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村位于甕峪古道內,現在已經列入華山景區,一條嶄新的進山公路穿過隧道直通太華索道,途徑八里村就能登上華山西峰,旅游公路的開發使八里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八里村亮起來了,這里的風景變得更加漂亮了,這里的群眾也看到了希望。而過去的八里村在我的腦海里卻是千辛萬苦。
1989年,父親做木材生意,每隔一段時間,我和父親會來這里收木材,那時的路漫長而難走,拖拉機只能走到二里叉,我們就在此等群眾送木頭來,我們收購的是一米多長,直徑20多公分左右的椴木,少說也有百十斤重,上面的群眾要走幾公里才能送到,由于路程遠木頭重,他們將木頭用繩子栓住順著下山坡勢往下拉,有些婦女們也來送木頭而且還背著孩子,非常吃力,非常艱難。一根木頭也就賣個10元錢左右,經常會因為一兩元錢發生爭執,但每次父親都會選擇退讓,選擇自己吃虧,父親常說起山里人不容易啊!他們就是靠這些木頭生活呢!這是我最初的印象。
1994年,我剛從部隊退伍,那段時間也沒上班,我一個人來甕峪玩過一次,一路上踩在石頭路上行走,在精疲力盡時來到八里村小學,見到了在校任教老同學曹拴鎖,在他那兒吃了飯,那次來最大的印象是那碗面好吃那柿子醋香啊!還有記憶深刻一幕,就是在老曹辦公室的土墻上貼著幾張耀眼的照片,那是城關小學學生和八里村小學學生手拉手接對子的照片,學生們的容顏和衣著的差距讓人心頭發酸,使我至今難以忘記。
2003年,我和妻子正在戀愛中,我用摩托車載著妻子來到八里村玩,在老曹家沒有見到老曹,見到了她的父親及兩個女兒,老曹的父親當時身體狀況很差,住著拐杖,老曹去山下給牛拉秸稈飼料了,老曹有三個孩子,干鄉聘教師下課后喂牛養活一家人,生活很艱辛。我倆暫短停留后就此別過了。我帶著妻子走訪了八里村小學及附近的農戶,從小生活在渭北的妻子,是第一次來到山區,那一天八里村的美景迷戀了她,身為教師的妻子也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山區孩子接受教育的惡劣環境,每到一處只要見到孩子妻子總會問起他們的學習情況,那一次來八里村也為妻子以后干好教育工作而受到啟發。
2016年10月19日,我和老曹一起來到八里村,這次,我們是駕車過來的,現在的交通條件是頂呱呱。今天我們是帶著任務來的,老曹代表村干部,我代表鎮政府共同走訪72戶農戶采集信息,八里村已經列入異地扶貧搬遷項目,在兩天的工作中,我不時地想起過去,也看到了現在的巨大變化,在零零星星的幾戶居住點,基本都安裝太陽能路燈,院落都已硬化,通信,電視應有盡有,過去的麻油燈,深一腳淺一腳石頭路以及陳舊落后的面貌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了。雖然現在很多群眾還住在土木房子里,但他們的生活質量都提高了,不少群眾都有了私家車,采椒的季節山外的人會來山里打工,這些是鮮明的對比,花椒、核桃已經是八里村的主導產業了。
如今的八里村真美啊!翠綠的山野,茂密的植被,不時經過的旅游大巴,喚醒了這里沉睡的大地。老百姓做起了生意經營農家樂,旅游產品銷售,外出務工以及經濟作物的種植,生活都富余了。在今年的鎮村改革中八里村已被并入秀峰村,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不斷深化改革以及異地搬遷工作的推進,八里村會漸漸的從公眾視野消失,但這片美景,這里勤勞善良百姓和曾發生的故事我會永遠記在心里。
望得見山
看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
天南地北華陰人
你是否在思念故鄉?
魅力華陰,美麗鄉愁作品征集開始了!
(征集題材與范圍:華山、華陰游記、美麗鄉愁、鄉村故事、人物傳記)
讓我們一起載著鄉愁起航!
所投稿件,一經審核,我們將在微華陰平臺進行展播
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 469923930@qq.com
咨詢電話:0913—46271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