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0 秦岳峰 陜西散文論壇
作者簡介:秦岳峰,陜西省華陰市人,華陰市法院退休干部。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現代作家協會會員,陜西省作協會員,華陰市作協會員。作品散見于《現代作家文學》、《散文百家》、《當代中國詩人檔案》、《2014年中外詩歌散文精品集》、《老年周報》、《華山文學》、《秦都》、《華山風》等刊物,出版個人文集《流年心影》。
天地之間有桿稱
秦岳峰
電視劇《宰相劉羅鍋》里有一首歌唱道:“天地之間有桿稱,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桿子挑江山,你就是那釘盤的星”。
一把木桿稱,一頁文明史。木桿稱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早在秦朝統一度量衡時就開始在民間出現,到南北朝時已廣泛應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以權衡利弊來告誡自己或提醒別人處事時要慎重思考,善于比較,三思而后行。這里的“權衡”其實就是從稱演繹而來的,‘權’指的是秤砣,‘衡’就是秤桿。
作為商品流通的計量工具——木桿稱,原來一斤為十六兩,又名十六金星稱,相傳是由天上十六顆星組成,即南斗六星,北斗七星,福、祿、壽三星。幾千年來,木桿稱一直活躍在大江南北,千家萬戶。在瓜田豆下、鍋碗瓢盆的瑣碎間,在車馬如龍、人聲鼎沸的集貿市場里,歷史成就了木桿稱之深沉的文化內涵:公平公正的象征,天地良心的標尺。
由于木桿稱其形狀與龍相像,人們就把它視為吉祥物,用于鎮邪而供奉于正堂以內。小時候,依稀記得家里有一桿老掉牙的木桿稱,由于年代久遠,稱桿傻白傻白的,稱星像垂暮老人的牙齒掉得七零八落,出現了不少小坑坑。爹爹用他那木匠劃線的竹筆在有坑坑的地方涂點墨汁,黑色的小點便替代了稱星。奶奶視那把木桿稱為家中寶物,輕易不借人,莊重的靠放在家里供奉祖先的條桌旁,讓它與祖輩先人們一同福佑后輩兒孫銘記天地良心,公正做人。
解放前后那些年,家里每年都要在溝北地里種上幾畝西瓜和甜瓜,父親是種瓜能手,在遠近十里八村是出了名的。瓜地北邊有一條官路,這條路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所修古長安到洛陽的馳道。每到瓜果飄香季節,過路人或是附近村莊的人紛紛到瓜地來買瓜。每到這時,奶奶就坐在瓜菴子旁不停地嘮叨:“娃呀,給人把稱稱好,人在做,天在看,稱上貴賤不敢哄人,良心要緊!”父親聽奶奶的話,把稱稱得老高,十一斤按十斤算,零頭都不要了,臨走再搭上幾個小甜瓜,遠近人誰不夸奶奶和父親的公道、厚道!
奶奶心懷善良,秉持正義,在村上有口皆碑。有一年春上,村上來了一個賣鹽的,奶奶買了一斤鹽,回到家里用自家的稱一稱,只有八兩,奶奶嫉惡如仇,要找那賣鹽的理論,爹爹擋住奶奶:“算啦,不就二兩鹽的事嗎?”奶奶不行:“二兩鹽事小,慣下這瞎毛病事大!”奶奶氣急火燎地到巷里找到那賣鹽的小伙:“你年紀輕輕的怎么學會哄人了,你不看那稱上就釘著福、祿、壽三星,短人一兩,福跑了,短二兩,祿沒有了,短三兩,就折壽呢。”那小伙拱手作揖,不斷道歉:“今后再不敢了。”奶奶不依不饒,一把奪過那小伙的稱,發現稱盤底下粘有污物,奶奶當即從地下撿了個小瓷片,把稱盤底刮凈,再一稱,就準準的。那小伙愧疚得緊緊地抓住奶奶的手,熱淚盈眶,撲通跪倒在地,激動地說:“老奶奶,你放心,今后我再也不做虧人的事了!”后來聽說,那小伙果然悔悟,在縣城開了一家鹽店,用心經營,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真該與稱結緣。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家里那桿木桿稱像棵吉祥的梧桐樹招來了一只漂亮的小鳳凰—— 我的未婚妻,如今的她。把個老奶奶高興得一臉的菊花,一雙小腳擰過來,搖過去,忙碌著她那合不上的沒牙嘴稀罕地問長問短。我大聲給奶奶說(奶奶耳背)她在縣城衡器廠上班呢,奶奶問:“衡器廠是干啥的?”我說:“衡器廠就是釘稱呢。”一說到釘稱,奶奶來了興趣,高興地說:“釘稱好啊,稱是最公道的東西,釘稱跟做人一樣,定盤星弄準了,就能做公道人,釘公道稱!”
奶奶的話,言淺意深,有著獨到的真知灼見;奶奶的話散發著泥土的芳香,蘊藏著樸素的哲理。真是高手在民間,像奶奶這樣大字不識的莊稼人,她(他)們本著“半截尺量準世間曲直,一桿秤秤出天地良心”的善良本能之心,竟能說出“釘稱跟做人一樣,做公道人,釘公道稱”的“至理名言”,實在令人感懷不已!
妻子一生與稱有關,年輕時學釘稱,不惑之年調到市計量所專管木桿稱鑒定和木桿稱市場管理。表面上看似柔弱內向的她,卻常懷著一腔正氣。一次在例行市場檢查時 發現一個開四輪車賣菜的小青年,在稱盤上綁了個小鐵環,又把兩個稱毫系之間的稱桿內掏空點距離,以至稱毫系可移動。這種嚴重的做弊行為憤怒了一向賢淑靦腆的她,她斷然罰款并沒收假稱。后來知道那小伙是她娘家對門胖嬸的小兒子,于是胖嬸便托岳母前來說情、要稱。妻子狠狠地說了母親一通:“啥事你都管,這種昧良心的事我能容忍嗎?!”
如今,奶奶走了已有半個多世紀了,日月輪回,世代傳承,我老覺得妻子身上有奶奶的影子。
曾幾何時,木桿稱已悄然被電子秤所代替,漸漸退出歷史舞臺,然而,在歷史的洪流中,它作為凝結民族智慧的重要文化符號,將披著滿身星光永載中華文明史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