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廟村,古稱冢羊彎,又叫十里莊彎。說的是這塊神奇的土地流傳著神奇的故事。
先說三廟村的溯源。相傳很久以前,有三位隱士來到如今的三廟村。三位隱士坐而論道,他們說古論今,道人世間滄桑。都愿為民間的疾苦而效力,救民與水火之中,匡扶正義,改變一方面貌。三位隱士在此就居住了下來,為當地窮苦百姓辦了很多的好事兒。后來,三位隱士歸西而去,當地百姓為紀念這三位隱士的大恩大德,就修了三座廟宇來祭奠他們,從此香火不斷,代代相傳。此地三官廟的名稱也 因此而來。再說三官廟因了三位隱士在天之靈的護佑,當地人杰地靈,歷朝歷代出了不少名人。
一日,在穆柯寨扎營屯兵的穆桂英之父穆天王也就是穆羽,隨桂英披掛領兵前來三廟村巡視操練,在此地休整期間,領兵士親自種植古槐楊柳松柏,經千百年來風雨滄桑,三廟村古槐楊柳松柏已長成參天大樹,有的十幾人合抱不攏,有的樹洞里能擺桌酒席,可見古樹之大,有的樹冠如傘,遮天蔽日,每逢天公變臉,電閃雷鳴之時,當地人就在此樹下遮風避雨,炎炎夏日,百姓就在樹下納涼休閑。這也是穆羽在天之靈護佑當地百姓。穆羽及女兒穆桂英感激當地百姓為打破天門陣提供了降龍木,也就是三廟村當地生長的一種龍爪槐。再說冢羊彎的來歷,據說三廟上王村北頭有一大冢,形如恐龍,背隆脛長,背就是那個大冢,尾就是伸至三廟村到下楊村的土梁,龍尾在下楊村的河中戲水,龍頭便是上王村了。因此,此地便是塊風水寶地,也是沾了這條龍脈。過去龍背上也就是大冢上古樹參天,松柏蒼勁,綠樹成蔭,草木茂盛。傳說那大冢上有兩只神羊,常在冢上樹林中吃草,神羊的咩咩叫聲傳遍了十里莊彎,因此當地人把三廟村也稱做十里莊彎。有一日,突然天空陰雲密布,電閃雷鳴,傾盆大雨從天而降,兩只神羊一聲長鳴,便向人祖廟方向飛奔而去,當神羊跑到人祖廟跟前的一座山上,在那兒抖了抖疲勞的身體,將身上的羊毛抖落在了地上,當地人取那山名叫羊毛山。羊毛山因此而得名。
前些年,上王村村民在龍背上(當地人稱冢疙瘩)挖沙取土,使得植被被破壞,少半個冢疙瘩被挖去,冢上的樹木也被砍伐一空,有的村民還在冢疙瘩上開荒種菜,破了上王村的風水。說來奇怪,那冢疙瘩雖被無知的村民挖沙取土,露出半邊黃土,但過不了多久,被挖掉的地方又重新長出了新土,填補了被挖去的地方,草木也隨著生長了起來。
話說三廟村,地處驪山腹地,穆柯寨最南端。遠古時期,屬原始森林地帶,人煙稀少,直至建國前,叢山峻嶺中依然林木茂盛,古木參天,小小村莊掩映在森林之中,遠處望去,只見樹木,不見房舍。因此,自然環境十分優美,野生動物處處可見,豺狼虎豹多有出沒,野雞野兔遍地都是。這里單說那野狼的故事。冬日里,大雪復蓋了村莊房舍,饑餓的狼就出沒在村莊,時不時有村民傳說誰家的羊被狼吃了,誰家的豬被狼咬了,誰家的娃兒被狼叼了,聽得人毛骨悚然。兒時冬天,半夜里常聽見狼嗥叫,嚇得用被子蒙著頭,不敢露頭。大人們愛講狼的故事,嚇唬膽小的娃娃。……那狼進了豬圈,叼著豬的耳朵,用尾巴拍打豬的尻子,把豬趕出村外,咬住豬的喉嚨,背上豬,刷地就沒了蹤影……豬見了狼,只會亨哼哼,狼就把豬當成了一頓美餐。所以,人罵人:“看你笨的跟豬一樣”。
其實,豬是沒有那么笨的,豬見了狼,自知不是狼的對手,雖然也呼哧呼哧地喘粗氣,在豬圈里亂竄,但當狼咬住了豬的喉嚨時,豬為了活命,不再掙扎了,乖乖地跟著狼走,狼就用尾巴趕著豬到沒人處,咬斷豬的喉嚨,把豬背上刷地一溜煙……
關于狼的故事還有許多。到了夏天收麥子的時候,常在麥地里聽到人們大聲喊叫:“狼……狼……看狼……”“打狼吆…打狼吆……”喊叫聲時起時伏,順著喊聲望去,果然一只大灰狼竄出麥地,沿著地塄穿過河溝,閃電般地越過山梁,逃得無影無蹤……
每到傍晚,莊稼人從地里收麥子回來,坐在場院中“喝湯”(關中人把吃晚飯叫做喝湯)。邊吃邊喝邊諞閑傳,娃兒們就或坐或睡在大人的懷里,聽著大人們講著狼的故事,不知不覺中便進入了夢鄉……狼在跟前用尾巴在臉上掃呢……不見娃兒動彈,就又跑到一邊,蹲在那兒觀察動靜。過了不大一會兒,狼又躡手躡腳地來到娃兒跟前,用舌頭輕輕地舔娃兒的臉,又往娃兒的臉上滴涎水……突然跳出丈把遠,蹲在那兒看著熟睡中的娃兒,吐著血紅的舌頭,眼睛露出發亮的兇光。頃刻,狼見娃兒死睡不動,便急速竄到娃兒跟前,猛地咬住娃兒的脖項,刷地就奔……
“狼……狼……”娃兒驚呼,卻是南柯一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