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澗峪
潘山
蟄伏了將近半年之久沒有戶外,身心極度的不暢,看著驢友們追風逐月,四處撒歡,更是心如蟲噬。但凡群里有動靜,必將關注到底。
終于,好消息傳來,山中仙戶外將組織一次東西澗峪的大穿越,時間就定在2018年3月31日。
時如白馬過溪,轉眼吉日來到,禮拜六一大早,二十多人的隊伍浩浩蕩蕩趕赴華州。
在華州陽光蕩漾戶外群的帶領下就向東澗峪出發(fā),七拐八拐,也不知道是路長還是心急,感覺到過了好久才到了澗峪水庫,車子一停下,大家立即就被這秀美的山巒給迷住了:山前開闊,村舍安然,澗峪水庫就兀立在眼前,向南望去,峪道開闊平坦,眼前的山層石疊疊,一如華山山體,遠望后山,山峰盈翠溫順,宛如南方的秀峰麗景。一條河水蜿蜒曲折,淑靜典雅,自峪內款款而來。
正是風和日麗,花香四溢,長長的峪道產(chǎn)生的魅力,很快將我們這支龐大的隊伍順吞了進去。
一樹潔白的花樹靜靜的立在溪澗的空地上,像一位情竇初開的少女,等待著情郎。再往前,農(nóng)舍幾間,因勢而建,屋前寬闊,石頭圍成的農(nóng)田一塊塊錯落有致,或菜或苗,又有花樹散落其間。在山坡上有小石洞,洞口由木板零碎搭建,看見有人經(jīng)過,幾只小羊羔擠擠兌兌的就往洞里面鉆。
繼續(xù)前行,經(jīng)過一戶人家之后,路的右邊有一向西的峪道,峪口有塊大石皮,兩隊人馬就在此息足,聚攏了來了一張大合照。
照罷,大家不再順著東澗峪的水泥路繼續(xù)前行,而是登上石皮往山上走。
往上走,荒草蓬松,樹木單調,偶爾有陽光隨風從樹枝間吹過,一改前面的汗熱,涼嗖嗖的。
真后悔上來,早知道呆在東澗峪曬曬暖陽,聽聽溪水歡歌,看看綠草花樹多好!
多虧了后面趕上來的幾位華縣驢友,他們的熱情幽默的鼓勵使得我們得以繼續(xù)前行。
山勢變得陡峭起來,氣氛瞬間變得熱烈起來,個個拿出犟驢的勁頭奮勇攀登
!
借著在山梁上休息補給的時間,放眼四顧,層巒疊嶂,蔚為壯觀。
翻過梁就是西澗峪了!
順著山坡半走半滑抵達谷底,再次聽到了溪水的叮當作響,又見花開、葉綠。
鉆過一條樹枝交錯形成的通道,但見一片歡騰,一道瀑布自對面沿著層巖疊石緩緩鋪下,然后如游魚般在亂石中歡快穿行,讓人喜不自勝。
伴著溪流,慢步前行,樹高林疏,景色幽靜 ,山梁相向。偶遇秀潭,不免止住腳步,細細打量,頻頻自拍。
人困馬乏之際,見一石洞,溪水自此流走,不知所蹤。
華縣的隊友告訴我們,這里離到出山的水泥路還有15里,意思是提醒我們合理安排時間,以免被困。
驚聞此言,幾乎淚奔!還有15里啊!
15里怎樣,還得走啊!不走能出的去嗎?!
峰回路轉,轉個彎竟然一陣興奮,只見一道水流從天而降,原來就是剛才不知
所蹤的水流又回來了。面前的石頭上鐫有盤龍瀑三字。
抬眼上望,高高的山梁果然如神龍飛馳!
真想奔過去親近一下,可惜時間太緊,不敢流連。
行沒多遠,聽見崖下有人語喧聲,透過枝丫下看,就見大隊人馬正聚集在一巨大的潭邊歡鬧。
趕緊跑下去參與其中,猛抬頭,方見 那條巨龍竟然追過來,從二十多米高的懸崖峭壁間疾馳躍下,好一個漂亮的蛟龍入海。
這里落差大,潭深樹高,景色瑰麗。趕緊抓緊時間照張像吧!
秀美的景色將群主紅斌這個豪爽的西北漢子的心也給柔化了,一改往日的風風火火,闊步流星,看著我和花香落在了隊伍的后面,遇到景色秀美的地方,就特意多停留一會兒。特別是遇見這些些飛瀑流泉,更是停留很久,讓我們也盡情享受。
往下再走,落差加劇,兩旁山勢高了很多,崚嶒怪樣的山體讓人稱奇又畏懼,有的像兩只大猩猩臉挨著臉,有的黑黢黢像潑了墨水,這和中間的開闊地的一路鮮花一路流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穿谷趟溪, 很快到了石門,這里可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一線天,危石高聳,虬柏盤石,漫入云端,這里曾是當初渭華起義之師到洛南建立革命根據(jù)地經(jīng)過的地方,立于此,禁不住豪情萬丈!眼前浮現(xiàn)出英雄之師的雄赳赳,氣昂昂的威武身影!
出了石門,四下開闊,眼神迷亂,有羊群混跡于石陣間,難分彼此,巖壁上鑿有石刻臼,應是古時棧道遺址。
終于看見人煙,有幾戶人家散居于此,狀如桃花源……,農(nóng)人雞肥而康,吊人胃口,問價,曰:僅剩母雞,不賣。……
悵然若失間,已走在了長長的虐人的水泥道上了,左邊就是被綠色鐵絲網(wǎng)護起來的赤水河,河水歡暢,直抵澗峪水庫。
一步三回頭地走著,唱著,樂著,竟然忘記了身處何方……
重修華州縣志中這樣記載:“|石脆之灌峪,即澗峪,兩山相向,中亙長嶺,遂分該峪為東西兩道······,云云。
原來,身在澗峪!
作者簡介:潘山,筆名壁虎先生,男,漢民族,陜西華陰籍,1969年生人,大學專科文化。做過工人,也曾去非洲打工。是一個文學癡迷者,在非洲打工的親歷成就了他《行萬里路》的游記散文系列。其文字洗練,語言生動,感情真切,是那種平直而又不失文雅的語言典范,讀來朗朗上口,受到多家媒體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