創業、屢仆屢起的傳奇故事所感動。
“葫蘆宋”的創業史
洽川的葫蘆精致、漂亮、好玩,記者此前每次參加合陽的旅游推介會時,資料袋里都會裝一個精美的小葫蘆,令人愛不釋手。7月下旬,記者慕名采訪了與葫蘆有關的一個小伙子——“葫蘆宋”。
“葫蘆宋”叫宋朋杰,“葫蘆宋”是大家給他起的綽號。“葫蘆宋”是洽川鎮南義社區人,1988年出生,最大的特點是說話時臉上有一個酒窩,說到過去創業中的尷尬或者得意,會害羞一笑。
“葫蘆宋”從一個高中畢業的鄉里娃,一步一步把葫蘆產業做大了。目前他有很多耀眼的身份:共青團全國十八大代表,合陽縣第十七屆黨代表,縣政協委員,渭南市工藝美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渭南市中級職業農民。另外,他還是洽川葫蘆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2017年葫蘆賣了大約200萬元。
“葫蘆宋”說,小時候,他爺爺老玩葫蘆,在葫蘆上雕刻,他也就愛上了玩葫蘆。上學的時候,別的同學課余去玩耍,他在紙上畫畫。后來有空就在葫蘆上用鉛筆畫,用彩筆畫。
高中上完,沒有考上大學,回家務農。所謂的“務農”,就是種蓮菜。宋朋杰說,農民真的很苦,種蓮菜一年四季很多時候都在水里,村里百分之八九十的老人都有風濕病,都是種蓮菜得下的。還有終生難忘的,在黃河灘里種棉花。全家人每天早上太陽沒有出來就提上饃和開水去黃河灘種棉花,中午吃點冷饃喝點涼開水在棉花地里休息一會兒,下午一直干到太陽落山回家。自己感覺受不了,每天都在想怎么能夠改變自己和家里人的命運。偶然一次看電視報道,山西一位老人雕刻的葫蘆賣了300元。對于當時的宋朋杰來說,300元簡直就是天文數字,所以他就開始在網上搜葫蘆的資料。終于找到黃河對岸山西一個工藝美術大師的地址,第一次拜師沒見人,第二次終于見到了。
當時,大師名氣不是特別大,家也在農村,拜師后,宋朋杰時常幫師傅干農活,閑了就跟師傅刮葫蘆,學制作。從農村到農村,家里人很不理解,催他回來好好干活攢錢娶媳婦。但是也有人支持他,比如教書的姨父,就全力支持宋朋杰學葫蘆制作。
入門以后,宋朋杰又獲悉行業內天津有大師培育的葫蘆模具,就去天津學習,然后又輾轉湖北和山東拜師深造。學習葫蘆的栽種以及葫蘆工藝的綜合制作流程,融各家之長,宋朋杰推出了自己首創的吉祥如意鏤空葫蘆燈。
2010年,葫蘆做出來了,宋朋杰拿到縣城的禮品店去推銷,禮品店的人看了作品都說好,聽了成本卻直搖頭。宋朋杰悻悻而歸。
一籌莫展的時候,宋朋杰看到處女泉景區門口小攤販跟前的旅游產品賣得很好,就商量讓攤販代銷他做的葫蘆,算了算成本,一個要賣30塊錢才夠本。葫蘆放到攤子上后,他躲在不遠處的樹背后看,有點害羞,有點緊張,3天時間,游客拿起葫蘆又講價,完了又放下。宋朋杰的心拔涼拔涼的,爺爺也沒了耐性,直接讓他收手不要干了。
天無絕人之路。一次偶然的機會,宋朋杰的葫蘆被當時縣上旅游文化開發中心的老總發現了,邀請他攜帶產品去西安參加文博會。宋朋杰說:“西安確實是國際性的大都市,當時帶去的葫蘆全部賣了!賣了5000塊!”賺到第一桶金的宋朋杰還喜逢人生大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老總把外甥女介紹給宋朋杰。結婚后,宋朋杰帶上妻子在西安成立了“福祿居葫蘆藝術工作室”,繼續淘金。隨著葫蘆業務越做越大,租房已經不夠用,把葫蘆運到西安也很麻煩,兩口子決定把業務搬回老家,帶動鄉親一起致富。
在洽川葫蘆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帶領下,200多戶群眾學習種植和加工葫蘆,現在有28戶在合作社種葫蘆,種了60多畝,其中有6戶貧困戶。
宋朋杰說,管理好的,一畝地能收入15000元,一般的能收入6000元左右。種葫蘆的,除了按照市場價收購以外,貧困戶一畝地他給補助400元,其余的補助300元。宋朋杰善良,他說,能看過眼的葫蘆他都收,收回去不行的就燒炕、燒鍋,一年四季葫蘆的下腳料燒不完,但是盡可能不讓種植戶受損失。
對于將來,宋朋杰也有自己的打算,他說,陜西的葫蘆尤其是洽川葫蘆與外地的有所不同,皮厚,有質感,自己計劃搞個“葫蘆大觀園”,爭取把世界各地的葫蘆弄來,種到地里讓游客來看稀奇。
沿黃觀光路在洽川鎮經過,“葫蘆宋”更好的日子順路來了。
處女泉旁的農家樂
洽川鎮抽黃主干渠西有兩排十多戶農家樂,位于旅游景點處女泉的西邊,車到巷口就不停有人招呼吃飯和住宿。趙家四合院的張新芳從2006年以來就一直在家經營農家樂。
張新芳說,近些年來,隨著洽川景區知名度越來越高,來的客人越來越多,現在她家里有11間帶衛生間的客房,她說現在的人要求都高了,自己也不斷提高客房檔次和服務水平,客房周末一般都會住滿。來的客人吃的都是自己做的農家飯,可以點菜,還可以吃每人25元的套餐。平時自己家里三四個人就夠了,到了節假日最少要七八個人才能忙過來,除了雇人,還需要請親戚朋友來幫忙,最多的時候,曾經一次性接待過17桌餐。
張新芳說,沿黃觀光路開通以后,游客顯然增多了,多數都是自駕游客。韓城和大荔的一些人還專門開車來吃一頓飯,逛逛就走了。除了大部分西安的客源外,延安、山西、河南甚至四川的也有。
張新芳告訴記者,她經常參加縣社保局舉辦的一些培訓,提高水平,把飯菜和住宿都做到干凈、衛生、放心,不掙黑心錢,所以來的都是回頭客。
洽川鎮黨委書記王輝講,洽川鎮主要以旅游、漁業和蓮菜為主。沿黃觀光路開通以后,給洽川帶來了極大的發展機遇,促進旅游業、漁業和農副產品向縱深發展。目前,北菜園村正在打造民宿群,年底可以投入運營。南菜園村搬遷點打造銅鍋泉水煮魚。王村鐵鍋魚自從6月份開業以后,已經有不少游客慕名前去品嘗。隨著各種產業的大發展,當地約有四分之一的村民回到家鄉務工或者做生意。
王村成立了旅游發展公司,對有意愿發展服務業的村民予以大力支持。今年以每戶投資5000元的標準支持5家農戶在家里辦了鐵鍋魚,廚房里安裝上監控,消費者可以坐在餐桌上看廚房里的廚師現場操作。村干部說,必須按照嚴格的要求把飯菜做好,讓消費者滿意,發現欺客宰客的嚴肅處理,吊銷執照,禁止從業。
經營戶楊海云說,她家里兩個人,周末和節假日雇用附近聯系的貧困戶,鐵鍋魚的材料多半是從附近的魚塘撈和地里采摘,保證了綠色和新鮮。游客還可以跟他們親自去魚塘邊撈。從6月15日開始,每天都有人去品嘗,最多的一天吃了5桌,游客非常開心,自己的收入也非常好。
來源:西安晚報
【一峰如柱的天柱山】

|
天柱山上的大殿和側殿
|
|
“天如果放晴,能看到對面的中條山,黃河、洽川景區盡收眼底。”站在天柱山最高處,合陽縣洽川鎮王村村支部書記李元生指著東方給記者說。
天柱山位于王村村西溝口,“一峰如柱,上接云天”,據說始建于漢唐,興盛于明清,清代才子許秉簡在詩中贊頌此山是“拔地峰如柱,穿云廟接天”。山腰雷神洞還有一副對聯:“揮臂堪指雷首月,舉目能識禹門船。”雷首指對面的中條山;禹門,即韓城禹門口。
傳說山上原有道觀,殿宇巍峨,古松蒼翠,供奉三清諸神,游人不絕,為洽川勝景之一。
李元生說,2003年他和退休干部顏順孝以及村里的另外三個老人商議,恢復重建天柱山上的古代廟宇。當時,整個山上都是一人多高的草。老人們根據回憶描述了小時候記憶中的廟宇,他繪制了建筑圖,基本按照原樣進行建設。
因為沒有資金,除了老干部的捐款外,村上根據每戶的承受能力攤派了磚、沙子和水泥,木料也是村里和附近村子的人家捐贈的。每天大家都背著材料上山,有的老人一次抱兩三塊磚上山,300多米高的山,一尺多寬非常陡峭的土路,大家都堅持把材料運了上去。王村的泥水匠多,按照安排出工,義務來修建,經過大半年的努力,當年就修好了大殿。2005年,經濟條件好了后,全部修建了其余的古建筑和寶塔。
這幾年,國家倡導生態文明,這里一直恪守“兩山理論”,在洽川景區,遠遠就可以看到矗立在黃河岸邊黃土臺崖獨立于其他土塬的天柱山。
每年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天柱山過廟會。李元生說,廟會的時候整個山上水泄不通,都是來朝拜的。同時,村子也會進行一些文藝演出,大大豐富了村民的生活,吸引了大批游客。
來源:西安晚報
【渭北水鄉的文化底蘊】


洽川風景區地處沿黃觀光路的核心地帶。沿黃公路合陽段自然風光優美,沿線有良好的生態,適合漁業養殖和蓮藕種植。此外,還有福山、天柱山、古有莘國遺址、帝嚳陵、子夏石室、木罌古渡、《曹全碑》出土處、商鞅墓、東雷抽黃工程等歷史、人文遺跡。《詩經·關雎》誕生在洽川,是中外專家學者公認的“《詩經》文化之鄉,中華愛情詩歌的發源地”,先后被旅游界評為“中國最具潛力的十大濕地公園”“中國著名文化旅游景區”“中國最美濕地二十佳”“三秦最美的山水風景區”。
合陽縣旅游發展委員會主任肖鵬說,合陽是旅游資源大縣,城鄉生態環境良好,加之黃河文化、詩經文化的積淀所形成的鄉村風情,構成了新形勢下豐富旅游新業態、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的主要旅游資源。合陽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洽川景區;有植被良好的奇花異草、名木古樹;有褐馬雞等多種野生珍稀保護動物的武帝山國家森林公園;徐水河國家濕地公園也是關中平原與渭北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半干旱區,以河流、庫塘為主體,典型的河流濕地生態系統為特征的濕地公園。濕地景觀豐富,具有重要的生態、科學、教育、休閑等功能和社會歷史文化價值。同時合陽也是印光故里,印光法師是近代著名學者、佛教凈土宗十三祖師,是對中國近代佛教影響最深遠的人物之一。合陽還是商朝著名丞相伊尹故里,他被后人尊之為中國歷史上的賢相,奉祀為“商元圣”。伊尹精于烹飪,是歷史上第一個以五味調和論而佐天子治理國家的杰出庖人,被烹飪界尊為“烹飪始祖”和“廚圣”。
合陽具有很強的渭北鄉村風情,窯洞民居、古村建筑、傳統村落、果香農村與鄉村文化交融。特別是縣城至洽川景區沿線、沿黃旅游公路沿線,分布著以果業種植為主的農業園區、以漁業養殖為主的水產基地,橫穿坊鎮、洽川2個文化名鎮,是合陽鄉村旅游的基礎。
合陽的民俗是渭南東府文化的代表,戲曲藝術、曲藝、舞蹈、音樂、手工藝、飲食、民居、生活習俗、傳說故事等民俗文化富有特色,擁有提線木偶、跳戲等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九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具有非常高的表演和觀賞價值。
資源、位置和歷史決定了合陽之美。景美、食美、人更美,在沿黃觀光路上,合陽的文化內涵吸引力越來越強。
來源:西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