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在玉泉院閑坐,一道長問我,你看華山上的月亮像什么?我便以“玉兔”、“銀盤”之類對之。不料那道長卻搖頭不止,說那都是套話,其實華山月,本是玉女洗頭盆的影子,不信,你上去瞧瞧那盆,那月。于是,心頭便生出一團濃濃的誘惑來。
剛巧趕上中秋節(jié),我便隨登山人流、乘車沿黃甫峪公路進山。大老遠,便聽見索道下站的喇叭在放《十五的月亮》,心頭便涌起一道溫馨的漣漪。 中秋猜謎的彩棚搭在停車場旁邊,里面掛滿了燈謎。不時有中獎的人,興沖沖地高托著一盒紅色包裝的月餅,擠出人群。暮色里,那高矗的塔架上綴滿了五光十色的彩燈,如火樹銀花般燦爛。投光燈照射下的索道,宛若一條銀鱗閃閃的巨龍,騰空躍起。而高處的天外三峰,燈火閃爍,恍若天宮一般。 上得云臺峰,便被迎月的詩潮歌海所淹沒。 智取華山紀念亭四周,人頭攢動。臨時歌臺,當路搭起。有吼亂彈的,念曲子的,也有唱卡拉OK的,唱黃梅戲的,南腔北調(diào),匯在一處。掌聲里你方唱罷他登臺,直似走馬燈一般。只見一老外碧眼金發(fā),朝眾人點一點頭,便喉結(jié)一陣激動,從腹內(nèi)抽出一根銀絲兒來,卻原是京劇《貴妃醉酒》賞月一段唱:“海島冰輪初轉(zhuǎn)騰,見玉兔(哇)玉兔又早東升。”細品,還真有那么幾分京味呢。 亭旁游人,形形色色。有的看山,有的看戲,有的看洋人,有的看洋人兼看女人。也有一些少男少女,悄然退出,跑至真武殿后倚云亭遺址上,相偎著待月。 我卻逃離了這場合,獨自向玉女峰攀去。 東方天際,漸漸有了亮意。然而因東峰所阻,月亮遲遲不肯探頭出來。五云、松檜、蓮花諸峰,黑 一片。狀若蹲虎,十分森人。約摸二更時分,三峰凹處的松林里,突然射入萬道銀光。急忙抬頭,只見一輪碩大的圓月,早跳上紫氣臺,一瞬間,便掛上了朝陽松巔。林蔭石徑上,斑斑駁駁的,像撒了一地碎玉;那裸露的花崗巖山體,也似鍍了一層銀,白花花一片,仿佛仙人的夢。
一個人行走在這月光氤氳的山路上,胸臆間貯滿了空明,把平日腸胃里積滿的那些個塵土呀濁氣呀,盡都滌了個干干凈凈,仿佛步入羲皇妙境。 引鳳亭上,隱約飄來一陣笙聲。不由駐足諦聽。只聽那笙聲似怨似慕,縹縹緲緲,不絕如縷,不禁使人憶起中峰上那位玉女仙子來。 夜風(fēng)習(xí)習(xí)的秦咸陽宮鳳樓之上,月光溶溶。穆公的愛女弄玉公主身著一襲純白如雪的長裙,正在忘情地吹奏她的碧玉笙。忽覺空中有仙樂和鳴,便止住笙聲,靜心聆聽,不料那仙樂卻嘎然而止,只好悵然而寐。剛?cè)胨瑓s見一位頭戴羽冠、身披鶴氅的美男子,跨著彩鳳,自空中降臨。他對弄玉說:“我是太華山主人,與你有神仙姻緣,因而特來相會。”言罷,即自腰間解下一只赤玉簫吹奏起來。只見那彩鳳,應(yīng)著樂律,竟自引頸長鳴,在月光下翩翩起舞。一時間,鳳簫和鳴,和諧如一。把個弄玉聽得如醉如癡,驚問:“這是何曲,竟如此之美?”那男子答:“此為《華山吟》第一弄也!”弄玉慕這男子才貌,于是結(jié)為連理。——這故事便是《吹簫引鳳》。 弄玉與蕭史定情之時,正是這中秋之夜。 當我踏著笙音走近引鳳亭時,不覺愕然:卻見一女子,長發(fā)披肩,獨坐亭欄,沐著一襲月華,雙手握笙,正在縱情吹奏。那笙音越發(fā)的清奇,恰似月出荷塘,露滴翠竹,韻之雅致,若天籟一般。正贊嘆間,忽而一團烏云遮住了月,三峰俱黑。待月沖出云圍時,那女子卻不知去向,只有笙音還在亭畔裊裊飄蕩,令人乍舌不已! 下得引鳳亭,猛想起玉泉院老道之言,便奔玉女祠。只見白馬石上月白如雪 ,不由一驚。忙至玉女洗頭盆處觀看,果見一輪圓月,涵泳盆底,亮若沉璧,并且與中天一輪形影相應(yīng),動移默契,又盡籠玄秘清妙之氣,不覺大奇。這才相信那老道所論,也有幾分道理,于是便把這個奇聞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