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黨建工作,激勵引導農村基層干部在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中奮發有為、建功立業,中共渭南市委組織部與渭南廣播電視臺聯合推出“黨支部書記講述鄉村振興故事”節目專欄。
今天的《鄉村振興 基層書記說》
我們走進華陰市竹峪村
來看看村書記劉松
是如何打造美麗鄉村的
一、竹峪村的基本情況
羅敷鎮竹峪村位于羅敷鎮東南,南靠秦嶺山脈,村子沿310國道分為老村和新村。2015年由原竹峪村、桃下村和匣上村合并而來。全村共有7個村民小組,389戶,1491人。
二、改善村里人居環境
原先竹峪村內道路未完全硬化,部分群眾出行難;水利設施陳舊,破損嚴重,部分群眾吃水難、灌溉難;村委辦公樓破損,漏雨嚴重,黨員干部辦公無陣地。在村黨總支的帶領下,村上首先大力改善竹峪村群眾的人居環境條件。2012年在鎮黨委、政府與華陰市農綜辦的努力爭取下,竹峪村籌資25萬元,硬化文化廣場1600平方米,同時對文化墻進行墻體畫宣傳,同時配套完成相關健身儀器,豐富了農民朋友文化生活;籌資30萬元,修建村道3000余米;籌資70余萬,新建380平方米的竹峪村社區服務中心;籌資10萬,安裝監控44個;同時在村里打了兩口深井,解決了村民的用水問題;投資2萬元,成立衛生保潔隊伍,購置垃圾箱60個,開展了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活動,組織群眾出勞動力800余人次,清理路邊垃圾2000余方,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竹峪村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帶動群眾致富。結合實際和市場需求,決定將擱置的老村臺整體恢復為耕地,開展生態種植發展特色產業作為帶動群眾致富的突破口。為了打開群眾思想總開關,竹峪村多次召開了黨員會、村民代表會,向群眾傳達市場信息和上級優惠政策,引導大家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經過不斷的努力,已于2018年9月份老村臺整體恢復為耕地,邀請市農業局技術人員到村為群眾授課,引進先進花椒核桃品種,讓村民邊學習邊提問,真正讓村民學得懂,用得上。同時,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陜西華鑫特種鋼鐵有限公司在竹峪村落地建成,解決富余勞動力400余人的就業問題。目前,全村正在向“一年打基礎、兩年見成效、三年大變樣”的發展目標大步闊進。
三、大力發揮黨員模范的帶頭作用
作為竹峪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劉松做到事事從自身做起,嚴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思想覺悟、思想認識,理論水平和政策水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群眾利益最大化作出了奉獻精神。常跟干部講“農村黨支部作為基層黨建和村級發展的引領者、領導者和踐行者,官小位重,事關全村發展大局,要帶好咱這一班人,打鐵還需自身硬,要當好群眾的帶頭羊、領頭雁,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是做人處事的原則,要求村組干部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要求村組干部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只有這樣才能贏得群眾的認可與擁護”。
在產業發展上,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從最初的建檔立卡貧困村,到現在多方籌集的150萬元入股竹峪村聚鑫工貿有限公司,村集體企業萬惠工貿有限公司不承擔任何經營風險,年凈分紅收益15萬元,50%用于貧困戶,50%用于村集體發展,貧困戶不光獲得分紅,還可優先就近進廠務工增加收入。
2013年新村建設分房前,劉松和村兩委班子約定:一是班子成員不搞特殊化;二是采取抓鬮透明化,全過程群眾監督;三是分房后大家都心服口服,無一戶有異議。
四、打造和諧鄉村
為打造和諧鄉村,竹峪村制定村規民約,倡導良好家風,開展“十星級文明戶”“最美家庭”等一系列道德模范評選活動,提高村民素質,弘揚了清風正氣,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應。
設立“問題墻、回音壁”、“光榮榜”,及時掌握村情民意,將矛盾消滅在萌芽狀態,促進鄰里和諧,對先進典型大張旗鼓進行表彰,對違規、不文明的行為及時曝光,發揮村民自治作用,在全村形成積極樂觀、文明向上的良好氛圍。
在村級事務管理上積極開展“四議兩公開”,提高議事決策的科學化水平,使公權力始終在陽光下運行,接受廣大群眾監督,從制度上大幅避免了因工作失誤與群眾產生矛盾的可能。同時發揮調解委員會的職能,密切關注家長里短,收集矛盾輿情,主動靠前,提前介入,耐心細致的調解,做到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
五、村書記推介
古話有“金竹峪、銀桃峪”,希望竹峪村將緊緊圍繞恢復建設“金竹峪、銀桃峪”的目標,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宜居新“金竹峪”。
出品:渭南市遠程教育中心
編輯:李塔 拓海瑞
圖文:渭南市委組織部組織一科
渭南廣播電視臺