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神劇冒出來,只緣編劇太沒才。加上導演亂編排,被央視叫停的六部抗日神劇,每部都在侮辱觀眾的智商!
《抗日奇俠》
該劇把抗日與武俠小說神奇地結合在一起,表現了一群與日本人戰斗的民間大俠,他們飛檐走壁無所不能,完全脫離現實。
《向著炮火前進》
本片表面上是一部戰爭片,可真正看過的觀眾都知道,本劇的主題是男女主角之間的愛情,硬生生地把非常狗血的愛情故事塞進了抗日題材。
《一個鬼子都不留》
本片名副其實,就是一部無需智商去看的爽劇,劇情和一切都在為男主角服務,就是為了讓男主角展現自己的實力值。
《神槍傳奇》
這部劇的配樂和臺詞非常糟糕,播出之后遭到了所有觀眾的吐槽,收視率也一再下降。
《箭在弦上》
這也是一部掛著羊頭賣狗肉的作品,表面上是抗戰題材,但實際上卻仍然著重講述男女主角之間的愛情糾葛。
《正者無敵》
這部劇同樣也有不少老戲骨加入,其實這出戲無論哪一方面都很好,唯一的缺點是主角是個虛擬人物,連歷史原型都沒有。
什么是抗日神劇?
什么叫“神″?“神"就是能呼風喚雨,刀殺不死,子彈打不爛的金剛之身,能吹一口仙氣,把一個軍隊瞬間化為灰塵。在中國的抗戰劇中,沒有那一部劇中的人物達到這個水平。所以,不能把抗戰劇列為“神劇"。
為什么近年來“神劇"一詞頻頻出現,并被一些網民普遍使用,其原因是
1.抗戰劇生產量過大,劇本故事情節缺乏嚴謹的推敲,脫離了嚴酷的戰爭事實,把戰爭視同兒戲,把一切在戰爭中意想不到的事,都牢牢掌控在正面主人公的手中,忽視了敵人的奸詐丶殘忍丶狡猾及強大的軍事裝備。
2.渲染了一些不可能實現的事,如手榴彈打飛機,三。至于武林高手抗日也是可能的,但也是少之又少的事例。
3.化裝。在抗戰艱苦的歲月中,主人公們油頭粉面,衣裝筆挺,個個都標佩假睫毛,個個都把胸墊得高高的,嚴重脫離那個時代的審美觀及中國貧窮的生活壯態。抗戰劇宣傳的是人民必定戰勝侵略者這個正能量的主題,劇情中弱化了敵人,渲染了中國軍隊及各抗日團體不屈不撓誓死抗爭的英雄形象,讓觀眾在觀看劇情的過程中有一種愛國情節的逐步提升。
“神劇"一詞的來源
日本雖已戰敗多年,但戰后經濟增長名例世界前矛。由于軍國主義在日本根深蒂固,一直報有占領他國的野心,從精神上逐步滲透,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總之,抗戰劇宣揚的是正能量,畢竟日本是戰敗國,是外來侵略者,怎么寫,怎么打擊他不為過。
抗戰劇反映的是特定的歷史時期,中國各階層的人民面對強大的侵略者,拿起簡單的武器,前赴后繼,對敵人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最終戰勝了日本。
抗戰劇可以說是宏揚正氣的主旋律,是取之不盡的題材。但一部分人沒有認真地看完劇,沒有沉淀下來分柝劇情,一聽說抗戰劇立馬全盤否定,生拉活扯地扣上“神劇"的帽子,不噴不為快。
如何制止抗日神劇這種歪風邪氣?
我覺得,影視作品應該分為三類。一類為“正片”。就是一句歷史客觀事實藝術加工改編的影視作品;再一類就是有明顯娛樂性質的“娛樂片”。例如:喜劇、荒誕劇,包括類似“抗日神劇等等”;第三類就是“教育片”。就有明確指向意義的,配合形式宣傳的影視作品。
盡管有點“八股”的味道。但是卻也能避免把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謬誤的一棍子打死。“抗日神劇”之所以在前一時期頻繁出現在熒屏上,不一定就是有人主觀惡意歪曲歷史,惡意愚弄民意。大可把它當作荒誕喜劇觀賞娛樂。并不需要如臨大敵上綱上線。更不必要用“禁止”手段來矯枉過正。一些觀眾的不同討論批評就足以形成糾偏了。我覺得根本用不上極端處置。頂多因勢利導以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大度寬容。
關于抗日神劇,抗日神劇在現在的電視熒屏,你剛唱罷我登場,有點經久不衰的意味了
究其原因還是最跟本的收視率的問題,別的節目比不過抗日神劇的收視率,被抗日神劇霸屏也就可想而知了。有人又會不理解為什么這種類型的電視劇可以霸屏,我們身邊的人似乎對這類電視劇不是很感冒啊,其實大家想一想現在的收視人群也就知道了,在智能手機等網絡終端越來越普及的今天,能夠安定的坐在電視機前面看電視的,一是年過五十的中老年人,而是手機被以各種措施限制使用小學生啦。抗日神劇尤其對中老年人還是還有市場的。
首先我認為有些神劇太過于娛樂化了,如果想拍武俠片槍戰片就不要用抗戰的題材,中國為抗戰犧牲了幾千萬人不應該被娛樂化。這種做法就是對先烈的侮辱,日本人如果真的像神劇中那么不堪一擊,中國會有長達十四年的抗戰嗎?
抗日神劇盛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廣 電 總局的審核機制,雖然抗日神劇有很多邏輯上的硬傷,但是在廣 電審核的時候,卻是非常容易過審核。具體的請參考每年有多少電視劇被廣電斃掉就知道這其中的厲害了。舉個例子,人民的名義熱播,讓眾多的影視發行公司看到了商機,那至今為什么我們沒看到另一部人民的名義呢?答案是過不了廣電的審核
第二,抗日神劇確實擁有一大批忠實觀眾。對于眾多80后和90后來說,抗日神劇確實是不堪入目。但對于眾多文化程度不高的70后以及70后以下人群,還有大批的農村人群來說,抗日神劇確實是消遣時間的好途徑,對于是否邏輯嚴謹就不那么重要了。
第三,愛國主義教育。抗日神劇確實起到了愛國主義教育。從人的內心來講,都是愿意跟隨強者的。人人都愿意加入一支常勝之師,而沒人愿意加入一支常打敗仗的軍隊,即使這支部隊的勝利是被包裝出來的。所以,抗日神劇確實有它存在的土壤,這也是社會不斷抨擊抗日神劇,但抗日神劇仍然層出不窮的原因。
現在以《抗日奇俠》,《向著炮火前進》,《一個鬼子都不留》,《箭在弦上》等為首的抗日神劇,看來幾個神奇的片段,這哪是日軍侵略中國啊,這明明是日軍破跑到中國受罪啊,這些導演也是,怎么能導出這么不負責的電視劇了,審核人也不負責人,更重要的是我們小孩看到這樣的一幕幕,會怎么想,抗戰真的如此簡單嗎?這簡直就是誤人子弟啊。
如何制止抗日神劇
觀眾抵制之所以前幾年抗日神劇層出不窮,就是因為有不少觀眾賣單,倘若大多數人都對這類型的劇進行抵制,那么抗日神劇自然就失去了市場。
廣電總局進行管控說抵制,但畢竟中國人口多,人多就代表總會有市場的,因此依靠觀眾自發抵制的話恐怕還不夠,這時候當然就需要廣電總局對這類影視劇進行管制了。事實上,抗日神劇是一種荼毒,當年的8年抗戰勝利是很多革命先烈用命拼死換來的,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今天安逸的生活,因此現代人你可以對他們無感,但最起碼要保持尊重。
抗日神劇兒戲化抗戰,以為當初戰爭, 這是對所有逝去的革命先烈的嚴重不敬
應該當然需要上頭出手糾正這種歪風。所幸的是,這幾年因為觀眾抵制以及廣電的管控,抗日神劇已經逐漸消失了。從編劇到導演,從攝影到演員,甚至,從監制到審批的那些人,既沒有經歷過那段歷史,有不去好好研究那段歷史,僅僅考慮的是票房,是收視率,是回收成本,所以,就任性胡來,打打鬧鬧,吸引眼球賺到錢就行了。本身的出發點就錯了,怎么能出精品呢?
所以,整頓規范文化市場,加強學習提高文化素養,樹立文藝為人民大眾服務的理念,學習歷史,了解歷史,才能真是再現歷史,謳歌英雄,弘揚英雄精神,為社會提供正能量,為人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結語:
抗日神劇,不尊重歷史事實,服裝太干凈,演員太偶像話,主角太玄幻,,演員妝容精致,皮膚白凈,不符合戰場環境。誤導觀看群眾的真實認知。希望廣電總局審片時嚴格把關,杜絕抗日神劇!
電視劇必須要客觀真實的反映生活的原貌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藝術夸張,情景的宣染但不能不靠譜的沒有底線,藝術作品的真實性一是客觀的真實性。二是符合觀眾心理的真實性。違背和脫離了這兩條規律拍出來的影視作品效果不會太好,很容易引起觀眾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