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走 福 建
王 英
旅游,通俗的說法是:在一個地方待膩了,再到其它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當然,旅游的過程也是對異地文化的一種傳播和交流。我已在國內走過不少地方,但細數起來仍有五六個省區尚未涉足。于是,便打算最近幾年每年至少出游一個未曾去過的省區,直到游遍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神州大地,用心領略“江山多嬌”。
彩 云 之 上
自己尚未涉足的省區基本上不是遙踞東北,就是偏于西南,不是遠在西北,就是隅于東南,出行一般都得乘飛機。這次去福建,去時由西安飛往福州,回來時由廈門途徑重慶萬州而轉飛西安,來回三起三落,正好飛了個三角航線,機上感覺自然非比往常。
古人說“扶搖直上九重天”,其實坐飛機最多只能看到二重天。即云層以下是一重天,可看見山間浮云和藍天白云,還有弦窗邊不時擦過的云絲和云團。待到飛機飛上七八千米的高空,往上看是湛藍無際的星空,往下看是變幻無窮的云海。尤其是云海的變化讓人嘆為觀止。起初,只見一排排一隊隊的云團擦窗而過,雄赳赳氣昂昂的就像龐大陣容的高炮部隊、裝甲部隊、導彈部隊正在接受檢閱,排山倒海,勢不可擋。不久,又像一望無際的大曬場上正在晾曬剛剛收獲的新棉花,這些棉花不是平攤在曬場上,而是密密層層重重疊疊成團成堆甚至如山般地擠滿了曬場,給人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感覺。之后,滿眼都是白色云團云堆云山逐漸疏散,形成相互鏈接的縷縷絲帶,間或又顯現出或大或小的藍灰色空洞,大的像湖泊,小的像池塘,長帶狀的猶如江河溪水,奔流不息,一往無前。整個云層就這樣漂浮著,滾動著,飛馳著,變幻著,無聲無息,晝夜不止,無窮無盡。這就是人在飛機上看到的第二重天。至于大氣層以內的其它七重天和大氣層以外的太空世界,將會吸引更多宇航員和科學家去探索它的神奇、奧妙和精彩。
大 紅 袍
慕名來到嶺南的武夷山景區。在景區東北區的一條峽谷中,我們冒著大雨尋訪了“大紅袍”茶葉的始祖古茶樹。
這條峽谷由九座丹霞地貌的石山構成,名曰“九龍窠”,說是九條龍的家。相傳古代有九條龍居住在這里,它們生性頑劣,打鬧不休,還不時無中生有,興風作浪,致使民不聊生,苦不堪言。一日,一位白發長髯的大師路過此地,聞知情由,便盤腿打坐,念咒做法,啟動周圍九座大山,將九條孽龍死死壓在山底,從此山民們過上了太平日子。峽谷谷底的九龍溪,就是九條孽龍悔過的眼淚流淌至今。
沿著九龍溪旁拾級而上,谷底全是一壟壟新培育的茶園,即“大紅袍”通過有性和無性的兩種繁殖方法,培養出一系列子孫品種,才豐富了如今的烏龍茶市場。烏龍茶屬于半發酵的四季老少皆宜茶,其養生保健功效相當誘人。當我們進入谷尾,看到主峰山腳的半山坡長著五顆一米多高的茶樹,至今郁郁蔥蔥,枝葉茂盛,不禁打內心深處肅然起敬。
導游說,五顆始祖古茶樹生長的地方有一條石槽,山上的腐殖質和著雨水流淌到茶樹根部,就成了茶樹絕佳的養料。加之坐北朝南,長年陰濕,形成了茶樹獨特的生長環境。所以,這方山水,天地陰陽,日月精華共同孕育的這種茶樹,就成了頂級稀有之物。
據說,早在400多年前的明朝萬歷年間,南方有位書生進京趕考,路過九龍窠時暈倒在地,被山上的方丈發現抬上寺院,經服用五棵樹所產之茶,不幾日神清氣爽,精神倍增,復又趕路,終于考上了當年狀元。這位新科狀元感激救命之恩,從京城趕來寺院答謝方丈,方丈便讓他為茶樹贈名,狀元立即恭恭敬敬地把皇上所賜大紅袍披在茶樹身上,忽然靈機一動,說“那就叫大紅袍吧!庇谑,這五顆茶樹有了名字,其所產之茶也隨樹名而紅遍華夏大地,后又隨絲綢之路走向五洲四海,這就是享譽寰宇的大紅袍茶葉的由來。
相傳,1972年中美建交時,毛澤東主席送給尼克松總統四兩“大紅袍”茶葉。尼克松接過茶葉,一時語塞,尚未收手,似乎感覺禮物輕了。機敏的周恩來總理當即插言解釋,大紅袍茶葉產于武夷山的五棵樹,年產量僅八兩七錢,毛主席送給你的是年產量的一半!尼克松聽了,頓時高興笑納,連聲道謝。
毓 園
被稱為“鋼琴島”、“音樂之鄉”、“萬國建筑群”的鼓浪嶼上景點很多,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卻是毓園。
毓園因一個人而建。這個人可稱為名副其實的“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彼拿纸辛智芍。
毓園建于1984年,建有“林巧稚大夫生平事跡展覽館”,園中屹立著林巧稚大夫的漢白玉雕像,雕像永遠微笑著面對著游客,流露著她對患者、對人民終身不渝的大海般的深情。雕像旁的兩株南洋杉,是鄧穎超同志1984年11月參觀毓園時親手栽植的。如今長得朝氣蓬勃,生機昂然,寄托著華夏兒女對林巧稚大夫共同的懷念和崇敬之情。1988年清明節,林巧稚大夫的骨灰由北京送抵毓園。
據講解員介紹,1901年林巧稚生于廈門鼓浪嶼。幼年時母親被病魔奪走生命,所以她從小就立志學醫。解放前,協和醫大規定主治醫師是不能結婚的,否則立即解聘。林巧稚懷抱“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志向,終身未婚。他從醫60多年,親手將五萬多個小生命接到人間。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大夫在北京逝世,終年83歲。人們永遠不會忘記她臨終前的最后一句話:“產鉗!產鉗!快拿產鉗來……”
32年過去了。人們至今絡繹不絕地去毓園看望她,憑吊她,可見她的精神感人至深。也說明中華民族是個知恩圖報、感恩戴德的民族,只要你為人民做了實事、好事、善事,人民就會永遠記著你,尊敬你,想念你。
土 樓
在福建的第五天,我們來到仰慕已久的土樓建筑群。
福建土樓的代表作是坐落在龍巖市永定縣高北村的“圓樓王”—─承啟樓。它是世界文化遺產,建筑史上的奇葩,以其高大、厚重、粗獷、雄偉的建筑風格和庭園院落端莊麗脫的造型藝術,融入如詩的山鄉神韻文化內涵,讓無數游客感慨萬千。
承啟樓建于1635年,直徑63米,沿外環走廊一圈要走292米。清末最盛時,樓中曾住過80多戶600多人。這哪里是一座土樓,分明是一座圓形的城市!土樓人稱“外四層,內四圈”。外圈共四層,第一層是廚房,第二層是糧倉,第三、四層是住房。其中一、二層無外窗,以防盜匪入侵;各層四周都留有瞭望口,以備觀察敵情,機動應戰。樓內第二圈共兩層,一層是客廳,二層是客房。樓內第三圈為一層,開設著私塾。樓內第四圈也為一層,作祠堂祭祀用。墻基均為石砌,以防潮濕水淹。墻體全是土筑,下寬1.8米,上寬1.2米,寬厚穩固,冬暖夏涼。土墻中夾筑竹片、木條,相當于水泥中的鋼筋,具有防震抗震功效。土樓多為圓形,也有個別方形,體現別樣風格。1986年,在國際郵電部發行的一套“中國民居”郵票中,“福建民居”采用的就是承啟樓的圖案,該郵票被日本評為當年世界民居最佳郵票。2010年2月13日,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親臨參觀承啟樓,之后又游覽了博士樓、五云樓、世澤樓等主樓,均贊嘆不已。
原來福建土樓由來已久,淵遠流長。早在1700年前的西晉末年永嘉年間曾爆發“八王之亂”,連年內戰,逼得百姓流離失所,引起北方上層人物和世家大族舉家連族大批南遷。之后,又歷經五次大規模地南遷,生活在中原一帶的漢族人群大量流落到東南沿海一帶。又因沿海一帶的平原河口地區早被當地土著人群占踞,所以南遷的漢族人群只能躲避到深山老林之中重建家園,形成了日后龐大的客家族?图易逶谧孀孑呡叺慕伊⑸嶂,為了適應東南沿海一帶的多雨潮濕氣候,抗御野獸毒蟲侵害,防備異族盜匪襲擾,便逐漸摸索出了一套修建圓形土樓的辦法,以供整族近親集體居住,增強共同抗御天災人禍的能力。最早的圓形土樓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日后的圓形土樓就越建越多,越修功能越齊全,越修構架越漂亮,以至成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絕。
據說里根任美國總統時,五角大樓的軍情人員通過衛星偵察,發現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分布著成千上萬個圓形建筑群,疑似原子反應堆或導彈發射基地。于是大為驚慌,立即報告總統,總統親自派遣老派特務夫婦倆假扮學者前來北京參加國際建筑工程研討會。會后,他們特意申請前往福建考察土樓群,我方安全部門派專人陪同考察。由于在土樓受到熱情款待,他們以為是政府特意安排,專門欺騙他們,便更加不相信。直到碰到一位法國女記者,女記者說她已在此住了三個月,土樓確實是民居,特務夫婦這才徹底相信;貒鴪蟾胬锔偨y后,警報最終得以解除,土樓也從此在美國傳揚開來。
(2015年6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