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公益訴訟是檢察機關一項新增職能,是新時代“四大檢察”格局中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7月全面鋪開以來,區委、區人大常委會、區政府給予大力支持,先后專門出臺《關于支持檢察機關開展公益訴訟工作的決議》和通知,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給予厚望并全力支持。渭南市臨渭區人民檢察院積極主動作為,能動履職,截止2022年12月底,該院共辦理行政公益訴訟案件607件,發出訴前檢察建議549份,提起行政訴訟7件,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8件,均已勝訴。督促整治揚塵污染、“散亂污”、小作坊40余家,督促處理生活垃圾39噸,督促整治恢復耕地58.2畝,補種林木1000余株,督促收繳人防工程異地建設費1136.63萬元。公益訴訟辦案團隊榮立集體三等功,并榮獲“臨渭標桿”稱號。2021年9月7日,公益訴訟檢察工作受到原省委副書記、省長趙一德同志批示肯定,臨渭區深化公益訴訟改革案例入選陜西省全面深化改革優秀案例,被《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簡報》采用。
一、提高站位護大局,法治思維解難題。建立公益訴訟檢察制度,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深化全面依法治國、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加強公共利益保護的重大制度設計。該院一是始終堅持“當好黨委政府的法治助手”這一定位不偏離。把開展公益訴訟特別是行政公益訴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以法治手段幫助黨委政府解決僅憑行政手段難以解決的公益難題上,自覺把檢察工作置于黨的絕對領導之下。二是始終秉持“公益協同保護”理念。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責、社會參與、檢察監督”的原則,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參加檢察聽證11次,聘請生態環境、食品藥品等領域的特邀檢察官助理10名,協助辦理公益訴訟案件5件,營造共護公益的格局。三是始終堅持“雙贏、多贏、共贏”。樹立“以我管促都管”的理念,以“同理心”思考解決問題,敢于監督,善于監督。先后與多部門分別會簽協作配合機制,通過提醒、督促、支持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共同破解社會治理難題,爭取政治、法律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二、注重專業建隊伍,精致辦案重實效。在全市檢察機關率先組建“員額檢察官+檢察官助理+書記員+法警”的專業化辦案團隊,先后派員參加業務及無人機、快速檢測等專業培訓34人次,與行政機關同堂培訓10余次,出臺《關于加強公益訴訟工作內部協作的規定》,明確職責、分工配合,做到“四同步三一致”,即民事公益訴訟與刑事案件同步提前介入、同步審查發出公告、同步起訴、同步開庭審理;事實認定、證據標準、調查取證三項標準一致。以訴前檢察建議和提起訴訟并用,注重訴前磋商、主動溝通、協同履職,以訴前程序解決問題為最佳司法狀態,通過公開聽證、磋商座談等形式搭建溝通平臺,形成執法合力,切實解決問題。嚴格審慎規范辦理每一起案件,辦出一批“精品案”“典型案”,2案被最高檢評為典型案例,4案入選最高檢“千案展示”,2案獲評全省檢察機關“3.15”消費者權益保護和六五生態環境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公益訴訟工作連續兩年考評位列全市檢察機關目標責任制考核第一名。
三、以點帶面促治理,縱深推進聚合力。將全區劃分為“秦嶺北麓塬區加強秦嶺生態保護、渭南中心城區注重民生保障、渭河以北開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三個區域監督側重點,緊扣五大領域,聚焦四大方向,建立公益訴訟重點清單。聚焦服務大局,守護綠水青山;聚焦民生福祉,保障食藥安全;聚焦國財國土保護,維護國家利益;聚焦重大隱患,護航公共安全,著力打造“123”高品質臨渭公益訴訟工作品牌。在臨渭、高新、經開同步開展秦嶺、渭河生態保護、大氣污染防治、食藥品安全、黑臭水體防治、散煤專項治理、燃氣安全治理、文物保護等專項監督活動,積極探索紅色資源、公共安全、公共衛生、未成年人保護“等”外領域。推動將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納入區對各單位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實現檢察工作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同頻共振,協同推進。注重抓溯源治根本,既治已病又抓前端治未病,探索個案監督向類案監督轉變,推動行業專項整治,針對辦案中發現的執法空白和漏洞,督促相關部門建立高效應對機制和聯動保護機制,如辦理的督促整治現制現售飲品安全案,以個案推動了渭南市市場監管局對全市該行業的專項治理,進一步完善了長效監管機制,確保現制現售飲品安全,取得良好的政治、法律和社會效果。
建優秀團隊,以檢察之名,護公共利益,創優異成績,受到省市區領導充分肯定和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樹立精品意識、辦理精品案件、傾情守護公益、注重訴源治理、贏得廣泛贊譽。讓雙贏多贏共贏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讓公益訴訟檢察工作更加深得民心,助推依法行政和社會治理,凝聚起更加廣泛的社會認同和支持,形成廣泛合力,助推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讓檢察光芒和力量照亮整個社會、溫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