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臨渭區,因區政府駐地瀕臨渭河得名,又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和軍事家張仁愿、北宋名相寇準出生或居住在此,故有“三賢故里”之稱。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中國最早設立的三縣之一,近現代陜西最早傳播馬列主義的地方之一和陜西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的誕生地、渭華起義的發祥地,這片紅色的熱土上,革命的火種曾熊熊燃燒,留下了無數感人的故事和珍貴的遺跡。
12月18日、19日,臨渭區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崔宏武,黨組副書記、副檢察長田大明,黨組成員、副檢察長張燕一行前往臨渭區交斜鎮等地,實地走訪慶安寺塔、慧照寺塔、渭陽樓、寇準墓、千年古鎮下邽鎮等文物文化遺產,直觀了解各個文化遺址的歷史淵源,并就保護利用情況與屬地政府、文旅部門進行溝通交流。
崔宏武指出,臨渭區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眾多文化遺產記載著歷史的腳印,也展示了厚重的文化內涵,要結合本地實際將文化“尋保傳”專項活動走深走實。一是用心尋訪。組織檢察干警深入文化遺產所在地開展走訪,確保全員參與,了解文化遺產保護現狀與面臨的困境,確保在尋訪文化遺產工作中能夠精準發力,有效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二是用情保護。主動與文旅、公安等部門建立常態化溝通協作機制,實現信息共享、線索移送、聯合辦案。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共同商討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重大問題與應對策略,形成多部門協同保護文化遺產的強大合力;三是用力傳承。積極開展文化遺產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活動,通過典型案例釋法、進社區、進學校等方式,提高公眾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保護的良好氛圍。
下一步,臨渭區人民檢察院將立足轄區文物文化遺產資源特點和保護利用現狀,充分發揮“四大檢察”一體履職優勢和相關職能部門作用,通過尋訪、保護、傳承,以“檢察藍”推動文物文化遺產保護,達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