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拜登是一個非常有手段的政治家,他心知想要犧牲歐盟與中國的經濟跟隨美國對抗中國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就打著人權的借口去拉攏歐盟,不得不說,這一招的效果還非常的有用。
就在3月22日這天,歐盟以中國新疆強迫勞工采集棉花一事悍然對中國發動制裁,打破了中歐30年來的沉寂,要知道,在過去的30年里,歐盟從來沒有制裁過中國。
在遭遇制裁后,中國迅速給予了回擊,同樣對歐盟的一些官員和企業實施了反制裁,這一舉動同樣震驚了整個世界。
在過去,一向都是歐盟制裁他國,他國制裁歐盟的事情幾乎就沒有發生過,這一下子刺激到了歐盟一些國家的自尊心,紛紛召集中國大使表示抗議,不過卻并沒有效果。
在對華政策上跟美國撇清關系
眼看著歐盟這一次失了顏面,德國總理默克爾也開口了,不過她并不是對中國進行了批評,而是對美國展開了批評。
默克爾表示,歐盟雖然與美國有脫不開的利益關系,不過在對華政策上卻并不一樣。
默克爾無疑是后悔對中國實行制裁了,畢竟這一次制裁不僅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反而還打擊了中歐雙邊的關系。要知道,為了報復中國,歐盟甚至拿《中歐投資協議》做威脅,這是歐盟任何成員國都不愿答應的,畢竟這份協議也關乎著歐盟的利益。
其實在歐盟決定對中國進行制裁的時候德國是投了贊成票的,整個歐盟只有匈牙利一個國家投了反對派,所以從中也不難看出,歐盟在人權問題上對中國還是有偏見的,這一點默克爾都一樣,默克爾之所以后悔還是因為中國與德國的經濟來往過于密切,德國不愿意失去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市場。
近幾年來,中國一直都是德國最大的貨品進口國,對德國的經濟增長提供了重要的動力,特別是在新冠疫情爆發以后,德國經濟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更甚了,這也是默克爾不愿意答應美國禁用華為的原因,相比于歐盟其它國家的領導人,默克爾更關心德國本身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