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视频精品视频|国产欧美日韩麻豆91|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91.com在线|久久一精品

  您好,歡迎光臨《絲路情韻》網, 網址:www.jslybf.com; www.siluqingyun.cn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網站首頁    絲路要聞    魅力西部    國外風情    絲路在線    絲路頭條   多彩渭南    法制之窗    反腐打黑    絲路論壇    軍事瞭望    公益慈善    秦聲秦韻    東盟在線
光影華山    今日華山    人文華山    山水華陰     驢友在線    文化在線    紅樹林影視   財富人生    企業家風彩    景點推介    旅游世界    軍旅在線    杏林風景    農業科技
西部公安    西部檢察    西部法院    資源與環保   歷史名勝    歷史典故    傳奇故事    歷史名人    藝術精品    社會萬象    旅游文化    傳統工藝    奇石根雕   民間藝術
華陰政法      攝影家      風光攝影      人物攝影     書畫長廊    名人書畫      綜藝在線      小說       散文       詩歌       劇本      雜文隨筆      紀實文學    生活百科
 
   □ 絲路在線
· 習近平給田華等8位電影藝 ..
· 全球瞭望丨阿曼媒體:美軍 ..
· 人民觀察 | 三個關鍵詞 ..
· 金秋時節處處好“豐”景 ..
· 陜西渭南一公交女司機暴雨 ..
· 網信部門公開曝光第四批涉 ..
· 第四屆消博會丨創新消費融 ..
· 青瓦土墻 溪水潺潺(走 ..
· 新年好消息!房貸利率又降 ..
· 中央軍委舉行晉升上將軍銜 ..
詳細內容
我和陳忠實老師一段不為人知的往事

我和陳忠實老師一段不為人知的往事

——紀念陳忠實老師逝世四周年

 

 作者:蘇西民【原創】


今年4月29日是先生逝世四周年的日子,謹以此文悼念我尊敬的陳忠實老師。


(一)第一次聽說陳忠實這個名字


那是大約上世紀的1972年農歷的二三月間,剛開春,沒有要緊的農活,俗話說“沒饃咧蒸呢,沒活咧生呢”。“農業學大寨,抓革命,促生產”。“總不能讓人都閑下”。隊長一撓頭,所有的勞力都到“靠地”打胡基,準備天暖了種棉花。這天中午,干了半天活,大家感到都有些累了,隊長就讓大家歇一會兒。社員們就三三兩兩坐在地頭海闊天空的諞開了。這時候和我同齡的民兵排長,由懷里掏出一本《郊區文藝》。這是他昨天去公社開會時,在公社武裝部拿的,正要看時,誰知卻被坐在旁邊的李作民一手叼去,靠在地頭的塄坎上看起來,我們一伙兒只好圍在老李的旁邊伸著頭看。這是西安市郊區革委會出的一本32開大的小冊子。忽聽作民嘆道:“哎呀,陳忠實的詩”。原來上面刊登一首自由詩,記得題目是《指耕》,署名陳忠實。內容大意是一位青年開著生產隊新買的東方紅拖拉機去耕地,老支書跟來地里,語重心長的叮嚀,如何為貧下中農掌握好方向盤,牢記毛主席的教導,耕地不能走錯道,歪道等等。我問,陳忠實是誰,阿達人?你咋認得?作民興奮而自豪的說;我的高中同學,毛河灣人。接著他又說,我們班的文學愛好者。六十年代初,在學校時,柳青的《創業史》在報紙上連載,每天新報紙來了,陳忠實總是第一個搶到手先看。我們班有一個文學小組,常在一塊切磋。陳忠實老愛說,人家都是大作家,咱能不能也成為一個小作家,將來也能寫一本磚頭厚一本書死了放在棺材里當枕頭用。

過了幾個月《郊區文藝》又出版了一期,這次是16開大的,里面第一篇就是陳忠實的散文《水庫情深》,從此陳忠實的名字就深深地記在腦海里,心中就萌生了想見見陳忠實是個啥樣的人,他是怎樣寫出這樣好的作品來。


(二)初見陳忠實


七七年初我受區果林站派遣駐毛西公社推廣酸棗接大棗,春節過完春耕開始,天漸漸暖了。那時候糧食還比較緊張,西安市郊區革委會,為了緩解糧食的問題,根據地理特點,在洪慶狄寨毛西的塬坡地帶推廣木本糧食作物,酸棗接大棗,椀棗接柿子,毛栗接板栗。公社革委會非常重視,把這項工作當做一項政治任務,柳樹忠副主任負責,為了掀起酸棗接大棗的高潮,讓各村都行動起來,召集全公社各大隊書記,護林員工作會議。那天的會標就是毛西公社廣播站的李梅書寫的,時過三四十年了,當時還很年輕的李梅老師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西蔣村護林員陳步洲說,俺們村書記今天沒來,他也不支持。為此會議結束后,我專門去了西蔣村找該大隊書記,一問才知道書記就是陳忠實的叔父,和陳忠實住在一個院子。不料那天去了陳家,我推開街門喊“陳書記,陳書記……”只見從南邊上房東屋走出一位青年漢子,大約三十多歲年紀,一米七,八左右的個子,一頭黑發,滿面笑容,端著碗正在吃飯,說:“陳書記不在,你找他有啥事?”我猜他就是陳忠實,早就想見見這位仰慕已久的老兄,今天碰到,豈能錯過。便說陳書記不在了找你行不?他趕忙說行么行么,快進來坐。隨他進屋后,接過他遞過來的茶水。我說明來意,說了“酸棗接大棗”的“重要意義”他笑笑說,事是個好事,不過也不容易,雖說嫁接樹不要錢,都是在崖畔塄坎上的酸棗刺上嫁接,好接難管理。村里的娃娃都是“結個棗等不得紅”早早就給你嗑(打)了。不過這也是你的工作,等陳書記回來我把你來的事跟他說說,好重視起來。我說謝謝陳主任,公事咱就說到這兒,咱們聊聊閑話,他就問,你家是哪兒的,我說“洪慶”,他說洪慶有我的好多同學,你知道不?我說請講,他說有個李作民是我三十四中高中同學,蘇民生,蘇景忠,蘇景孝幾個是我三十六中初中同學,還有毛志強,唐天斌,胡高繼等。我笑了:前面幾個人都是俺村的而且在一個隊,蘇民生是我親哥,景忠景孝都是我的堂兄。其他幾位都是洪慶臨村的。我說,為了看你的大作,《陜西文藝》從創刊開始,我就一期不落的都買。……他說文學是個苦差事,要勤動筆。就這樣我們談文學,談人生,一直聊到下午伍點下班才告辭。


1588668252903573.png


(三)拜訪陳忠實

 

好友李老三也愛好文學,聽說我認識陳忠實,要我帶他見見陳老師。

一九七八年春節初上的一個星期天,估計陳老師這天不上班,還沒過十五呢。我和老三提了兩瓶秦川大曲,兩包點心,騎著二八加重紅旗自行車,過了備戰橋,沿著灞河南岸大堤向東,來到毛西公社西蔣村陳家,忠實兄正在和他的連襟,時任洪慶公社武裝部長的王宏季喝酒。見我們來到,非常高興,連忙讓座,我把老三介紹給陳老師,說明來意,忠實兄高興的說,來了好,先坐下,咱們邊喝邊聊,說著讓嫂子加了兩個菜,我們就圍著一張小桌坐下喝酒,老三初來人生,說話少。忠實兄拿了一只小茶杯倒了一杯酒遞給我說,“小蘇喝”,我說太多了,他笑著說不多,“我知道你能喝這是那好酒‘’。我知道他激我呢,其實他就沒和我喝過酒。我說啥好酒,他說“散西風”,說罷仰頭大笑,我知道其實就是當時流行的散裝酒,不過味道還不錯,雖然是散酒,卻是真正的糧食酒。(不像現在包裝好,勾兌的多。)王部長給我們講了一個笑話,說灞河對岸(藍田華胥)的風俗,娶媳婦耍新郎耍的厲害,全憑男方作伴的(伴郎)給解圍呢。去年他村一家娶媳婦就是河對岸的姑娘。做伴的知道這個情況,是個老油條,那天去他提前就把褲子口袋剪了,里面不穿內褲。迎親那天,新娘的一伙兒閨蜜圍著新郎要糖吃,做伴的在旁邊抓了一把糖向空中一撇,那一伙閨蜜就擰過身圍著做伴的要糖,做伴的說沒有了,散完了,不信你在我身上掏。果然就有一位潑辣的女子,伸手就在伴郎褲子口袋掏,不曾想一下摸到大腿根兒。登時羞得粉面通紅,拔出手一句話不說就往人背后鉆……王部長還沒說完,大家就哄堂大笑,忠實兄說,紅季,這大概是你編的。王部長說,是真的。

那天以后,老三還去過陳老師那里幾回,可忙于生活,最終還是沒有走上文學的道路。


(四)陳忠實在洪慶


一九七八年,西安市郊區大搞平地會戰運動,洪慶公社的平地會戰更是如火如荼的進行著,這一年夏天,受上級安排,陳忠實來到洪慶督導平地會戰兼采風,住在洪慶公社大院。我知道后前去看望忠實兄,那天是一個星期三的傍晚,天氣炎熱,電視臺有每周一期的“秦之聲”節目,負責放電視的同志,將公社會議室那臺十四吋的黑白電視機,搬出來放在院子里讓大家看。那天晚上播映的是肖若蘭,孟遏云,楊天易三位秦腔名家的“游龜山”里的一折“二堂獻杯”。陳老師由他房子搬了一個條凳,我們一塊坐著看。當田夫人唱到“漁大姐你不必羞容滿面,有老嬸我還要細問根源。”時,陳老師連聲贊嘆:“真好,不愧是把式,名家。你看孟遏云那一字一板,抑揚頓挫,越聽越有味。聲音清脆,哪像六十多的老人。”電視散場了,他說,小蘇,你先回,這兩天有空了去你家,看看老同學。

過了兩天,在我的陪同下,忠實兄來到我家,我給我哥蘇民生介紹后,他非常高興,他們是三十六中五五級一班同學,至今已有二十余年沒見面了,兩雙手緊緊地握在一起。忙命大嫂趕緊做飯。陳兄趕緊擋住:“我剛在公社吃過飯,這會兒沒事,讓西民引著來看看老同學。”咱們坐下諞一會兒。我趕忙端上茶,拿出大雁塔牌紙煙。陳兄不抽,自個兒抽他的工字牌黑棒子卷煙。兩位老同學一塊聊當年,聊文學,聊現實生活。海闊天空,好不熱鬧。我問,你寫那個青年書記的生活原型是誰,他說就是東李村的那個李某某。我說那我認得,那個人有些傲氣,見人待答不理地,他說,西民,你不要看那個人,組織能力強的很,一場籃球賽,眼看著他們村快輸了,他往旁邊一站,略加調整,場上局勢登時就扭轉過來了。“同篇里的天印,就是你寫的那個踢蹦騾子是誰?"我問,“那是何家街的一個隊長,你不認識"。我哥說,老同學聽說小說“無畏”對你有些影響,是真的嗎?“那年初,人民文學編輯部組織一個學習班,全國抽了八個人,咱陜西就是我,在北京住了不到一個月,回來寫的,算是交作業。七六年初發表,十月打倒四人幫,有人認為我是四人幫文藝黑線上的人,七七年,我在西影廠拍《渭水新歌》時,北京還來人調查我呢,那天我們幾位朋友在一塊私下諞到四人幫提倡的英雄人物“高大全”的模式,千人一面行不通。寫作的路上必然撞車。束縛作家的思路,那里能百花齊放。”隔壁就坐著北京來的人,聽到我們的講話,他們說能說這話,咋能是四人幫文藝黑線上的人。后來和我談話后,說陳忠實沒有問題。這事就過去了。”整整有兩個多小時,忠實兄告辭,要去看他三十四中的高中同學李作民。仍然是我領著。到了李作民家坐了一會兒天就快黑了,他說有時間了再來,晚上還有個會呢。就告辭了。

后來他讓我給作民帶了一本小說《心中的魔鬼》是印度的哪個作家寫的,我忘記了。薄薄的有一百多頁,作民看了,連連叫好,我卻怎么也看不進去。隔了一些日子,我去給陳老師還書,在當時的四開大的《西安日報》看到他寫的關于洪慶人民平地會戰的散文《熱騰騰的土地》。


圖片9_副本.png


(五)在灞橋辦文學講座


記不清是1980還是1981年,陳老師在擔任灞橋區文化館長時,文化館就在灞橋街道,陳老師就在那兒寫過一篇散文《灞橋漫步》,發表在陜西日報上。為了培養灞橋地區的業余作者,陳老師組織陜西省內的一些比較有名的青年作家有京夫,鄒志安,王蓬等舉辦了一期文學講座。連續講了三天。地方借用當年灞橋公社大門外東邊小院的二樓會議室。我去參加聽講的那天。記得先是禮泉的一臉瘦削的鄒志安講他寫的“哦,那匹小公馬“”的心得。完了是陜師大寫散文的美女作家李天芳講。李天芳說她小時候長得丑,嘴大,她奶奶說嘴大吃四方,有啥不好?主持人陳老師插嘴說,"現在不但吃四方,還吃省吃國呢‘’。引得聽講座的哄堂大笑……

第二天還有一天講座,由于有事沒有去聽成,心中為此一直懊悔不已。

后來在去灞橋的時候,我還常去文化館見陳老師。他就給我一些文學刊物看。他對我說,小蘇,搞文學是個苦差事,還要有經濟做后盾,不然的話,連生活都顧不住,還有心思寫?如果方便的話,我給你尋個社辦企業的事干著。由于種種原因,自己也沒有寫出東西來,就再也不好意思找陳老師了。此后再和陳老師沒有聯系,1994年《白鹿原》出版,他的同學李作民高興地說,“好,好好好,忠實的長篇出來了,終于了了他的夙愿,可以有一本磚頭厚的書當枕頭了”。


(六)尾聲


直到2011年,在電工路陽光小區文友楊牧之兄家里說閑話,楊兄說,西民我領你見一個人,我說誰呀,楊兄說,陳忠實陳老師。我說,好,老熟人,多年不見了,也不知他人現在哪里?楊兄說,你們是熟人?那就更好了。他人現在石油學院住著,我給咱約時間。咱們一塊去。過了兩天我去楊兄家,楊兄說,我打電話給陳老師說帶一個朋友來見,沒有提你的名字,陳老師說這兩天人有病,形象不佳,省作協通知開會都沒去。我說,多少年都沒有聯系了,他一天要見多少人呢,早都忘記了。以后再說吧,誰知這就再沒有以后了。

2016年4月洪慶文化協會準備在洪慶山上舉辦一年一度的槐花詩會,4月29日上午我和路桄暢,劉炳南,馬士琦,雷煥性,張仙利等幾位協會負責人,來到百花嶺墨玉河農家樂,為明天的槐花詩會作準備工作,還應該到的韓懷仁韓老師遲遲不見到,一問,路桄暢會長才說,陳老師家里人打來電話,陳老師病危,韓老師一個早就就去了醫院。果然一會兒韓老師的電話說陳老師不在了。大家心里都非常沉重。為灞橋人民失去一位著名的作家,我們失去一位崇敬的文學師友而惋惜默哀。

5月5日是陳忠實老師告別儀式,為了表達對陳老師的崇敬,也為了見證一下這個重要的歷史場面,我和韓懷仁教授,東侯村宋建祥兄弟乘他村端來開的車,一行四人早上五時就出發,來到位于長安炮里原的西安市殯儀館。天才亮,院子已是人聲鼎沸,掛滿了挽帳挽聯以及悼念陳老師的詩詞書法作品。《陜西日報》出了特大號外免費發放,介紹陳忠實老師的作品和生平。(我拿了好多份,準備回來給大家散呢。忙著拍照,讓建祥拿著,誰知他也忙著觀看,放在旁邊的石凳上被別人拿走了。實在可惜。)吊唁大廳更是摩肩接踵,擠擠挨挨,門口許多保安,警察維持著秩序。我們好不容易排隊才擠進大廳,會場前面擺滿了各級領導送的花圈,習近平,李克強等中央領導的花圈擺在最前面,依次是省市領導的花圈。人多我們擠不到前面去,看不到陳老師的遺容,只聽說果然是枕著一本嶄新的白鹿原作枕頭。我們默默地鞠了三個躬,離開了大廳。

我侄女軍利是個有心人,和陳老師的妹妹住在同一座樓上,2010年《白鹿原》再版發行,她特意買了兩本精裝本,托陳老師的妹妹帶給陳忠實老師簽名留念,給我的一本扉頁上面,陳老師用鋼筆流暢的寫著“蘇西民先生雅正    陳忠實 2010.11.16.”并蓋上一枚朱紅色篆書“陳忠實印”,誰知這成為了我一輩子的珍藏。

(蘇西民 2020年4月25日于馨苑)

【作者: 】  【發表時間:2020/5/6】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和諧陜西網 銅川慈善協會 渭南文物旅游網 環球網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國際日報 中國檢察網 中國法院網
人民日報 新華網 央視網 中國公安 中國文物信息網 太華索道 陜西 西部法制報


網站備案:陜ICP備14008634號-1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地址:中國·咸陽        電話:131-5212-8066       傳真:029-33765110

您是第 位客人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刊內容未經本網站及作者本人許可,不得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等,違者本網站將追究其法律責任。本網站所用文字圖片均來自作者投稿和公共網站,凡圖文未署名者均為原始狀況,但作者發現后可告知認領,我們仍會及時署名或依照作者本人意愿處理,如未及時聯系本站,本網站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