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腦袋里常常浮現兒時的趣事,最讓人難以忘記的還是那濃濃的年味,那刻骨銘心的鄉愁。
故鄉的年,真正是從臘月二十三日小年這天起正式拉開帷幕。在這一天,父親會帶著我們兄妹三個人把每間屋子都打掃一遍,掃完屋,在黃昏時分,響上一串鞭炮,為灶王爺送行,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那個時候,每家都要磨豆子做豆腐,父親總是提前將黃豆泡發好,等黃豆變圓的時候開始磨漿。磨好的漿水盛在密密的布包袱里,包袱四角扎緊,綁在十字木架上來回晃悠,父親說,這叫過漿,過漿是把豆漿和豆渣分離的一個重要步驟。漿水倒進大鍋里熬,燒火熬五六個小時,待鍋里的豆漿由于溫度變熱形成絮狀之時,母親會用食用石膏開始點豆腐。做的豆腐嫩不嫩,這一步很關鍵。待豆漿在母親手中的舀勺慢慢攪動中開始凝結的時候,把布攤開在框子上,一盆盆舀進去豆絮,包好布,蓋上木鍋蓋,鍋蓋上再壓上一塊大石頭。一天以后,打開布包,白嫩方正的豆腐就做好了,豆腐將會成為新年餐桌上的美食。做完豆腐,接下來會需要一天時間蒸饅頭炸油條。煮豬肉燴蘿卜菜也需要半天時間,這些事情都要在年三十前做完。
2015年一家迎新春
大年三十一大早,我和姐姐就將門前屋后打掃得干干凈凈,貼上對聯,窗花。炕上是貼的是“身體安康”,院中貼的是是“滿院春光”……
除夕是要守夜的,而我總是早早就瞌睡了,半夜時分,在大家都睡著的時候,我悄悄地起床,穿上新衣,在鏡子前欣賞半個晚上。凌晨時分,一家接一家,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不絕于耳。初一早上,全家人都換上新衣,然后吃餃子,吃完餃子后就開始拜年。
父親領哥哥出門拜年時,母親則要留在家中接待前來拜年的人,大家出出進進,互相道賀,喜氣洋洋。拜完各家后,再到祠堂集體拜年,共祭祖先,祠堂齊放鞭炮,共慶大年,把全村的春節喜慶氛圍推向了高潮。
春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中表現,那時物質匱乏,只有過年才能過幾天豐盛的日子,所以倍感有意思。而時過境遷,現在的人們再也不饞骨頭上的肉香,也不再炫耀身上的衣裳。可那時缺衣少食的日子卻久久扎根在心間,那就是我們記憶里年的味道吧!
(作者:陜西華山旅游集團有限公司 孫紅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