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仙峪:鄉村旅游讓村民富起來
來源:陽光報
作者:趙雷剛
華陰市仙峪口村地處華山風景名勝區內,因其境內風景鐘靈毓秀、勝似仙境而得名,是華陰市首批美麗鄉村建設示范點。2017年以來,在華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重點扶持下,對全村基礎設施進行了全方位提升改造,鎮村兩級借助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探索出了一條“美麗鄉村+鄉村旅游+鄉村振興”的成功之路,成為了華陰市一張靚麗的鄉村振興名片!
美麗建設“美”在仙峪
記者驅車沿310國道由渭南向東行駛華陰市仙峪口村時,張支書早已等在村口,巷口的牌匾上刻有“仙峪口村二巷”的字樣,由村口向南放眼望去,整齊干凈的巷道,在覆蓋整個巷子的燈籠長廊下,各家門口盛開著各色的鮮花,紅綠相襯,讓人仿佛置身于畫中。
2017年4月,仙峪口村做為華陰市首批美麗鄉村建設示范點,市委、市政府先后投資3000余萬元,對村里的基礎設施進行了全方位、立體化的改造。仙峪口村張支書一邊領記者在村里的二巷走著,一邊告訴記者,全村共7條巷道,152戶,525口人。靠近國道的5條巷道,和咱們現在看到的都一樣,各家戶的門樓,外墻都進行了統一翻新,巷道道路及排水管道重新鋪設,路燈及各家門前的綠化亮化也進行了統一升級。鐵路南邊的兩條老巷道,除了巷道的景觀長廊以外,其余的和這里都一樣!
張支書告訴記者,各家的門樓,圍墻都用的是青磚改造的,路面全部鋪設石材,包括各家門口及巷道兩側,共種植了國槐、櫻花、月季、牡丹、桂花等苗木8000余株;葡萄、靈霄等綠植5000余株,安裝路燈500余盞。另外對全村的門頭牌匾以及文化、景觀長廊進行了重新建設和布置裝飾,還在5條巷道刷寫了陜西十大怪、二十四孝等為主題的墻體標語和圖畫83幅。還動員并支持全村150余戶改廚改廁,并整合建設全村下水管網,建成村污水處理站,徹底解決全村污水排放問題。在市鄉的積極協調和支持下,全村實現了無線網絡全覆蓋。
硬件設施齊全了,村里環境美麗了,村民素質也得提高,張支書告訴記者,在改造初期,有的村民就是不配合,不愿意改造,有的家門口栽植的月季花,桂花樹等,經常就被破壞了。后來村里就重新修改制定了村規民約,道德規范,加強了黨員教育管理和村民文明管理,強化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不文明現象逐漸消失了。外在美不算美,內外皆美,才是最重要的,張支書笑著說到,都是鄉里鄉黨的,美麗建設的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共同富裕“富”在口袋
基礎設施好了,人居環境美了,關鍵還要讓群眾的腰包鼓起來,在市鎮兩級的指導下,村里依托旅游資源,在與華山旅游集團協商后,理出了一條“黨支部+農家樂+鄉村旅游”的新思路,張支書說。
在2017年美麗鄉村建設的初期,大家對于農家樂沒有認識,都害怕做不好了要賠錢,尤其是沒掙錢還得先投資置辦家當,為了能夠盡快讓農家樂開起來,村里爭取多方支持,對先期愿意經營農家樂的20戶每家配套4套桌椅及冰柜做為支持;為了確保能一炮打響,村里先后聘請市勞務部門和餐飲專業人士對這20戶進行培訓,以確保開業后的飯菜質量和服務質量能夠吸引更多的游客。與此同時,村里還派出多路外聯人員,聯系各地旅行社,爭取更多的客源。當年第一批19戶農家樂于8月13日正式開業,至月底,戶均收入都突破了2萬元。這2萬元起到了吸引作用,愿意經營農家樂的人越來越多!張支書笑著說到。
為了確保農家樂能夠持續發展,后面開業的農家樂都必須經過專業培訓,并經過村里的驗收,達標后才能開業。開業后,每戶的經營情況每天都會進行點評,對達不到游客滿意的經營戶要停業整頓。張支書說。在三巷的一戶農家樂,記者看到經營人員正在緊張的準備著飯菜,已備好的時令蔬菜和野菜整齊地擺放在案上,手工饅頭,玉米面饃,農家穰皮,油餅也已準備就緒。在大廳的餐桌上,餐具整齊的擺放著,一切就緒,只等游客用餐了。
張支書告訴記者,目前團餐主要是8菜8小吃,外加饃饃、面食和稀飯等,每桌8人200元,然后游客可享受每人購買2元保險后免費游仙峪景區。另外,村里采取按巷道輪流接待的方式,每天每戶安排一車游客用餐,淡季基本一周就可轉一輪,旺季基本三天就可輪一次接待。去年村里共接待團隊10萬余人次,散客5萬余人次,農家樂經營戶戶均收入6萬元以上,全村人均收入達到1萬元以上!
“今年截至目前已接待團隊4萬余人次,趕年底爭取達到20萬以上,農家樂戶均收入達到15萬元!”張支書激動地說。
仙峪口村積極發動群眾進行“三變”改革、壯大集體經濟。他們把村上的190畝集體土地入股到戶外運動基地和生態停車場建設中,30戶合股組建了旅游咨詢中心,使全體村民人人持有收益股,投入戶戶戶持有發展戶,真正實現了共同富裕的目標!
生活幸福“福”在心中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仙峪口人的日子越過越好了!但如何實現生態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村風美,仙峪口村以提高村民整體素質,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入手,建設道德文化墻,完善村規民約,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長效治理環境衛生,移風易俗,杜絕鋪張浪費,提倡厚養薄葬等等!
村中老人告訴記者,以前村里人的收入主要是靠燒木炭,挖藥材,有點門路的人去附近的藥廠裝卸隊裝車卸車,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幾個錢;再后來北上南下去打工,也是緊緊張張過日子。現在好了,村里環境好,衛生好,而且不出村就可以掙錢了,一家人團團圓圓多好的!
采訪結束時,張支書告訴記者,自己還有好多設想,建村部、客棧,建統一采購供應中心。為了集體經濟能持續壯大,考慮建設采摘園,包括在村里培養面花、剪紙、秦腔、老腔等專門人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