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震 祠
文\田華
(一)
祖居華陰,離楊震墓、祠很近,但卻常因瑣事羈絆終未前去拜謁,心中不免時時感到糾結。五月二日下午和一干朋友閑聊,又提及楊老夫子軼事,座間,我迷矇感覺,天色昏沉,耳際風聲雨聲乍起,楊老夫子穿越千年飄然而至了。三日十時許,我便邀王某兄與我一同駕電車向市東楊老夫子祠堂而去。
眼前一石牌坊,牌坊兩側楹聯如是:
千年潼關清風明月廉聲遠
萬尋華岳劍影蓮峰正氣高
牌坊系現代建筑,砼為體,鑲以黑點麻子石材為表,架構簡潔、高大氣派!是呀!楊老夫留給后世的也即是“清白傳家”與天、地、你、我的“四知”。此即“四知坊”牌坊的命名之意。過了牌坊即為廣場,廣場中央矗立著楊老夫子漢白玉雕像。近瞻這石雕與昨日恍惚間見到的老夫子其形其貌其神極似。石雕背后便是老夫子祠堂,過祠堂再往后行,就是楊震老夫子與家人墓冢始東而西一字排開的地方。
祠為白墻,褐色屋舍,大殿與兩廂廊坊、廂房皆為漢時風格,其簡約大氣,卻又十分古樸而莊重;“關西夫子”石碑陳列于大殿之中,又有老夫子從仕之前設館授徒,入仕之后居官清廉以及遭奸侫暗算的事跡供游人憑吊參觀紀念。
老夫子已去年代久遠,祠堂雖修葺一新,門口亦分明置有“××廉政教育基地”牌匾數額,然時值五一小長假期間,祠中參觀游覽之人寥寥落落,祠堂門(即紀念館)前負責作身份證檢驗的兩個女孩,雙臂彎曲,伏桌無事幾欲睡去,偌大的祠堂院落,只能靜聽得我等自己的“沓、沓 沓”的腳步聲,在空空的院中回響,從漫遠走向清晰,又從清晰走向漫遠。
(二)
楊老夫子是弘農華陰人。他的父親楊寶就是一個淡泊名利、注重教育、宏揚儒學的人;同時,楊寶又是生性善良的人。他還是9歲孩童時,在華山之北麓玩耍,看見一只兇惡的大鳥鴟鸮啄傷了一只小黃雀,之后小黃雀伏地癱臥,被一堆螞蟻團團圍著欺負,楊寶遂心生惻隱救起了可憐的小黃雀并帶回家飼養。直至小黃雀傷愈羽翼漸豐,又將其放飛。事過不久,楊寶作了一夢,夢見一個黃衣童子來到面前說:“我乃西王母使者,承蒙君之搭救,實感激不盡。”言罷以白玉環四枚贈送給他說:“愿君子孫清白,位列三公。”童子話畢,就不見了。果然,楊寶的兒子震,震子秉,秉子賜,以及玄孫楊彪均位極人臣,而且品行端操守正,可歌可泣為后世壺范。漢語成語“結草銜環”的“銜環”故事即來源于此。后世用“結草銜環”兩個故事為成語比喻有恩必報。
震父楊寶漸長,刻苦攻讀歐陽生所傳授講解的《今文尚書》,而成為當時名儒并在民間隱居以教書育人為生。漢居攝二年(公元7年),楊寶與龔勝、龔舍、蔣翊被王莽一同征召進朝做官,寶不愿出仕遂逃避隱匿,不知所蹤,迨至東漢光武帝劉秀登基,光武帝因敬重寶之才華、學識、品德與氣節,隨于建武年間又特派皇家車輛征召他人朝為仕,他仍以年老抱病為辭婉言謝絕。后壽終正寢老死家中。按照中國的傳統,子承父業,順理成章。于是,老夫子接過父親楊寶的衣缽,在當地干起了教書 育人的行當。
楊震老夫子自小就在那樣一個家庭教育的熏陶與潛移默化的氛圍下成長起來,人品、才學堪稱雙一流。先后在華山谷東約1.5華里的牛心谷和華陰的雙泉等地設館授徒。教事日見有聲,尤以華山東之牛心谷為最。牛心谷是一個箕形的半截谷,從谷向上走不多遠即為谷中腹地,那里地勢稍為平緩,只是向上(南)略略有一點漫斜的緩坡,老夫子便隱居山谷結廬授徒。因山谷中多槐,每遇陽光照射,眾槐即蔽日遮天,十分蔭涼,也是一道難得的風景。時,楊震門下學子眾多,號稱生員三千。故而得“關西夫子”之盛名也。又因多有生員聽講、求學,自然,也就有了各種買賣商事,服務業風生水起。據華陰地方志載,當時的商事甚是繁華,故而人多成市。曰,槐市。
在此期間,他還師從大儒桓郁潛心鉆研《尚書》等經典。因老夫子的才學、人品被人們推崇敬仰,朝庭曾多次頒令詔其進仕入第,老夫子都一一婉拒,不為所動,依然做著他自認為清靜、淡泊,又能教書育人、傳道受業解惑的公益事業。照理說,如此下去,老夫子依然可以名滿天下而終其一生的。但是,中國歷代文人們常常有一種心結,這種心結并非一般讀書人所能繞得過去的,那就是“達則兼濟天下”的宏圖抱負,老夫子并非神人,也莫能例外,因為他不僅僅是文人,而且是中國文人,更是中國古代文人。終于,在公元108年,楊震作出了違背自己初心的決定,走出了與儒子(孺子)們打交道的天地,在鄧騭的舉薦下踏向了他悲劇人生的第一步。
(三)
這時的楊老夫子已經是一個五十來歲的半老頭子了。人生不過百年。一個人的性格、節操、品德是從小至二十五歲期間就塑造定型了,更況五十啊!而老夫子在自己的多半個人生中,就一直受到其父與家庭環境的良好教養與塑型,已經養成了耿介、剛正、不趨炎附勢的品質性格。此去官場憑他的個人人格,實難得心應手。可是,老夫子的人品與才華卻成就了他平步青云,一路從地方小吏到朝廷大員的歷程。
老夫子從仕十四載,先為鄧騭幕府,再做襄城縣令,又遷荊州刺史,改而東萊太守,旋即涿郡太守,后擢升太仆太常,一躍中央大員,之后又是三年的司徒和一年的太尉生涯。
老夫子這一路走來,在一個地方呆的都不是很長,要么一年要么二年多一點,唯在涿郡太守任上長達三年之久即到了朝廷為官。期間他對學生王密的暮夜來訪,以及王密獻金以感恩提拔的行為拒絕,被傳為清政廉潔的佳話,他本以為憑自己的勤政勤奮、廉潔奉公和聰明才華。就能做一個好官,就能治世兼濟天下,他太幼稚了,太缺乏政治上的成熟了,因而大錯特錯。實在是有點太快太順了。以至于到了中央很難適應更高層次的官場環境,很難按照自己個人做人的標準行事辦事。這就給老夫子日后的仕途多難埋下了伏筆。
中國的知識分子文化人有三種性格現狀,一種剛正不阿,兩袖清風、一身正氣,全憑才華正義和知識分子的良心良知做事;一 種則是專門結黨營私、阿諛逢迎,專權弄權的;還有一種是外圓內方,即保存了文化人的本性,又不太沖撞他人的能臣。三種人格中唯第一類人格不適合做官,一如楊震這樣的人。這三種人格的文化人盡管都經歷了“十年寒窗”的苦讀,可當他們“學成文武藝,貨于帝王家,之后,由于做官的道不同,結果也就大廂徑庭了。
當然,也有學成文武藝而賣不出去的例證,學問好,本事大,賣不出去,仍然也是枉然,仍然擺脫不了窮厄貧困與潦倒;孔子也是賣不出去而周游列國,孟子賣不出去而游說,因之,《論語》中記載著孔子說的:"沽之哉!沽之哉!"可是到了流動攤位上,還是賣不出去,孔老夫子一世受著委屈受著顛沛流離受著饑餓熬煎,一臉的可憐相。
實際上,現代的文化人也是一樣,賣不掉的時候,都很可憐。這就是世間相。過去是將學成的文武藝賣給帝王家。現在呢?是賣給工商巨子、大資本家。中國的知識分子,幾千年來都是如此。誰也改變不了的。另一方面,那些身為大老板的買主們,態度都是十分惡劣,他們對文化人對知識分子不但討價還價,苛求又苛責,有時候對知識分子就像對上門叫賣的小商小販一樣,看也不看一眼,一揮手就一個勁兒地嚷嚷:“去!去!去!”連理也不理,就是那么個霸道就是那么個味道。
在古代封建社會,尤其春秋戰國,知識分子第一個兜銷的買主就是各國的諸侯、執政的老板們。如果賣出去了,立即就可平步青云,至少可以弄個大夫當一當,其次,賣不到人主,就賣給等而下之的世家,如孟嘗君、平原君等四大公子,一般所謂卿大夫之流,能夠作他們的座上賓,也就很滿足了。實際上,名義上雖稱之曰賓,其實也不過是一員養士,一個門客而已,一如彈鋏當歌的馮援即是如此。到了公元前237年秦始皇準備統一六國,遂下了逐客令,著名的法家人物李斯也在被逐之列,臨行之時,李斯上書勸諫,秦始皇覺得有理,于是收回成命,李斯后來才得以重用。雖說如此,各國諸侯的滅亡,對養士風氣也是個不小的打擊,這一階段的讀書人,是比較凄涼悲慘的,大多流落江湖,過著游俠的生活,這就是漢初游俠之風盛行的主要原因。
楊震當然值得慶幸。他沒有孟子、蘇秦、張儀們周游列國到處游說促銷的苦痛履歷,他是懷揣治世經綸奇貨而居被朝庭從草廬中買了去的,只是他不諳官場規則,單憑個人道德價值行事,所以,當耿寶、樊豐等奸侫相互勾結,向他推薦無才學的庸碌之輩時,他不買其賬,又在奸人們利用手中權利大肆貪污,不顧情面準備彈奏的時侯,就難免遭遇奸侫擠兌遭到無端陷害了。
貪污賄賂行為是一種嚴重的社會腐敗現象,它的本質是權力的商品化,其實質是權力變質,社會公權力蛻變為當官者的私權和特權。貪污賄賂現象會從各個方面對國家的長治久安提出嚴重挑戰,其危害十分嚴重。
中國自古長期以來形成的優秀文化傳統和社會道德觀念,對于貪污的官員,各個朝代都是深惡痛絕的。歷朝歷代對貪污行為都會嚴懲不貸,對貪官都有極其嚴厲的懲治措施。明洪武皇帝對貪官污吏更是厭惡至極,甚至還有只要貪污超過60兩白銀就處死刑的律令。在漢代,法律對貪污受賄的官吏往往處以重刑,包括免官、禁錮、徒刑直至棄尸暴市。當時官員的貪污受賄犯罪形式多種多樣,每次打擊貪污腐敗都如一場暴風雨,等風雨過了,貪污腐敗現象就又開始出現了。特別是到了東漢中后期,由于國家邊患叢生,朝廷實行官員薄俸制,后來又出現了嚴重的黨爭以及宦官、外戚競相專權,貪污腐敗現象異常嚴峻,國家權力運行常態系統被打亂。在集體腐敗下,帝國的統治基礎被動搖了掏空了。政治腐敗直接導致了東漢政權的滅亡。可是,漢安帝哪里顧得了這些,照樣放任外戚照樣信任奸侫,于是,公元124年,即漢安帝延光二年,皇帝一道詔書,削去楊震太尉官職遣返故里。這就是楊震老夫子的悲劇人生的開始。
(四)
到被貶黜罷官,詔令遣返故里,老夫子若能安然回歸,也就罷了,事實是老夫子的悲劇并沒有結束!老夫子畢竟是一個飽學之士,當初走出教書授徒的茅廬趕赴洛陽,那可是一腔熱血,宏偉抱負,可就是這短短的十四個春秋,卻讓他的滿腹經綸被朝廷侫臣的權謀算計打得粉碎。他咽不下去這口氣,他已無顏再回華山見河西父老之面了。
當他的一行人等走出洛陽西城門,行至城西夕陽亭的時侯,老夫子對子侄們交待了后事,便飲鴆而亡。這下奸臣們的猙獰面貌更暴露無遺了。樊豐等人仍不解心頭大恨,他們見老夫子已經亡命夕陽亭,隨令弘農郡太守對西行的老夫子靈柩和送葬人等進行截留,于是就有了后來的棄棺槨陜縣官道的極盡糟蹋之能事。
老夫子飲鴆而終了。是老夫子做為文化人人格的一種不屈,但是,細細想來,這又能怎樣?在權力為私的社會中,個人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有的只是朝廷對一個臣子的寵與貶,就如同父與子,朋友與朋友之間的親密與疏遠一樣,眾口鑠金下的軟弱身軀,只有逆來順受的聽命,而不應該有自我價值的追求與生命實體的支配,一句話,不應該有個體的思維與靈魂。不論你如何的勤勉,不論你如何的忠心忠誠,不論你何等的才華出眾,不論你一塵不染兩袖清風,只要朝廷一不高興,一道薄薄的圣旨,你什么都不是了。
好在時間還不算太長,公元126年漢順帝即位,誅殺了奸臣樊豐等,耿寶知自己難逃追究而自殺,楊震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在子孫們搬運老夫子骨殖至華陰潼亭時,突然見一大鳥從天而降,站立不走并不斷地哀鳴,天也驟然陰云密布下起了細雨,隨行的官員說,是鳳凰踏穴,百草吊孝,遂將老夫子就地安葬在潼亭。
(五)
這里東依古關,北臨黃渭,面南華岳,實實在在的一個岳瀆守望的風水寧靜之地啊!老夫子的冤屈與災難感動了上天,上天給了他這一片寧靜。他在這里有太多的時間與山岳河流相晤,與自己對話。
歷史與時間更給老夫子増添了人格魅力。他在這里一躺就是一千多年,他的人格與德性操守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做官或者準備做官的人,這在一般平民之間,已經是一個文化現象,而且,對于統治者來說,也成了教育官員廉潔從政的范本和教育基地,用楊震的文化人格與文化意識凈化官場,凝聚心靈,蔚然成風。這里的所有建筑一下子都渾然構成了一種無形的張力,與夫子的人格修養,道德節操形成一種無聲的契合,從而點亮中華民族之魂。
是該回去的時候了。我回首看著那高大簡樸的石牌坊,再一次重溫了兩側的楹聯內容,仿佛一輪明月正冉冉從東邊升起,一縷清風正從關外徐徐吹來,而華岳之巔蓮峰之上一股罡氣正向萬尋飄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