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陰是陜西東路迷胡之發源地,而華陰迷胡又起源于何時何地呢?我的爺爺從上輩人的口口相傳中曾告訴我,華陰迷胡戲曲起源于隋文帝年間的道教樂曲,具體地點就在今桃下管區興樂坊村竹峪內十里處一個名叫迷魂臺的地方。當時的迷胡也稱“竹馬曲子”。
到夏天了咩隋朝著名道教真人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傳道云游來到華山之西十里的竹峪內迷魂臺,見此臺谷險境幽,是修道成仙的寶地,便隱居于此修仙布道。那個時候誦經傳道的方法是手執漁鼓筒板,配以銅磬笙笛,為道眾弟子念唱道經以勸化世人。這種給傳道誦經配的樂曲特別宛轉悠揚、悅耳動聽、宜頌宜記。當時就有一些道眾把這一道曲帶到山下,傳到了華陰、華縣及周邊的各地道觀,一些道眾也多按所學樂曲在飯前飯后敲碟擊盤以伴唱。后來發現敲碟擊盤發出的聲音也很清脆動聽,便在道場集體講道時伴隨著鼓板笙磬,融進了敲碟擊盤這種簡單打擊樂器。后來這種傳道方法又傳給了二華民間居士信徒,山下的民眾用這種方法增配三玄、二胡等樂器編寫一些民間小曲故事傳唱。因民間編唱的故事不是道曲經詞,所以不能稱為經曲。但因這種音調來源于張果老講道的迷魂臺,故而便把按道曲經調念唱的民間故事,稱作“迷魂曲子”。
搜索楊洋,之后選擇“新聞”一欄音,比如說誰“迷魂兒了” ,常說成“迷胡兒了”。所以書面的“魂”字被口語方言念做了“胡兒”。于是源自竹峪迷魂臺的道教樂曲,因使聽者魂牽心醉,開始時被稱為“迷魂兒曲子” ,天長日久便叫做“迷胡兒曲子” ,亦簡稱“迷胡” ,一直流傳至今。
華陰迷胡有“道情”曲調流傳于今。相傳也是因張果老講道用的樂曲受到各道觀人士的認可和欣賞,便遠地騎馬來迷魂臺聽經學道。因迷魂臺深居峪內十里處,山險道窄馬匹難以進山,便把馬匹栓停于峪外竹園內的僧觀院內,聽完道經回歸時怕忘掉道詞便騎在馬背上誦經而歸,故而又把迷胡稱為“竹馬曲子 ”,并有“道情” 曲調傳世。現代聲腔曲調中的“說道情”的曲調名就是當時“說唱道經”的沿襲名。
據傳竹峪迷魂臺比華山所建道院還早,如今張果老修身隱居的土木道觀都倒塌無存。現留有遺址石洞五孔,巖壁石刻尚存。張果老在迷魂臺羽化的墓塔雖被竊盜,但圓寂時的瓷甕、骨骸仍留塔內,塔座“天地”二字依稀可見。
當時由于來迷魂臺聽道的人士越來越多,食宿難以解決,遠道而來的信徒便多在迷魂臺出峪的西坡一僧觀院內停馬食宿。因年代久遠,遺址上僅留瓦當殘片與石基座,后又挖掘出銅制爐鼎殘片,撿拾人至今還完好保存。僧觀院的上方為埋葬僧人的墓地,雖多次被盜但墓包完整,人稱僧觀墓。
迷魂臺因張果老隱居傳道于此,故后為道教重地,一直有道士道姑居住。一九五八年前一曹姓道姑住此三年之久,又一名道姑為現桃下管區新營村人,后與一李姓道姑一起去了華山。道士劉進喜終生居于迷魂臺,病危時由桃下管區興樂坊村秦穩后將其背下迷魂臺,死后埋于興樂坊村南。
是興樂坊寬巷人,自幼酷愛迷胡,能彈會唱,是當地有名的迷胡民間藝人。他領班的民間迷胡班社,是由興樂坊和五方等多村藝人組成。因我年小,只記得經常來我家的有:鍋鑼、童喜、楊秀木、段憲章(音)幾位爺爺。解放前的數年間,種完小麥他領的戲班便沿渭南、西安、寶雞、甘肅、寧夏、蘭州等地,一路演唱坐場迷胡(亦稱“板頭詞”), 年前臘月二十三前才返回。當時他們的樂器是:三弦、竹瓦子、青碟、笛子、板胡、銀鈴、梆子。據爺爺說,其中青碟、竹瓦子兩樣是由迷魂臺道人傳下來的。
到了省實驗劇團曾為挖掘華陰迷胡,派人前來我家讓爺爺去西安進劇團唱戲,因爺爺有病未能成行,后由鍋鑼爺爺等五人去了省實驗劇團。一九五四年鍋鑼爺爺五人還隨省實驗劇團來華陰演出,并來家與爺爺進行了交流。當晚鍋鑼爺爺陪爺爺和我,是坐在樂隊演奏的沙坑觀看省實驗劇團演出的。我的爺爺去世前一直為鄉親們念唱迷胡曲子,他老人家無意間給我的口傳心授,為華陰迷胡尋根正源,留下了珍貴的歷史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