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端逸韻:劉養池書法的藝術特色
(周養俊)
劉養池
在陜西當代書法藝術的百花園中,劉養池的書法作品獨樹一幟,以其深厚的傳統根基、靈動的筆墨表現與獨特的藝術視角,構建出極具辨識度的個人風格。他將千年書法文脈熔鑄于筆端,在方圓之間彰顯文化底蘊,于濃淡之中傳遞藝術哲思,形成了古拙與靈秀并存、法度與意韻共生的鮮明特色。

一、溯源守正,筆融古今。劉養池是我中學同學,從小喜歡書法,無論上學、工作,他的業余愛好就是書法,始終如一,從未改變。他對傳統書法的研習是絕對的虔誠。他扎根篆隸,從商周金文的雄渾樸茂、秦漢簡帛的率意天真中汲取養分,將《石鼓文》的蒼茫、《石門頌》的縱逸融入創作基因。其篆書作品,線條如屈鐵盤金,起筆藏鋒蓄勢,行筆遲澀凝重,收筆處或回鋒如古鼎鑄紋,或露鋒似刀刻甲骨,盡顯金石之氣。他的篆書作品,以中鋒用筆為主,兼融側鋒變化,使線條既有厚重的立體感,又不失靈動之態,將篆書的古奧轉化為富有節奏的視覺語言,讓觀者在靜穆中感受文字穿越時空的力量。

二、碑帖交融,行草生韻。劉養池的行草創作打破碑帖界限,形成剛柔并濟的獨特風貌。他以碑學的雄渾強化線條筋骨,以帖學的流美賦予作品氣韻,在欹側與平正中尋求動態平衡。其行草作品往往開篇如疾風驟雨,筆勢迅疾而不失章法,轉折處棱角分明卻不生硬。他的行草長橫如千里陣云,豎畫似萬歲枯藤,字勢連綿而氣脈貫通;而收尾處則漸趨舒緩,墨色由濃轉淡,枯潤相生,營造出“余音繞梁”的意境。這種收放自如的書寫節奏,既展現了對二王筆法的傳承,又彰顯了對碑學精神的創新轉化,形成了自己富有個性的線條特色。

三、虛實相生,章法出新。在章法布局上,劉養池深諳“計白當黑”之道,注重空間與線條的辯證關系。他打破傳統對稱式構圖,以疏密、欹正的強烈對比構建視覺張力。他的行草書法筆墨酣暢淋漓,章法錯落有致,字距時緊時疏,行距或寬或窄,形成如音樂般的韻律感;空白處雖不著筆墨,卻與墨色區域相互呼應,構成虛實相生的整體意境。這種章法處理既避免了程式化的匠氣,又賦予作品現代審美意趣,使傳統書法在當代語境下煥發新生。


四、文心鑄魂,以書載道。劉養池始終認為,書法不僅是技法的呈現,更是文化精神的載體。他人品與書品同敦厚,書寫內容與書法字體相協調。他的作品內容多選取經典詩文,通過書寫過程與古人對話,將個人對傳統經典詩文的理解融入筆墨之中,創造新的藝術意境。他的篆書《心經》,以端莊靜穆的筆調傳遞經文的空靈意境;他的行草《將進酒》則以豪放灑脫的筆法呼應詩歌的雄渾氣象。這種“文”與“書”的深度融合,使作品超越了單純的視覺審美,成為文化精神的具象表達。

從傳統中走來,在創新中突破,劉養池以筆墨為舟,在書法藝術的長河中不斷探索。他的書法作品,既是對千年文脈的深情回望,也是對當代藝術表達的勇敢嘗試,以獨特的藝術語言,為中國書法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