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以前的正門
方山寺又名靈覺寺,在華陰市境內的西南角,敷水鎮桃園堡村西南,即方山峪口。背靠方山,北望渭水。寺前果木林立,青山綠水,春花秋實,鳥語花香,谷深優靜。單調的木魚聲迎來東方的日出,和諧的誦經聲送走西墜的晚霞,這里真是凈化心靈的好去處。
《華陰縣志》(1995版)載,“明正德元年(1506),至嘉靖元年(1522),歷經16年建成。”距今已有500余年歷史。《華陰縣志》(1995版)又載:“今僅存方山寺,有上殿一座,兩廂房各三間,老尼3人,常住主持。”以后歷代均有修葺。
寺院內碑記,方山寺原址在方山峪內五里處,名曰靈斍(juè覺)寺。《華陰縣志》(1995版)“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華洲(蓮花寺)大地震,死亡有名者83萬,無名者不計其數。垣屋盡傾。”這次地震,秦嶺山脈向北倒塌,黃河向北移動5里。震中在華縣蓮花寺,蓮花寺在靈斍寺西,相距不足5公里。據此推測,靈斍寺可能毀于此次地震中。
自建寺到寺毀,剛好50年(1506-1556)。方山峪內因地震后,寺院再也無法恢復。后來的僧人就將靈覺寺遷至峪口,寺建成后,僧人感覺原來的寺名不吉利,就將其改為“方山寺”。方山,即阻止南山倒塌,隱含逢兇化吉之意。
舊寺院布局設置較為簡單,上殿一座,東西兩廂房各三間,門樓一座,均為土木結構。幾經風雨,破漏不堪。寺后青山翠綠,寺前溪流淙淙、竹林濃郁。明萬歷十三年(1585)重修加固,此后又經過多次修葺,直至解放。
文革期間,寺院遭竊,佛像被毀,眾僧逃離還俗。僧去寺空,風雨剝離,寺內房屋陸續倒塌,僅存上殿三間,廂房二間。寺內財產暫由方山村管理使用。
改革開放后,居士們自籌資金修繕,恢復了曾經的容貌,并建造一些新房舍,供僧尼們食宿使用。僧尼們爭相傳頌,有了自己活動的場所,在華陰佛教界是一件大喜事。
近年來,寺內主持寬度師傅,四處奔走呼吁,贏得資金500多萬元,重新擴建、改造寺院。將原來的土木結構房屋,全部拆除,改造成磚混結構。殿堂布局設置符合寺院要求,廟宇建筑,新穎美觀,錯落有致。院落綠化靚麗,干凈整潔。寺院面貌,煥然一新。紅墻綠樹,爭相掩映,增添了方山寺的靈氣。
上殿是大雄寶殿,面闊三間,殿內供奉著五佛,兩側廂房各三間。前殿面闊三間,殿內供奉彌勒佛及四大天王,兩側各挎有三間耳房,殿前兩側廂房各三間,是客堂和接待室。前院內東西兩側有鐘鼓樓。西院配置有僧人、居士們的生活用房,廚房、飯堂、接待室等六間。
該寺院現有主持1人,僧人5人,居士600余人。西安乃至黃河三角區(渭南、三門峽、運城)的信徒們焚香敬佛,絡繹不絕。食宿方便,賓至如歸。
據寺內僧人講,方山寺附近原有一支軍隊駐扎,在一次戰爭期間,部隊奉命開赴前線,臨行時,當官的前去拜佛。換防回歸時,競無一人傷亡。其神氣之靈,概若此也。
作者簡介:
嚴富余1963年8月生,陜西華陰人,大專學歷。曾任華陰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華陰市政府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現華陰市作家協會會員。愛好寫作,先后在《陜西宗教文化》《渭南日報》《華山風》等報刊發表散文、游記、故事等20余篇。出版作品有《華陰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