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精釀的家國情懷
——徐山林隨筆集《老屋雜譚》讀后感
李煥龍
品讀老省長徐山林的隨筆集《老屋雜譚》,仿佛看到這位85歲高齡的老先生坐在家鄉的小院里,正談天說地、指點江山、解讀時事、感悟人生,其不變的鄉音,浸潤著永遠的鄉情。作為老鄉、晚輩,讀來十分親切。
徐山林于1935年金秋十月生于安康,做過地方團干、省媒記者和省委機關干部,曾任縣委書記、行署專員、地委書記,從1982年10月起歷任常務副省長、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在省級領導崗位工作20多年,為陜西的改革開放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業余愛好豐富,在文學、書法、收藏上卓有建樹。他出版過《山林詩草》《墨跡》等多部專著,退休之后過著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老屋雜譚》是徐山林先生為政之余的思想靈光、業余雅興的智慧結晶,更是心系家鄉、擔當使命的情感之作。全書含夢里家園、追憶前賢、書信故事等憶述性文章,和人生感悟、社會議論、應邀奉言、收藏樂趣等感想性筆記,及解凍紀事、改革歲月、神圣使命、參謀之道、付善于行等公務性雜談,共12輯、85篇、19萬字。因第一輯“夢里家園”就多達16篇文章,加之其他部分亦有家鄉內容,便使人強烈感到:整部書是在用他那悠悠鄉情書寫著家國情懷。
《我的小學母校》《護城河里救同學》和《我的穆斯林鄰居們》等寫人記事篇章,用童年那單純的目光,顯示了兒時玩伴與父老鄉親的純樸、善良。
《迎接家鄉解放》《從看無聲電影說起》和《難忘家鄉紫陽茶》等敘事篇章,則通過風土人情、風物民俗的敘述,表現了故園生活的豐富多彩。
從《弘揚我們的鄉土文化》《我與家鄉的漢劇》到《牛蹄嶺,英雄浩氣長存》等傳統文化基因、紅色文化傳承,充分彰顯了安康文化的博大精深。
……或許,正因為對家鄉人文地理、社會生活、地域文化愛之深切,他才會讓一草一木入詩,寫出了《故園詩箋》《碧水集》《黃樓詩草》《山林詩草》這四部詩集。而其中的多數作品,是寫自家園或寫給家鄉的。
為此,有評論家說:山林之詩作,是從秦巴山地長出的詩林。
那么,為什么他對家鄉愛得如此深沉呢?
我們從《我與漢江的不解情緣》及《談談辦好安康龍舟節》《再談辦好安康龍舟節》等情溢漢江的敘說之中不難看出:因是喝著漢水乳汁長大的游子,他便永遠是漢江的兒子!
如果至此還不能知其所以然,那么,就請翻閱《再回故鄉工作》和《刻骨銘心的教訓》。前者書寫了41歲那年,他從省農辦副主任的崗位上,返回家鄉擔任地委副書記兼縣委書記,之后升任行署專員、地委書記這6年間的艱苦創業、宏圖大略;后者記錄了1983年“7.31”滅城洪災發生后,他以副省長身份奉命回鄉指揮抗洪搶險、生產救災的艱辛經歷,以及隨后數次回鄉指導恢復重建工作的艱難曲折。兩文之中,很少披露成功的喜悅,更多的留白是:因為有著那么多的未竟之業,他才有了對家鄉的無盡牽掛、終生關愛。
如果這還不足以表現他的赤子之情,就請翻看《我的書法與鄉愁》。他之所以直到83歲高齡才首次舉辦書法作品個展,且將展出放在家鄉,是因為此展精選了他此生的書品佳作,是回報家鄉的厚禮。如同他把一生的收藏品都捐給家鄉,興建起服務社會的“藏一角博物館”一樣,這次的書法展品也歸于家鄉。開展儀式上,他講述了熱愛家鄉的原因,表示了魂歸故里的決心:十幾年前,我老伴去世了,就埋在老家。我在她的墓里留了一個安放骨灰盒的地方,將來我死了,也埋在故鄉。
如果你不相信,可去看他自撰自寫的那幅墓聯。上聯:情系漢江三千里;下聯:魂繞秦巴十萬山。橫批:生死相依。
好一個“生死相依”!
這既是他與夫人陳天芝的愛情表白,更是他與秦巴漢水、家鄉人民的真情寫照!
由此,讓我想到一則此書之外的故事:2007年8月19日,他在西安策劃織織了一場由走出安康的老領導、創業西安的安康人、關愛安康的西安人等一千多人參加的“情系安康災區”志愿者募捐活動,不到一個小時收到善款21.5萬元。他以組織者的身份,即興上場發表答謝詞時,講了一句流傳久遠的名言:一個不熱愛家鄉的人,很難說會是一個愛國者!
簡短一語,將“家國情懷”解析透徹、闡釋到位,因而激起了人心的激烈浪花和全場雷鳴般的熱烈掌聲。
今天,當我們從這個故事再回到《老屋雜譚》,便會清楚地看到:如論他在常務副省長任上的“改革歲月”,在擔任省人大常務副主任時的“神圣使命”;還是在他退休之后,當決咨委主任時的“參謀之道”,任慈善協會會長時的“付善于行”,以及兼任收藏、集郵協會名譽會長時的“樂趣”,都充分體現了他對黨和人民事業的無限忠誠、對黨員義務的精心履職、對初心使命的真情堅守。因而,在他身上,愛家鄉、愛國家是天平上的兩個法碼,任何時候都保持著高度的一致。
因此,他這種由鄉情孕生的家國情懷,才是一以貫之的赤子之心,才是忠貞不渝的純潔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